第39章 朝会风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回到唐朝当皇帝最新章节!
第39章 朝会风波
翌日,李恪从校场练武回来,用过早膳,在兰儿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宝子的陪同和陈其的护卫下直奔太极殿而来。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为亲王,今天又要参加一月两次的朝会。
在承天门下车之后,李恪让陈其等候,自己带着小宝子来到了早朝的太极殿。距离卯时,还有半刻时间,李恪和众人一样,只能在太极殿前等候。在等候的这段时间里李恪分别跟众人一一行礼问候。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极殿不久就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这让李恪有种错觉,李泰是不是总喜欢在自己到场之后不多时就出现。如今封为卫王的他,已经不似刚开始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时的萎靡不振了,显得精气十足,和蔼恭谦,让人容易对他产生亲近之感。难怪历史记载,他和李承乾就算没有像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权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当。
关键是他的作风让那些处在中下游的官员感觉得到了尊敬,意识到了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李泰的作法很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员也就那么几个,这当中还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争取到他们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见得斗得过长孙无忌。
所以,他就走基层路线,和中下层官员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时的朝堂是很注重讨论的,他喜欢让群臣讨论国事,这样一来,这些官员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想到这点,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谋来,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能想出这样的曲线争储的路线。就在这时,李泰来到了他身边,行礼道:“青雀见过三哥,听说三哥已经移居汉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李恪亲热的说道:“为兄谢过四弟挂念,四弟有时间可以到我的汉王府一叙。”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请,臣弟敢有不从,等有时间一定到三哥府上唠叨。”
两人聊得开心,忽见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缓缓而来,李恪和李泰给他们行过礼,李恪又跟李承乾说了几句客气的话,而这时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则徐步而来。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觐见入朝。
早朝讨论都是悬而未决的事情,所以难免争论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为现在年纪还小,没有发言权。让他们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为了培养他们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们因此听的格外详细,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随时准备回答李世民的提问。
李恪低着头,只听封德彝慢腾腾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这年号之事也不能耽搁,该早做决定。”
封德彝如此一说,众人无不赞同,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政变的主谋和帮凶,是他们帮李世从李建成的手中抢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渊手里逼的他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号,他们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来,他们如何能不高兴,不支持呢。
所以,都大声说道:“皇上是该确定年号。”
“还望皇上早做决定,不能耽搁啊。”顿时,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成样子。
李世民实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说什么,是他规定的朝会可以讨论,不予追究。现在,他要追究这帮大臣在他面前太过放肆,显然会显得自己气度不够,所以,他青着脸不语。
这时候,长孙无忌适时的站出来喝道:“朝堂之上,吵成这样,成何体统。”
大家显然未测料到会有人喝斥,慌忙闭口不语,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长孙无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心中对长孙无忌如此不识时务很是不满,都在心里骂道,自己尚书仆射都没说什么,你一个吏部尚书有什么资格吼斥大家。
本想站出来告个长孙无忌目无君主之罪,但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刚才的表现甚是满意,知道是皇上宠着他,两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指责长孙无忌。所以,终是不再言语。
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责怪他,还很赞赏他,这说明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确实恩宠有加,难怪历史记载,李世民想立自己为皇太子时为什么不跟众人商量,非要跟长孙无忌一人商量,主要还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对长孙无忌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防他的心开始加重起来。
李世民等大家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过来。所以,这年号一事也一直拖到现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来,你们大家就想想,朕该用什么年号。”
大家见李世民让他们说,顿时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时,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后,大声吼住众人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用‘顺德’为好,顺其天意,恩德天下。”
封德彝话刚说完,长孙无忌便反对道:“皇上,臣以为该用‘永昌’最为妥帖。”长孙无忌说完,封德彝刚要反驳就听尚书右仆射萧瑀道:“微臣赞同封大人的意见。”萧瑀如此说,纯粹就是为了刚才长孙无忌抢了自己的风头,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而事实上,他并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号。
一时之间,支持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乱成一锅粥。李世民见再不训斥,这帮人非得闹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闹闹,你们是不是把朝堂当成菜市场了?”
李世民一吼,众人连忙跪下道:“臣等有罪,还望皇上赎罪。”
李恪随着众人跪下,心里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大臣即使官职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语而已,而皇帝一吼斥,众人就只有跪地请罪的份了。但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饶的时候,李世民在高处观察到了他的表情,见他对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就问道:“李恪,你觉得朕该用哪个年号?”
李恪被李世民一问,吓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儿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语。”
李世民听他说自己不敢随便说,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说来,用与不用朕自有决断。”
李恪心中后悔不已,他刚才只是想告诉李世民,我年纪小,还没有到决定这样大的事情的时候,不能随便说,你也不能随便就听我的。只是,没想到李世民误会了他的意思。李恪心里暗暗着急,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见李恪沉默不语,不由大声喊道:“李恪,你没听见朕刚才的话吗?”
李恪被李世民这一喊,大惊之下脱口而出:“贞观。”
李世民刚要对李恪的态度进行批评,忽听他喊出“贞观”二字,乍一听不觉什么,但细一琢磨,觉得“贞观”二字又很贴切。这时封德彝启奏道:“皇上,汉王殿下所说‘贞观’二字,臣认为甚好。《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两字表示天地之道,就是要告诉天下臣民皇上所行之事,顺应天意。”封德彝博才多学,一番解释下来,头头是道。李世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又问房玄龄道:“房爱卿,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见李世民征求他的意见,这表示李世民心里已经认可,忙道:“臣赞同汉王的殿下‘贞观’二字。”
李世民用目光扫视着下面众人,最后定格在杜如晦的身上,问道:“爱卿,你认为呢?”
杜如晦也觉得这两个字有新意,很适合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开创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赞同汉王殿下的‘贞观’二字。”
众人见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几个人都支持了,自己还不支持干吗,就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这个时候封德彝又不失适宜的喊道:“汉王殿下如此大才,乃是皇上之福,大唐之福啊。”
支持封德彝的人一听老大都如此说,自己还敢落后,所以,也七嘴八舌的喊道:“汉王殿下聪慧,实乃大唐之福啊。”反正就是好话说了一大堆,让李恪听到都起鸡皮疙瘩。
李恪从自己说出这两个字时就预料到了结果,虽然他没有从长孙无忌眼中看到什么,但他看到了李承乾稍带怨恨的眼神和李泰警惕的神情,他不觉心里一沉,今天不小心说出的“贞观”两个字,不知将来自己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天意如此啊,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李恪无心再听大家议论的其他事情,心里迷迷糊糊的,不一会就跟着群臣出了太极殿。
出得大殿,李恪跟众人一一打过招呼,明显的李承乾和李泰对他已经对他有了警惕之心,倒是李佑,跟他说话和气,让他没有想到。
等到众人离开,李恪径自来到李世民处理朝政的两仪殿。
李世民刚下早朝,来到两仪殿,心里想着李恪刚才所说两个字,觉得跟很适合自己,不由得为儿子能想到如此的年号而高兴,但他还是有所怀疑,李恪武略还行,文才就没有李泰好,他怎么会想出这么贴切的两个字来呢?这时王德进来禀道:“皇上,汉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显得很高兴,他也想询问李恪,这两个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恪走进两仪殿,连忙给李世民行礼道:“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缓缓道:“起来吧。”
李恪起身,站在一边,等李世民询问。果然,李世民问道:“你在早朝所说的‘贞观’二字你自己所想吗?”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会如此问,回道:“启禀父皇,是儿臣所想。”
李世民又问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二字的?”
李恪恭敬的道:“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李恪以前看过这两个字的注解,记住了宋朝朱熹对这两个字的注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学,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几百年的人的注释。
李世民听李恪解释后,倒也不再怀疑他,勉励道:“你能有此学识,朕心甚慰,还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
李恪谦虚道:“儿臣敬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对他道:“你今天所来何事,说吧。”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马周帮他所写两本奏章呈给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观看奏章的时候,李恪细心打量了李世民处理政务的两仪殿。确实如历史上所说,李世民奉行节俭,就是自己的两仪殿也不是很华丽奢侈,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约摸过了一刻,李世民看完奏章,放在案几上道:“你所说的这个新蹴鞠朕虽然没见过,但蹴鞠在大唐民间比较兴盛,而奏章中所列详细,朕也能对你的新蹴鞠之法略知一二,如凑章中所说,确实对大唐百姓百利无害。”
李恪听李世民如此说,知道他不反对自己推广蹴鞠比赛,心中暗喜。李世民继续道:“至于你建议由朝廷举办这样的比赛,朕认为还不是时候,如今大唐发展迫在眉睫,朕和群臣都无暇顾及此事,等突厥之事解决,朕到时候可以下旨此等比赛由礼部举办。”李世民的答复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没指望他能在由朝廷举办,由朝廷监督。
李世民看到儿子面呈失望之态,安慰他道:“你也不用灰心丧志,毕竟,这是件利于百姓的事情,朕即使现在不能办理,也不会弃之不顾。”李世民说着看了李恪一眼,见他有些希望的等待自己下文,便道:“朕可以容许你以汉王府的名义举办蹴鞠比赛,而你提议的这个监管部门就一并列到你的汉王府中,只是不能再叫蹴鞠寺了,这样不合体制,就叫蹴鞠司吧。”
李恪一听,高兴不已,忽听李世民问道:“这份奏章不是你写吧?”
李恪回道:“奏章中的内容是儿臣府中主薄马周所拟,奏章是儿臣抄写的。”
李世民赞道:“这份奏章条理清楚,文辞严谨,一看就是才学之士。”然后,看了一眼李恪道:“蹴鞠司就由马周负责,朕再任命他为御史台侍御史,可以纠举百寮比赛中的官吏以权谋私现象。”
李恪赶紧谢恩道:“谢父皇恩准,儿臣一定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李世民道,“没想到短短数日,你的书法紧张神速,父皇很高兴,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李恪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又问道:“你还有其它事情吗?”
李恪回答道:“暂时没有,等以后蹴鞠司遇到问题,儿臣再来请教父皇。”
李世民道:“那你就下去吧,记得不要因为此事而学业有所怠慢,知道吗?”
李恪知道李世民还有凑章要批复,就不再打扰他,关心的道:“父皇注意身体,儿臣告退。”
李世民在李恪刚要退出两仪殿的时候又道:“明天朕就让尚书省草拟圣旨,你也不用担心此事。”
李恪再一行礼,退出了两仪殿。
李世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自语道:“朕就期待你,看你是否真能办成这件事。”
第39章 朝会风波
翌日,李恪从校场练武回来,用过早膳,在兰儿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宝子的陪同和陈其的护卫下直奔太极殿而来。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为亲王,今天又要参加一月两次的朝会。
在承天门下车之后,李恪让陈其等候,自己带着小宝子来到了早朝的太极殿。距离卯时,还有半刻时间,李恪和众人一样,只能在太极殿前等候。在等候的这段时间里李恪分别跟众人一一行礼问候。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极殿不久就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这让李恪有种错觉,李泰是不是总喜欢在自己到场之后不多时就出现。如今封为卫王的他,已经不似刚开始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时的萎靡不振了,显得精气十足,和蔼恭谦,让人容易对他产生亲近之感。难怪历史记载,他和李承乾就算没有像长孙无忌、李绩这样的权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当。
关键是他的作风让那些处在中下游的官员感觉得到了尊敬,意识到了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李泰的作法很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员也就那么几个,这当中还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争取到他们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见得斗得过长孙无忌。
所以,他就走基层路线,和中下层官员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时的朝堂是很注重讨论的,他喜欢让群臣讨论国事,这样一来,这些官员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想到这点,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谋来,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能想出这样的曲线争储的路线。就在这时,李泰来到了他身边,行礼道:“青雀见过三哥,听说三哥已经移居汉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李恪亲热的说道:“为兄谢过四弟挂念,四弟有时间可以到我的汉王府一叙。”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请,臣弟敢有不从,等有时间一定到三哥府上唠叨。”
两人聊得开心,忽见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缓缓而来,李恪和李泰给他们行过礼,李恪又跟李承乾说了几句客气的话,而这时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则徐步而来。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觐见入朝。
早朝讨论都是悬而未决的事情,所以难免争论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为现在年纪还小,没有发言权。让他们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为了培养他们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们因此听的格外详细,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随时准备回答李世民的提问。
李恪低着头,只听封德彝慢腾腾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这年号之事也不能耽搁,该早做决定。”
封德彝如此一说,众人无不赞同,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政变的主谋和帮凶,是他们帮李世从李建成的手中抢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渊手里逼的他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号,他们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来,他们如何能不高兴,不支持呢。
所以,都大声说道:“皇上是该确定年号。”
“还望皇上早做决定,不能耽搁啊。”顿时,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的不成样子。
李世民实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说什么,是他规定的朝会可以讨论,不予追究。现在,他要追究这帮大臣在他面前太过放肆,显然会显得自己气度不够,所以,他青着脸不语。
这时候,长孙无忌适时的站出来喝道:“朝堂之上,吵成这样,成何体统。”
大家显然未测料到会有人喝斥,慌忙闭口不语,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长孙无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萧瑀两人,心中对长孙无忌如此不识时务很是不满,都在心里骂道,自己尚书仆射都没说什么,你一个吏部尚书有什么资格吼斥大家。
本想站出来告个长孙无忌目无君主之罪,但见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刚才的表现甚是满意,知道是皇上宠着他,两人都是官场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指责长孙无忌。所以,终是不再言语。
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责怪他,还很赞赏他,这说明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确实恩宠有加,难怪历史记载,李世民想立自己为皇太子时为什么不跟众人商量,非要跟长孙无忌一人商量,主要还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对长孙无忌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防他的心开始加重起来。
李世民等大家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过来。所以,这年号一事也一直拖到现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来,你们大家就想想,朕该用什么年号。”
大家见李世民让他们说,顿时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时,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后,大声吼住众人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用‘顺德’为好,顺其天意,恩德天下。”
封德彝话刚说完,长孙无忌便反对道:“皇上,臣以为该用‘永昌’最为妥帖。”长孙无忌说完,封德彝刚要反驳就听尚书右仆射萧瑀道:“微臣赞同封大人的意见。”萧瑀如此说,纯粹就是为了刚才长孙无忌抢了自己的风头,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而事实上,他并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号。
一时之间,支持长孙无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乱成一锅粥。李世民见再不训斥,这帮人非得闹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闹闹,你们是不是把朝堂当成菜市场了?”
李世民一吼,众人连忙跪下道:“臣等有罪,还望皇上赎罪。”
李恪随着众人跪下,心里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大臣即使官职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语而已,而皇帝一吼斥,众人就只有跪地请罪的份了。但让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饶的时候,李世民在高处观察到了他的表情,见他对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就问道:“李恪,你觉得朕该用哪个年号?”
李恪被李世民一问,吓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儿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语。”
李世民听他说自己不敢随便说,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说来,用与不用朕自有决断。”
李恪心中后悔不已,他刚才只是想告诉李世民,我年纪小,还没有到决定这样大的事情的时候,不能随便说,你也不能随便就听我的。只是,没想到李世民误会了他的意思。李恪心里暗暗着急,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见李恪沉默不语,不由大声喊道:“李恪,你没听见朕刚才的话吗?”
李恪被李世民这一喊,大惊之下脱口而出:“贞观。”
李世民刚要对李恪的态度进行批评,忽听他喊出“贞观”二字,乍一听不觉什么,但细一琢磨,觉得“贞观”二字又很贴切。这时封德彝启奏道:“皇上,汉王殿下所说‘贞观’二字,臣认为甚好。《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两字表示天地之道,就是要告诉天下臣民皇上所行之事,顺应天意。”封德彝博才多学,一番解释下来,头头是道。李世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又问房玄龄道:“房爱卿,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见李世民征求他的意见,这表示李世民心里已经认可,忙道:“臣赞同汉王的殿下‘贞观’二字。”
李世民用目光扫视着下面众人,最后定格在杜如晦的身上,问道:“爱卿,你认为呢?”
杜如晦也觉得这两个字有新意,很适合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开创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赞同汉王殿下的‘贞观’二字。”
众人见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几个人都支持了,自己还不支持干吗,就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这个时候封德彝又不失适宜的喊道:“汉王殿下如此大才,乃是皇上之福,大唐之福啊。”
支持封德彝的人一听老大都如此说,自己还敢落后,所以,也七嘴八舌的喊道:“汉王殿下聪慧,实乃大唐之福啊。”反正就是好话说了一大堆,让李恪听到都起鸡皮疙瘩。
李恪从自己说出这两个字时就预料到了结果,虽然他没有从长孙无忌眼中看到什么,但他看到了李承乾稍带怨恨的眼神和李泰警惕的神情,他不觉心里一沉,今天不小心说出的“贞观”两个字,不知将来自己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天意如此啊,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李恪无心再听大家议论的其他事情,心里迷迷糊糊的,不一会就跟着群臣出了太极殿。
出得大殿,李恪跟众人一一打过招呼,明显的李承乾和李泰对他已经对他有了警惕之心,倒是李佑,跟他说话和气,让他没有想到。
等到众人离开,李恪径自来到李世民处理朝政的两仪殿。
李世民刚下早朝,来到两仪殿,心里想着李恪刚才所说两个字,觉得跟很适合自己,不由得为儿子能想到如此的年号而高兴,但他还是有所怀疑,李恪武略还行,文才就没有李泰好,他怎么会想出这么贴切的两个字来呢?这时王德进来禀道:“皇上,汉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世民显得很高兴,他也想询问李恪,这两个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恪走进两仪殿,连忙给李世民行礼道:“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缓缓道:“起来吧。”
李恪起身,站在一边,等李世民询问。果然,李世民问道:“你在早朝所说的‘贞观’二字你自己所想吗?”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会如此问,回道:“启禀父皇,是儿臣所想。”
李世民又问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二字的?”
李恪恭敬的道:“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李恪以前看过这两个字的注解,记住了宋朝朱熹对这两个字的注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学,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几百年的人的注释。
李世民听李恪解释后,倒也不再怀疑他,勉励道:“你能有此学识,朕心甚慰,还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
李恪谦虚道:“儿臣敬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对他道:“你今天所来何事,说吧。”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马周帮他所写两本奏章呈给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观看奏章的时候,李恪细心打量了李世民处理政务的两仪殿。确实如历史上所说,李世民奉行节俭,就是自己的两仪殿也不是很华丽奢侈,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约摸过了一刻,李世民看完奏章,放在案几上道:“你所说的这个新蹴鞠朕虽然没见过,但蹴鞠在大唐民间比较兴盛,而奏章中所列详细,朕也能对你的新蹴鞠之法略知一二,如凑章中所说,确实对大唐百姓百利无害。”
李恪听李世民如此说,知道他不反对自己推广蹴鞠比赛,心中暗喜。李世民继续道:“至于你建议由朝廷举办这样的比赛,朕认为还不是时候,如今大唐发展迫在眉睫,朕和群臣都无暇顾及此事,等突厥之事解决,朕到时候可以下旨此等比赛由礼部举办。”李世民的答复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没指望他能在由朝廷举办,由朝廷监督。
李世民看到儿子面呈失望之态,安慰他道:“你也不用灰心丧志,毕竟,这是件利于百姓的事情,朕即使现在不能办理,也不会弃之不顾。”李世民说着看了李恪一眼,见他有些希望的等待自己下文,便道:“朕可以容许你以汉王府的名义举办蹴鞠比赛,而你提议的这个监管部门就一并列到你的汉王府中,只是不能再叫蹴鞠寺了,这样不合体制,就叫蹴鞠司吧。”
李恪一听,高兴不已,忽听李世民问道:“这份奏章不是你写吧?”
李恪回道:“奏章中的内容是儿臣府中主薄马周所拟,奏章是儿臣抄写的。”
李世民赞道:“这份奏章条理清楚,文辞严谨,一看就是才学之士。”然后,看了一眼李恪道:“蹴鞠司就由马周负责,朕再任命他为御史台侍御史,可以纠举百寮比赛中的官吏以权谋私现象。”
李恪赶紧谢恩道:“谢父皇恩准,儿臣一定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李世民道,“没想到短短数日,你的书法紧张神速,父皇很高兴,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李恪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世民又问道:“你还有其它事情吗?”
李恪回答道:“暂时没有,等以后蹴鞠司遇到问题,儿臣再来请教父皇。”
李世民道:“那你就下去吧,记得不要因为此事而学业有所怠慢,知道吗?”
李恪知道李世民还有凑章要批复,就不再打扰他,关心的道:“父皇注意身体,儿臣告退。”
李世民在李恪刚要退出两仪殿的时候又道:“明天朕就让尚书省草拟圣旨,你也不用担心此事。”
李恪再一行礼,退出了两仪殿。
李世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自语道:“朕就期待你,看你是否真能办成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