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大儒 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天下豪商最新章节!
还有道?
程颐和侯子都是一愣。
这武好古什么人啊?怎么会那么多道?难道他真的是大大的儒?
“子路和子正之道?”程颐看着武好古,“崇道,你说他们的道是甚底?”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的道都是以德服人,为传播大道立下了功勋,值得我辈学习。”
“以德服人?”程颐被武好古的话逗得有点乐了。
子路就是仲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个会拿着宝剑以德服人的大儒。据孔子自己说,自从仲由跟随他以后,他就没被人恶意辱骂过——这就说明了仲由是个能以德服人的大儒。
而子正名叫公良孺,是陈国公族子弟,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和子路一样,都是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的大儒。他带了五辆车(应该还有他的门客在御车护卫)跟随孔子。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危难的时候,他都会和子路一起召集众人,拔出宝剑去以德服人。
要是没有子贡,孔子恐怕没有路费去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子路和子正去以德服人,孔子很有可能会被人砍死。
“东门,你想作甚?”程颐问。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二人保护着圣人周游列国,将圣人的道传播出去,用他们的德去感化那些对圣人的大道存在误解的人们。这样的精神,正是我辈宋儒所缺乏的。”
程颐看着武好古一本正经胡扯的样子,心里却有点明白了。武好古的意思是想学子路和子正那样,以德传道……这以德传道,也是一种道啊!
毕竟孔子孟子的道必须传播才有可能实行,如果不把道传出去,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道理,也就谈不上实行了。
“你是想要传播道吗?”程颐问。
武好古点了点头,笑道:“不是下官想传播圣人的道,而是我辈儒生应该要有将圣人之道传于四海之外的壮志。昔日圣人周游列国之时,华夏之人并不知道四海之外,大漠以西,尚有文明礼仪之邦,因此传道止于中原。而今日,天竺之佛教,大秦之十字教,大食之天方教,皆不远万里传道于中土。我辈儒生,为何不能将孔子、孟子之道传于四海之外呢?”
程颐被武好古的话说得有些惊讶了!
武好古真的是大儒啊……至少是个候补大儒!《共和商约》已经有点天下为公的意思了。现在又想要传大道于四海之外,哦,他恐怕不仅是想,而是真的要去做了。
这事儿吧,别的儒也就想想罢了。可他武好古是子贡式的儒啊,有钱啊!钱比子贡还多!而且还是大宋官家的心腹,没准真的能说服官家往四海之外的某个蕞尔小国传去圣人之道。
这向外传道的事儿,只要能成了,哪怕传一个小国,武好古大儒的地位就稳了……这事儿可比一帮儒宅在家里面解释《论语》强多了——解释来解释去的,不能实行等于零!
“传道的事情,嗯咳……”程颐咳嗽了几声,斟酌了一下用词,“自唐朝以来,儒家经典的外传就是受限的,本朝也是一样进行限制的。”
禁止儒家经典外传是唐朝的国策,同时被禁止外流的还有兵法、医学等等技术书籍。
如此做法,当然是为了防止蛮夷学习唐朝建立起集权朝廷,然后和唐朝进行对抗了。这事儿仿佛有点道理,不过在宋朝还有这样干的必要吗?
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的时候,儒家经典和兵法战策都流出去了。契丹人那里什么没有啊?哦,大约就是大宋官家和一些文官兵法家发明的阵图人家是没有的。
“唐朝开始实行的禁令,在如今已经毫无意义。”武好古说,“契丹、高丽、安南、大理、西夏早就有儒家经典传播。而没有儒家经典传播的地方,都不是我们的邻国,或者陆地并不相连,就算他们得到儒家经典,也威胁不到我大宋。
而且蛮夷之邦,在修习了我儒家的经典之后,也未必会强大起来。要不然我大宋早就平辽灭夏了不是?”
唐朝那会儿觉得儒家真理是强国之本还好说,总归有一段时间人家挺强大的。可大宋朝为什么还对儒家那么有信心?难道认为各种大汗不去弯弓射大雕改学五经大义了就会更加厉害?完全没有道理啊!
武好古顿了顿,又道:“所以下官想请伊川先生能登高一呼,呼吁朝廷放松儒家经典往外传播的限制。”
武好古的想法是,兵书、医术还有赵家皇帝发明的各种阵图,照样可以禁止——那种阵图反正也没人会去学的——但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什么的,就不需要禁止了……不过这事儿光靠他一个人和赵佶去说是不行的,还得让程颐这种级别的大儒一起来呼吁。呼吁的人多了,赵佶也就能就坡下驴,放松一点禁令了。
程颐想了想,“若是多几个鸿儒一起来说,也许可以解禁儒学外传。”
他一个人不敢说……好不容易才赦还开封府,可别再给发出去!
“范尧夫、苏子由、苏子瞻他们都是当事大儒,德高望重,如果能一同呼吁,或许可以起效。”
程颐又推荐了几个“垫背”的。分别是范纯仁、苏辙和苏轼,他们不仅是大儒,而且还是旧党大将。如果他们肯说话,韩忠彦肯定得背书,刚刚撤帘的向太后也会表示赞同。至于官家那头,武好古应该可以说服。这样章惇、蔡京、曾布这些奸臣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武好古也明白程颐的顾虑,他又是一拱手道:“伊川先生,在下还有一请。”
“说吧。”程颐道。
“在下希望拜入东坡先生门下,”武好古说,“希望伊川先生可以写信推荐。”
苏东坡是个“奇技淫巧”的儒,发明的东西一大堆,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帽、东坡墨、东坡牙膏……还给广州设计过“自来水”系统,还出过一部中医著作。在北宋来说,他这样的就算是科学家了。
所以武好古才要拜苏东坡为师,只有拜了苏东坡,武好古才能比较容易的开创出儒家科学派。如果他拜入程颐的洛学,那就要陷入理学的大坑了。理学的那点东西,根本就是一本正经的在胡说八道啊!
听见武好古要拜苏东坡为师,程颐竟然觉得有些失望,不过他还是点了点头,“好的,老夫给子瞻写封推荐信。
相信有了老夫的推荐,苏子瞻无论如何都不会拒你于门外的。”
程颐的推荐信到手了!
而且武好古的传道理想还得到了程颐的支持,看来今天的拜访还是得到效果的。武好古在心中出了口气,同时对宋儒的印象又好了一些。
这些宋朝的大儒也许没有什么用,但他们还是能讲理,能论道的……如果能让他们接触到天方教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相信一定会诞生出一个儒家科学派的。
在吸收消化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和哲学之后,文艺复兴就很有可能出现在中国了。
……
“二哥儿,”武好古拜别程颐和侯仲良,同武好文一起离开城南书院去武家大宅的途中,他对弟弟说道,“看来你的岳父没有给你挑错老师啊!伊川先生和侯夫子都是当代大儒。”
“哪儿啊。”武好文哼哼道,“你是没和他们讨论那个理,说甚万事皆出于理,无人欲即皆天理,还有那个存天理、灭人欲……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没一句人话!”
“哈哈。”武好古也笑了起来,“理学嘛,用所谓的理气去补大道,本就是蒙蔽妇孺的学说,骗人的东西,有甚好论的?”
“说的也是。”武好文道,“他们自己多半都不相信。”
武好古点点头,“对了,回头你去我的内账房里取上一万缗,捐给伊川先生的书院。”
捐钱这事儿,武好古没有和程颐、侯仲良提过,但是并不等于可以不给……真不给,就失礼了!
“知道了。”武好文也没有替哥哥省钱的意思,顺口就应了下来。
武好古又道:“你和范学士的二个儿子熟悉吗?”
范纯仁有俩儿子,长子正平字子夷,曾经当过开封县尉,这一科也去考了个别头试,不过没有通过。范纯仁的次子名叫范正思,字子思,是个大孝子,跟着老爹一起去了永州。
“小弟倒是和范子思有过数面之缘。”
“那就劳烦你去和范子思说说,看看能不能安排拜见了。”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可不是程颐,程颐的儒再大也是也就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和崇政殿说书——书也说得不好,大约尽和哲宗胡扯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屁话,结果被编管涪州了。
而范纯仁是做过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这可是次相啊!这样的人物,可不是武好古这个吏商近幸想见就能见到的,而且范纯仁还有眼疾,不能视物了。所以得要让武好文去试探一下,若是能见,再上门去拜。
还有道?
程颐和侯子都是一愣。
这武好古什么人啊?怎么会那么多道?难道他真的是大大的儒?
“子路和子正之道?”程颐看着武好古,“崇道,你说他们的道是甚底?”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的道都是以德服人,为传播大道立下了功勋,值得我辈学习。”
“以德服人?”程颐被武好古的话逗得有点乐了。
子路就是仲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个会拿着宝剑以德服人的大儒。据孔子自己说,自从仲由跟随他以后,他就没被人恶意辱骂过——这就说明了仲由是个能以德服人的大儒。
而子正名叫公良孺,是陈国公族子弟,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和子路一样,都是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的大儒。他带了五辆车(应该还有他的门客在御车护卫)跟随孔子。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危难的时候,他都会和子路一起召集众人,拔出宝剑去以德服人。
要是没有子贡,孔子恐怕没有路费去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子路和子正去以德服人,孔子很有可能会被人砍死。
“东门,你想作甚?”程颐问。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二人保护着圣人周游列国,将圣人的道传播出去,用他们的德去感化那些对圣人的大道存在误解的人们。这样的精神,正是我辈宋儒所缺乏的。”
程颐看着武好古一本正经胡扯的样子,心里却有点明白了。武好古的意思是想学子路和子正那样,以德传道……这以德传道,也是一种道啊!
毕竟孔子孟子的道必须传播才有可能实行,如果不把道传出去,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道理,也就谈不上实行了。
“你是想要传播道吗?”程颐问。
武好古点了点头,笑道:“不是下官想传播圣人的道,而是我辈儒生应该要有将圣人之道传于四海之外的壮志。昔日圣人周游列国之时,华夏之人并不知道四海之外,大漠以西,尚有文明礼仪之邦,因此传道止于中原。而今日,天竺之佛教,大秦之十字教,大食之天方教,皆不远万里传道于中土。我辈儒生,为何不能将孔子、孟子之道传于四海之外呢?”
程颐被武好古的话说得有些惊讶了!
武好古真的是大儒啊……至少是个候补大儒!《共和商约》已经有点天下为公的意思了。现在又想要传大道于四海之外,哦,他恐怕不仅是想,而是真的要去做了。
这事儿吧,别的儒也就想想罢了。可他武好古是子贡式的儒啊,有钱啊!钱比子贡还多!而且还是大宋官家的心腹,没准真的能说服官家往四海之外的某个蕞尔小国传去圣人之道。
这向外传道的事儿,只要能成了,哪怕传一个小国,武好古大儒的地位就稳了……这事儿可比一帮儒宅在家里面解释《论语》强多了——解释来解释去的,不能实行等于零!
“传道的事情,嗯咳……”程颐咳嗽了几声,斟酌了一下用词,“自唐朝以来,儒家经典的外传就是受限的,本朝也是一样进行限制的。”
禁止儒家经典外传是唐朝的国策,同时被禁止外流的还有兵法、医学等等技术书籍。
如此做法,当然是为了防止蛮夷学习唐朝建立起集权朝廷,然后和唐朝进行对抗了。这事儿仿佛有点道理,不过在宋朝还有这样干的必要吗?
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的时候,儒家经典和兵法战策都流出去了。契丹人那里什么没有啊?哦,大约就是大宋官家和一些文官兵法家发明的阵图人家是没有的。
“唐朝开始实行的禁令,在如今已经毫无意义。”武好古说,“契丹、高丽、安南、大理、西夏早就有儒家经典传播。而没有儒家经典传播的地方,都不是我们的邻国,或者陆地并不相连,就算他们得到儒家经典,也威胁不到我大宋。
而且蛮夷之邦,在修习了我儒家的经典之后,也未必会强大起来。要不然我大宋早就平辽灭夏了不是?”
唐朝那会儿觉得儒家真理是强国之本还好说,总归有一段时间人家挺强大的。可大宋朝为什么还对儒家那么有信心?难道认为各种大汗不去弯弓射大雕改学五经大义了就会更加厉害?完全没有道理啊!
武好古顿了顿,又道:“所以下官想请伊川先生能登高一呼,呼吁朝廷放松儒家经典往外传播的限制。”
武好古的想法是,兵书、医术还有赵家皇帝发明的各种阵图,照样可以禁止——那种阵图反正也没人会去学的——但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什么的,就不需要禁止了……不过这事儿光靠他一个人和赵佶去说是不行的,还得让程颐这种级别的大儒一起来呼吁。呼吁的人多了,赵佶也就能就坡下驴,放松一点禁令了。
程颐想了想,“若是多几个鸿儒一起来说,也许可以解禁儒学外传。”
他一个人不敢说……好不容易才赦还开封府,可别再给发出去!
“范尧夫、苏子由、苏子瞻他们都是当事大儒,德高望重,如果能一同呼吁,或许可以起效。”
程颐又推荐了几个“垫背”的。分别是范纯仁、苏辙和苏轼,他们不仅是大儒,而且还是旧党大将。如果他们肯说话,韩忠彦肯定得背书,刚刚撤帘的向太后也会表示赞同。至于官家那头,武好古应该可以说服。这样章惇、蔡京、曾布这些奸臣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武好古也明白程颐的顾虑,他又是一拱手道:“伊川先生,在下还有一请。”
“说吧。”程颐道。
“在下希望拜入东坡先生门下,”武好古说,“希望伊川先生可以写信推荐。”
苏东坡是个“奇技淫巧”的儒,发明的东西一大堆,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帽、东坡墨、东坡牙膏……还给广州设计过“自来水”系统,还出过一部中医著作。在北宋来说,他这样的就算是科学家了。
所以武好古才要拜苏东坡为师,只有拜了苏东坡,武好古才能比较容易的开创出儒家科学派。如果他拜入程颐的洛学,那就要陷入理学的大坑了。理学的那点东西,根本就是一本正经的在胡说八道啊!
听见武好古要拜苏东坡为师,程颐竟然觉得有些失望,不过他还是点了点头,“好的,老夫给子瞻写封推荐信。
相信有了老夫的推荐,苏子瞻无论如何都不会拒你于门外的。”
程颐的推荐信到手了!
而且武好古的传道理想还得到了程颐的支持,看来今天的拜访还是得到效果的。武好古在心中出了口气,同时对宋儒的印象又好了一些。
这些宋朝的大儒也许没有什么用,但他们还是能讲理,能论道的……如果能让他们接触到天方教百年翻译运动的成果,相信一定会诞生出一个儒家科学派的。
在吸收消化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和哲学之后,文艺复兴就很有可能出现在中国了。
……
“二哥儿,”武好古拜别程颐和侯仲良,同武好文一起离开城南书院去武家大宅的途中,他对弟弟说道,“看来你的岳父没有给你挑错老师啊!伊川先生和侯夫子都是当代大儒。”
“哪儿啊。”武好文哼哼道,“你是没和他们讨论那个理,说甚万事皆出于理,无人欲即皆天理,还有那个存天理、灭人欲……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没一句人话!”
“哈哈。”武好古也笑了起来,“理学嘛,用所谓的理气去补大道,本就是蒙蔽妇孺的学说,骗人的东西,有甚好论的?”
“说的也是。”武好文道,“他们自己多半都不相信。”
武好古点点头,“对了,回头你去我的内账房里取上一万缗,捐给伊川先生的书院。”
捐钱这事儿,武好古没有和程颐、侯仲良提过,但是并不等于可以不给……真不给,就失礼了!
“知道了。”武好文也没有替哥哥省钱的意思,顺口就应了下来。
武好古又道:“你和范学士的二个儿子熟悉吗?”
范纯仁有俩儿子,长子正平字子夷,曾经当过开封县尉,这一科也去考了个别头试,不过没有通过。范纯仁的次子名叫范正思,字子思,是个大孝子,跟着老爹一起去了永州。
“小弟倒是和范子思有过数面之缘。”
“那就劳烦你去和范子思说说,看看能不能安排拜见了。”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可不是程颐,程颐的儒再大也是也就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和崇政殿说书——书也说得不好,大约尽和哲宗胡扯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屁话,结果被编管涪州了。
而范纯仁是做过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这可是次相啊!这样的人物,可不是武好古这个吏商近幸想见就能见到的,而且范纯仁还有眼疾,不能视物了。所以得要让武好文去试探一下,若是能见,再上门去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