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闽粤败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国势最新章节!
第192章 闽粤败局
二次革命前,福建都督孙道仁曾一度参加赣、皖、粤、湘、闽五省联盟,后因胆小怕事而退出。李烈钧湖口起事后,福建陆军第4师师长王天智同部分国民党人组成讨袁同盟,向孙道仁施加压力,要求宣布独立。孙道仁本不赞同,但又无力面对军旅,只好以“若不赞成,暴烈立见”为由,发布通告说:“刻下赣、宁、皖业已宣告独立,凡有血气者无不同心。道仁广征意见,并据军政绅商恭请,一律赞成,以保治安。又据英、荷属79埠华侨电请,大局所关,吾闽亦不得不俯顺舆情,宣告与袁氏断绝关系,自修政治,力策进行……候大局粗定,仍归统一,即可共享永久共和幸福。”
然而,胆小怕事,必然反复无常。孙道仁宣布同袁世凯断绝关系后,又密电在京的前福建第4师师长杜持,要杜从中周旋,国民党人看出孙道仁无意革命,企图把孙推倒。但孙有旧部支持,众人不敢贸然发动,曾派人赴赣、粤运动外援,也无结果。5天后,袁世凯下令革职拿办王天智,王看到形势不利,只身出走香港。 孙道仁很快控制了局势,派人将讨袁司令部门匾摘除。袁世凯得到密报,大喜过望,便发布要孙道仁平乱的命令。孙道仁得到袁世凯的谅解,又保留了都督的位置,但没敢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小心翼翼控制福建的局面,对国民党也没有下手,反而不断暗示让众人离闽。
广东陈炯明对起兵反袁一直犹豫,胡汉民、汪精卫自香港至广州,力劝陈炯明立即响应李烈钧湖口起兵讨袁,陈仍不敢发难。随后几天,武装反袁风潮在东南额然而起。南京独立时。曾推举与袁世凯有夙怨的前清官僚岑春煊为各省讨袁总司令。岑曾任两广总督,广西都督陆荣廷和广东的济军首领龙济光皆系其旧部,孙中山、黄兴想通过岑春煊促使两广独立。等南京独立后,岑春煊即肩负此使命南下。陈炯明得知倘若自己再不发动,孙、黄愿将广东都督一职让给岑春煊以便讨袁,迫不得已之下宣布广东独立。
但陈炯明讨袁时机不对,对内,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威信和号召力。而没有看到各军官虽在他的压力下发表讨袁通电,实际上却视他的号令如空文的窘境。对外,他本拟派1旅部队前往援助李烈钧,但各路统兵将领根本不肯应召,以缺粮为借口,公开拒绝发兵援赣。即便陈炯明发放弹药和军饷之后,各部队军官仍然按兵不动。
袁世凯得知广东变故,发布命令称:“陈炯明祸国、祸乡。竟敢通电各省,措同狂悖,罪不容诛。革去广东都督官职,并撤销其陆军中将暨上将衔,着龙济光督各师、旅长派兵声讨。悬赏拿办。”袁世凯委任龙济光为广东宣抚使,龙助光为宣抚副使。
陈炯明对龙济光疏于防范,认为龙济光对自己很祟拜,断不会倒戈相向。不仅如此。他还幻想龙济光能为己助,打电报向龙征求讨袁意见。龙在回电中诓骗陈说:“如果能付给济军军饷,当即率部下健儿,追随都督,共灭国贼。”陈炯明还沉浸在对龙济光地幻想里,不知是计,龙济光把子弹和军饷骗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
陈炯明本来还指望岑能笼络住陆荣廷、龙济光这两个旧部署。免除后顾之忧。但龙济光根本不买岑春煊的旧账,反而由梧州顺流东下,进攻广东,西江防线在济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海军亦转而效命龙济光。
陈炯明派邓泽如向李福林求援。李拥兵数千,如果此时加入反袁行列,陈炯明也许能多支撑几日,等到邓铿把驻守琼崖的部队调回广州,也许会有另一番局势。但李福林滑如泥鳅。从来见风使舵。此时见陈炯明地位动摇。也在一旁冷眼作壁上观。
2师师长苏慎初对陈炯明宣布独立,本不赞成。但他却不露声色,表面上仍和陈炯明虚与周旋,暗中则与他人设谋取消独立。8月13日,济军攻占三水县城,打开了通往广州的门户,随即进攻广州,广东讨袁失败几成定局。无可奈何之下 ,陈炯明只好挟资百万和副官黄强一起卷款跑路,躲进广州石室天主教堂,然后在法国神父的保护下,秘密出走香港。
在南方讨袁各省中,广东宣布独立最晚,实力最强,堪称国民党的大本营,却成为第一个失败的省份,这种打击对于各地地讨袁军而言是巨大的。
远在沈阳的秦时竹自然也收到了情报。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各地纷纷攘攘的局面,各将领都议论纷纷,演习之余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但唯独最高中枢仿佛不介意般,一心只是闷头演习,陆军部的观察员原本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逍遥做派,在秦时竹的刻意安排下,只顾去沈阳吃喝玩乐,再也不去烈日当头地野外观看演习了。
正在思索时,葛洪义来了,一看秦时竹这副模样,便笑道:“还在想南方那档子事情?”
秦时竹点了下头,问道:“最近前线情况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袁世凯一共出动了7个师,10个旅,总共约14万兵力用于一线作战,原本在直隶境内的2、4、6、7等师都已抽调南下,当然唐山附近的兵力没有减少,依旧保持着对我军的警戒……”
“其他方向呢?”
“曹锟的第3师针对山西方向布防,何宗莲地第1师针对察哈尔布防,拱卫军负责京城治安……总的说来,直隶的兵力被抽调了不少,但面前还能维持对我军各个方向的防御态势。”葛洪义笑了笑,“看来老袁地戒心很重,这些兵力他是轻易不会派到南方去的。”
“他不派我们要想办法让他派。”秦时竹看着战报,“根据各地统计上来的情况,南方讨袁军一共不到10万人马。现在已经吃掉北洋军2万了,我倒要看看,袁世凯拿什么填补这个窟窿。”
“这其中也有咱们地一份功劳,要不是咱们在辛亥年打掉了北洋军不少的精锐,后来又贩卖军火给国民党,他们恐怕都撑不过这个月。”葛洪义眉头紧缩,“只是广东这么快就完蛋了,让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是啊。江苏独立我也没想到。”秦时竹叹了口气。
“形势比人强啊!很多事情明明知道了也还阻止不了,没有比这更郁闷了。”葛洪义换了话题后问道,“李春福到哪里了?”
“前天拿下了哈密,正向迪化进军。”秦时竹扬了扬手中的电报,“杨增新给我来了电报,要我看在上次共同对抗外蒙分裂分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放他一马?说得轻巧,怎么放?现在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杨增新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我们的用意,我们查办他地罪行是假,要夺取新疆是真。凭他手中的军队,如何能与李春福抗衡?再说。我们又要大义名分,他若是对抗,可以按照叛乱处理。因此,他提议他自己主动下野。听候处理……”
“这是个不错的法子,我们解决起来也轻松许多。只要他不使诈,我看可行。”
秦时竹狡黠地一笑,继续说道:“这也许是袁世凯最不愿意看见地结果吧?他本来还指望杨增新能多耗费我们一点力气呢。”
“他这是妄想。”葛洪义正色道,“老大,你究竟什么时候动手,方案我已经准备好了,人选也派遣出去了。现在就等你一声令下收网。”
“不急,讨袁的战事还要拖延几天,咱们再和他耗一会。”秦时竹摆摆手,“北疆考察团现在到哪里了?”
“昨天下午离开大连,按照估计,今天夜间,最迟明天清晨可以到日本。”
北疆考察团是秦时竹一个庞大的计划,原本在春节过后就准备着手实施的。但由于和俄国的冲突。一直拖延至今。考察团由众多北疆要人组成,主要成员是政界和商界要人。一方面是去外国考察国家治理和发展地途径,另一方面是洽谈和发展贸易。政界代表主要有北疆巡阅使高级顾问唐绍仪、财政委员会主任熊希龄、建设委员会主任禹子谟、以及黄炎培、张澜等人,另外包括一大批各部门官员和秘书随行,我们所熟悉地程子玉和顾维钧也在其列。商界代表则以沈麒昌为首,包括一大批商业巨子,如张万和(张謇的代表),周至诚(周学熙代表)、荣德生等人,夏海燕也在其间,这些商业巨子,无一不以收到考察邀请函为荣,因为名额有限,能获取一份,是对自己商业地位地最好承认。
为了组织这个庞大的考察团,秦时竹费了一番心思。他首先从廉政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定只有经过批准的政府官员才能享受公费,其余众人一律自费;其次是别出心裁地规定了家属同行条例,以安其心,允许考察团成员携带不超过3人的家属,费用自理,未成年子女减半(12岁以下)。由于考察团有庞大地家眷团,他又任命夏海燕为第三副团长(团长为唐绍仪,第一副团长熊希龄,负责政界,第二副团长沈麒昌,负责商界),负责一切家属事宜。对于这样的安排,众人都感觉有些奇怪,但从秦时竹的角度来说却妙不可言。
整个考察过程,有家属陪伴,可免旅途劳累和思乡之苦,同时又是各家族之间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好途径。由于国防军正在大演习,所有军界要人都没有成行,但众人地家眷还是来了很多,沈蓉自然不必说,诸如陆尚荣、葛洪义、何峰、夏海强等人的妻子也一同随行,夫人团个个不少,自然还包括其他高级将领的家眷。这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蒋方震的妻子――日本籍的左梅女士,虽然她嫁给蒋方震后已经几乎和日本断绝了关系,但此番去日本考察,还需要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士,在夏海燕的劝说下,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整个考察团,包括各种随行秘书、翻译和警卫(由72名突击队组成,负责全程保卫),达到了近400人的规模,远东航运公司为了此次考察,特意准备了一条新的客轮,里面的头等舱和二等舱都让考察团承包了。
此次考察,路线是先日本,再南洋,然后取道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前往欧洲,接着再去美国,最后途径檀香山,从太平洋东岸回国。从行程上来说,正好是绕地球一圈,之所以绕这么大的圈圈,还有看望各地华侨之意。庞大的海外华人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秦时竹千方百计地吸引他们回国投资。
夏海燕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暖湿的海风吹在脸上让人十分舒服,而她地思绪则飘流到了更远地地方。她想到了日本的过去,一个同样闭关锁国地落后国家,因为“明治维新”而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和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在提出维新口号时,也同中国的洋务派一样,欲借西方文化来富国利民。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倡导明治维新的日本知识阶层学习西方,并没有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技艺“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他们把西洋各国先进、发达的近代文明作为自己全面效仿的榜样。
想到这里,夏海燕惆怅地想到,这也许就是近代中、日两国改革命运一败一成的根本性分野了。她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秦时竹和她的谈话:“……不要轻视日本,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学习优秀国家的历史,遣唐使时代如此,近代还是如此。日本是典型的海岛国家,狭小的空间培养了日本的岛民性格,也培养了日本的忧患意识。不要听辜鸿铭胡诌,说什么大陆意识优于海岛意识,就生存而言,诚惶诚恐的忧患意识远远比盲目乐观的自大意识来得适应……”
第192章 闽粤败局
二次革命前,福建都督孙道仁曾一度参加赣、皖、粤、湘、闽五省联盟,后因胆小怕事而退出。李烈钧湖口起事后,福建陆军第4师师长王天智同部分国民党人组成讨袁同盟,向孙道仁施加压力,要求宣布独立。孙道仁本不赞同,但又无力面对军旅,只好以“若不赞成,暴烈立见”为由,发布通告说:“刻下赣、宁、皖业已宣告独立,凡有血气者无不同心。道仁广征意见,并据军政绅商恭请,一律赞成,以保治安。又据英、荷属79埠华侨电请,大局所关,吾闽亦不得不俯顺舆情,宣告与袁氏断绝关系,自修政治,力策进行……候大局粗定,仍归统一,即可共享永久共和幸福。”
然而,胆小怕事,必然反复无常。孙道仁宣布同袁世凯断绝关系后,又密电在京的前福建第4师师长杜持,要杜从中周旋,国民党人看出孙道仁无意革命,企图把孙推倒。但孙有旧部支持,众人不敢贸然发动,曾派人赴赣、粤运动外援,也无结果。5天后,袁世凯下令革职拿办王天智,王看到形势不利,只身出走香港。 孙道仁很快控制了局势,派人将讨袁司令部门匾摘除。袁世凯得到密报,大喜过望,便发布要孙道仁平乱的命令。孙道仁得到袁世凯的谅解,又保留了都督的位置,但没敢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小心翼翼控制福建的局面,对国民党也没有下手,反而不断暗示让众人离闽。
广东陈炯明对起兵反袁一直犹豫,胡汉民、汪精卫自香港至广州,力劝陈炯明立即响应李烈钧湖口起兵讨袁,陈仍不敢发难。随后几天,武装反袁风潮在东南额然而起。南京独立时。曾推举与袁世凯有夙怨的前清官僚岑春煊为各省讨袁总司令。岑曾任两广总督,广西都督陆荣廷和广东的济军首领龙济光皆系其旧部,孙中山、黄兴想通过岑春煊促使两广独立。等南京独立后,岑春煊即肩负此使命南下。陈炯明得知倘若自己再不发动,孙、黄愿将广东都督一职让给岑春煊以便讨袁,迫不得已之下宣布广东独立。
但陈炯明讨袁时机不对,对内,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威信和号召力。而没有看到各军官虽在他的压力下发表讨袁通电,实际上却视他的号令如空文的窘境。对外,他本拟派1旅部队前往援助李烈钧,但各路统兵将领根本不肯应召,以缺粮为借口,公开拒绝发兵援赣。即便陈炯明发放弹药和军饷之后,各部队军官仍然按兵不动。
袁世凯得知广东变故,发布命令称:“陈炯明祸国、祸乡。竟敢通电各省,措同狂悖,罪不容诛。革去广东都督官职,并撤销其陆军中将暨上将衔,着龙济光督各师、旅长派兵声讨。悬赏拿办。”袁世凯委任龙济光为广东宣抚使,龙助光为宣抚副使。
陈炯明对龙济光疏于防范,认为龙济光对自己很祟拜,断不会倒戈相向。不仅如此。他还幻想龙济光能为己助,打电报向龙征求讨袁意见。龙在回电中诓骗陈说:“如果能付给济军军饷,当即率部下健儿,追随都督,共灭国贼。”陈炯明还沉浸在对龙济光地幻想里,不知是计,龙济光把子弹和军饷骗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
陈炯明本来还指望岑能笼络住陆荣廷、龙济光这两个旧部署。免除后顾之忧。但龙济光根本不买岑春煊的旧账,反而由梧州顺流东下,进攻广东,西江防线在济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海军亦转而效命龙济光。
陈炯明派邓泽如向李福林求援。李拥兵数千,如果此时加入反袁行列,陈炯明也许能多支撑几日,等到邓铿把驻守琼崖的部队调回广州,也许会有另一番局势。但李福林滑如泥鳅。从来见风使舵。此时见陈炯明地位动摇。也在一旁冷眼作壁上观。
2师师长苏慎初对陈炯明宣布独立,本不赞成。但他却不露声色,表面上仍和陈炯明虚与周旋,暗中则与他人设谋取消独立。8月13日,济军攻占三水县城,打开了通往广州的门户,随即进攻广州,广东讨袁失败几成定局。无可奈何之下 ,陈炯明只好挟资百万和副官黄强一起卷款跑路,躲进广州石室天主教堂,然后在法国神父的保护下,秘密出走香港。
在南方讨袁各省中,广东宣布独立最晚,实力最强,堪称国民党的大本营,却成为第一个失败的省份,这种打击对于各地地讨袁军而言是巨大的。
远在沈阳的秦时竹自然也收到了情报。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各地纷纷攘攘的局面,各将领都议论纷纷,演习之余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但唯独最高中枢仿佛不介意般,一心只是闷头演习,陆军部的观察员原本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逍遥做派,在秦时竹的刻意安排下,只顾去沈阳吃喝玩乐,再也不去烈日当头地野外观看演习了。
正在思索时,葛洪义来了,一看秦时竹这副模样,便笑道:“还在想南方那档子事情?”
秦时竹点了下头,问道:“最近前线情况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袁世凯一共出动了7个师,10个旅,总共约14万兵力用于一线作战,原本在直隶境内的2、4、6、7等师都已抽调南下,当然唐山附近的兵力没有减少,依旧保持着对我军的警戒……”
“其他方向呢?”
“曹锟的第3师针对山西方向布防,何宗莲地第1师针对察哈尔布防,拱卫军负责京城治安……总的说来,直隶的兵力被抽调了不少,但面前还能维持对我军各个方向的防御态势。”葛洪义笑了笑,“看来老袁地戒心很重,这些兵力他是轻易不会派到南方去的。”
“他不派我们要想办法让他派。”秦时竹看着战报,“根据各地统计上来的情况,南方讨袁军一共不到10万人马。现在已经吃掉北洋军2万了,我倒要看看,袁世凯拿什么填补这个窟窿。”
“这其中也有咱们地一份功劳,要不是咱们在辛亥年打掉了北洋军不少的精锐,后来又贩卖军火给国民党,他们恐怕都撑不过这个月。”葛洪义眉头紧缩,“只是广东这么快就完蛋了,让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是啊。江苏独立我也没想到。”秦时竹叹了口气。
“形势比人强啊!很多事情明明知道了也还阻止不了,没有比这更郁闷了。”葛洪义换了话题后问道,“李春福到哪里了?”
“前天拿下了哈密,正向迪化进军。”秦时竹扬了扬手中的电报,“杨增新给我来了电报,要我看在上次共同对抗外蒙分裂分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放他一马?说得轻巧,怎么放?现在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杨增新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我们的用意,我们查办他地罪行是假,要夺取新疆是真。凭他手中的军队,如何能与李春福抗衡?再说。我们又要大义名分,他若是对抗,可以按照叛乱处理。因此,他提议他自己主动下野。听候处理……”
“这是个不错的法子,我们解决起来也轻松许多。只要他不使诈,我看可行。”
秦时竹狡黠地一笑,继续说道:“这也许是袁世凯最不愿意看见地结果吧?他本来还指望杨增新能多耗费我们一点力气呢。”
“他这是妄想。”葛洪义正色道,“老大,你究竟什么时候动手,方案我已经准备好了,人选也派遣出去了。现在就等你一声令下收网。”
“不急,讨袁的战事还要拖延几天,咱们再和他耗一会。”秦时竹摆摆手,“北疆考察团现在到哪里了?”
“昨天下午离开大连,按照估计,今天夜间,最迟明天清晨可以到日本。”
北疆考察团是秦时竹一个庞大的计划,原本在春节过后就准备着手实施的。但由于和俄国的冲突。一直拖延至今。考察团由众多北疆要人组成,主要成员是政界和商界要人。一方面是去外国考察国家治理和发展地途径,另一方面是洽谈和发展贸易。政界代表主要有北疆巡阅使高级顾问唐绍仪、财政委员会主任熊希龄、建设委员会主任禹子谟、以及黄炎培、张澜等人,另外包括一大批各部门官员和秘书随行,我们所熟悉地程子玉和顾维钧也在其列。商界代表则以沈麒昌为首,包括一大批商业巨子,如张万和(张謇的代表),周至诚(周学熙代表)、荣德生等人,夏海燕也在其间,这些商业巨子,无一不以收到考察邀请函为荣,因为名额有限,能获取一份,是对自己商业地位地最好承认。
为了组织这个庞大的考察团,秦时竹费了一番心思。他首先从廉政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定只有经过批准的政府官员才能享受公费,其余众人一律自费;其次是别出心裁地规定了家属同行条例,以安其心,允许考察团成员携带不超过3人的家属,费用自理,未成年子女减半(12岁以下)。由于考察团有庞大地家眷团,他又任命夏海燕为第三副团长(团长为唐绍仪,第一副团长熊希龄,负责政界,第二副团长沈麒昌,负责商界),负责一切家属事宜。对于这样的安排,众人都感觉有些奇怪,但从秦时竹的角度来说却妙不可言。
整个考察过程,有家属陪伴,可免旅途劳累和思乡之苦,同时又是各家族之间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好途径。由于国防军正在大演习,所有军界要人都没有成行,但众人地家眷还是来了很多,沈蓉自然不必说,诸如陆尚荣、葛洪义、何峰、夏海强等人的妻子也一同随行,夫人团个个不少,自然还包括其他高级将领的家眷。这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蒋方震的妻子――日本籍的左梅女士,虽然她嫁给蒋方震后已经几乎和日本断绝了关系,但此番去日本考察,还需要一个熟悉情况的人士,在夏海燕的劝说下,她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整个考察团,包括各种随行秘书、翻译和警卫(由72名突击队组成,负责全程保卫),达到了近400人的规模,远东航运公司为了此次考察,特意准备了一条新的客轮,里面的头等舱和二等舱都让考察团承包了。
此次考察,路线是先日本,再南洋,然后取道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前往欧洲,接着再去美国,最后途径檀香山,从太平洋东岸回国。从行程上来说,正好是绕地球一圈,之所以绕这么大的圈圈,还有看望各地华侨之意。庞大的海外华人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秦时竹千方百计地吸引他们回国投资。
夏海燕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暖湿的海风吹在脸上让人十分舒服,而她地思绪则飘流到了更远地地方。她想到了日本的过去,一个同样闭关锁国地落后国家,因为“明治维新”而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和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在提出维新口号时,也同中国的洋务派一样,欲借西方文化来富国利民。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倡导明治维新的日本知识阶层学习西方,并没有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技艺“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他们把西洋各国先进、发达的近代文明作为自己全面效仿的榜样。
想到这里,夏海燕惆怅地想到,这也许就是近代中、日两国改革命运一败一成的根本性分野了。她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秦时竹和她的谈话:“……不要轻视日本,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学习优秀国家的历史,遣唐使时代如此,近代还是如此。日本是典型的海岛国家,狭小的空间培养了日本的岛民性格,也培养了日本的忧患意识。不要听辜鸿铭胡诌,说什么大陆意识优于海岛意识,就生存而言,诚惶诚恐的忧患意识远远比盲目乐观的自大意识来得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