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6章 方针不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赵昺并没有点石成金的能力,财政收入一直也是延续前朝的做法,不外乎仍是农税、商税和官营专卖。但是因为在重新复国后,为了稳定人心,在许多地区实施减免税赋的政策。而减免后朝廷仍要维持运转的各种开支仍然不会少,所以说朝廷开支反而有增无减。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赵昺用抄没的财产渡过了初入江南最困难的时期,可很快就发起了北伐,不仅败光了朝廷的积蓄,还使得财政出现了赤字,让他的小金库都是一空,并又在两淮欠了一屁股帐。因而这几年当下朝廷的主要收入来自专卖和商税,其中来自海贸的关税和贸易差又占了大头,约占了总收入的四成强,其次就是盐税。
去岁赵昺的内库来自海贸的收入是三千万贯,那么朝廷关税和商税收入大概也不会少于此数。而今收复江南三年减免税赋期限已满,那么今年的农税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这么算起来,朝廷今年财政上会宽松些,但是按照赵昺的计划尚不够花。
让赵郁闷其实并不仅在于此,而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若究其根源就是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首先就是人口,大宋现在有人口在三千余万,看似不少,可与现代相比甚至都不如四川人多,可以想见人口是多么稀疏。
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还低下,粮食产量不高,为了弥补由此产生的效率低下。这就要大部分人投入农业生产,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此一来大多数人口就就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现在由于海贸的兴盛,使很多人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其中,或直接买船出海,或是投入商品的生产,人口的分流又将导致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另一个方面是矿产生产,尤其是铜铁的生产无法满足需要。当下的铁产量以万斤计,这与现代以万吨为计算标准,简直是云泥之别。而现在武器、船舶及新机械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这又与民生发展产生了冲突,使得难以两头兼顾。
再有减免税赋,动用财政资金从百姓手中买粮、买劳动力,在消耗了国家大部财力的同时,也让百姓的手中有了些余钱。而同样刺激民间消费的增加,这使得商品供需矛盾加剧,又产生了物价上涨的动力与朝廷增税的需求。
今春之后,已经有朝臣上奏要减少武器制造,以减少资源和资金的占用,向民生方面倾斜。并以为农为百业之本,要求抑制工商,减少从事农业人口的流失,防止动摇国之根本。
赵昺知道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矛盾,但是战争的阴云又始终弥漫不散。减少对军事的投入,发展民生,必然会导致武器更新放缓,战备能力下降。而抑制工商,则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不得不增加农税,从而加重农民的负担,走回了老路。
要解决这个矛盾,赵昺知道就是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以解放更多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科技薄弱的时代,短时间内让科技出现飞跃式的发展,基本是做梦,这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识积累及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到的,正所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要保证民生,又要积极备战,因此赵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今之际,要么将资源向军事方面倾斜,以保证在数年后一举灭元;要么就是维持当下与蒙元的和平,集中力量发展民生,而灭元战争就只能后延,与虎狼长期共存。
赵昺当然不甘心放弃北伐,他清楚一旦放松备战,全力投入经济建设,很可能就会陷入当年签订《檀渊之盟》后的境况。臣不思战,军不愿战,民不肯战,导致上下皆不愿意发动战争,军备废弛,军队羸弱,永远的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为亡国埋下了隐患。
但是完全将精力放在军事方面,放弃恢复经济,也就失去了战争动员的基础,无法支撑庞大的消耗,导致半途而废,重新陷入两国对峙的局面。所以如何平衡两方的发展,即能保证军备,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发展,保证民生就成了当前非解决的问题……
赵昺考虑良久,定下‘侧重军事,兼顾民生’的方针后,连续召开廷议和堂议,首先统一高层的思想,坚定灭元的决心,定下阶段发展的方向。而后与众臣商议如何平衡两方的矛盾,经过多次讨论和私下沟通后,终于做出了决议。
首先,继续扩大和发展海外贸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仅因为些许的不良影响而放弃。同时维持较低的农税,压减徭役,以保证百姓在减免税赋政策陆续到期后,生活水平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协调发展,要适当提高参与出海贸易的门槛,遏制无须发展,尤其是严厉打击走私。而朝廷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发生,常平仓要发挥平抑价格的重要作用,积极收储的情况下,要将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其次,鼓励手工业的发展的同时,朝廷也要建立一批工坊,采用集约化生产,改良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民生所需,从而抑制民间无序发展及产品的价格稳定。以达到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军工所需,又不会造成民间无物可用。
为了解决铜铁等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朝廷继续加大资源开采力度,获得新的矿源外,还要适当放开民资进入,以提高产量。且提高紧缺资源的价格,以达到抑制民间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抬高价格促进国外资源进口,弥补国内短缺。
再有通过朝廷投资,开建汴淮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是由汴河清淤疏通运河、打通汉江水系和通连江南水系及淮河防洪工程组成,完工后既能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运输能力,便于襄樊和两淮,乃至江南物资往来,还可以用于防洪和灌溉,称得上军民兼顾的大工程。
进入六月,中书省做出了整体规划,门下省批准实施,尚书省也着手进入实施阶段。而枢密院也下令各地诸军协助地方进行水利建设,加快建设进度。七月,各州府上报遵照朝廷省部的要求,出台详细的实施方案,推进实施。
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大宋政通人和,官吏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加之武功显著,已然初现盛世迹象,而赵昺的威望也随之达到一个新高度,歌功颂德的声音也随之调子越来越高。
让赵昺哭笑不得的是在例行举办的廷筵上,主讲的陆秀夫没有如往日讲经释典,却是讲了唐代的开元盛世。可让人纳闷的是其并没有说治国之策,而是说起玄宗。盛世来了,大唐尽管隐忧不少,但总的看来形势大好,玄宗也就飘飘然了。
玄宗朝最后一个贤相张九龄,按照老规矩,觉得不合适的事就反驳,宣称不奉诏。唐朝的规矩,如果一项政令,宰相不认可,即使皇帝坚持,也没戏。除非皇帝罢免了宰相,找人另议。如果是以前,当然是皇帝让步,但是,此时的唐明皇李隆基,已经飘起来了,当然不肯再忍。
赵昺听到这就已经明白了,陆秀夫是借此敲打自己呢!果然接着就说起了历史上王朝政治的三大祸患,宦官、女主与外戚专权。已经飘飘然的玄宗此时在颂德声中脾气渐长,听不得杂音。但对身边的宦官和宠妃腻了吧唧的甜话儿,也就听得进去了。
李林甫就了走宦官和宠妃的路子入阁为相,而他的贡献,就是暗中迎合,让皇帝保持良好自我感觉。他对御史们讲皇家仪仗队里的立仗马的故事,不要他们乱说话,最好不说话。而乱说话的御史周子谅,居然真的被皇帝杀了,这下,御史们就真的成为一声不响的立仗马了。
李林甫秉政二十余年,阴掉不少人,但皇帝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他不会碰,皇帝崇宠信的陈希烈,他也不碰。后来凭着杨贵妃上来的杨国忠,他更不敢碰。搞掉的人,固然罪非其罪,但都是皇帝的旨意。但凡哪个人有皇帝恩宠在,他连碰都不会碰。
为了保证自己宰相之位,李林甫阻止文臣出任边帅,立功然后再任宰相,影响了他的权势,所以劝玄宗专任番将,番将无文,无法做宰相,所以,他可以一直维持老大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
赵昺知道他们是好心,防止走了‘歪路’。但也觉得好笑,历史各王朝出问题,其实根源在政治制度出了问题,而皇帝制度本身,就存在这些隐患,这需要皇帝时刻注意,严防死守,才能避免出事,但有松懈,就会有麻烦。所以这个问题基本无解,谁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有良好的自律性……
赵昺并没有点石成金的能力,财政收入一直也是延续前朝的做法,不外乎仍是农税、商税和官营专卖。但是因为在重新复国后,为了稳定人心,在许多地区实施减免税赋的政策。而减免后朝廷仍要维持运转的各种开支仍然不会少,所以说朝廷开支反而有增无减。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赵昺用抄没的财产渡过了初入江南最困难的时期,可很快就发起了北伐,不仅败光了朝廷的积蓄,还使得财政出现了赤字,让他的小金库都是一空,并又在两淮欠了一屁股帐。因而这几年当下朝廷的主要收入来自专卖和商税,其中来自海贸的关税和贸易差又占了大头,约占了总收入的四成强,其次就是盐税。
去岁赵昺的内库来自海贸的收入是三千万贯,那么朝廷关税和商税收入大概也不会少于此数。而今收复江南三年减免税赋期限已满,那么今年的农税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这么算起来,朝廷今年财政上会宽松些,但是按照赵昺的计划尚不够花。
让赵郁闷其实并不仅在于此,而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若究其根源就是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首先就是人口,大宋现在有人口在三千余万,看似不少,可与现代相比甚至都不如四川人多,可以想见人口是多么稀疏。
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还低下,粮食产量不高,为了弥补由此产生的效率低下。这就要大部分人投入农业生产,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此一来大多数人口就就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现在由于海贸的兴盛,使很多人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其中,或直接买船出海,或是投入商品的生产,人口的分流又将导致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另一个方面是矿产生产,尤其是铜铁的生产无法满足需要。当下的铁产量以万斤计,这与现代以万吨为计算标准,简直是云泥之别。而现在武器、船舶及新机械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这又与民生发展产生了冲突,使得难以两头兼顾。
再有减免税赋,动用财政资金从百姓手中买粮、买劳动力,在消耗了国家大部财力的同时,也让百姓的手中有了些余钱。而同样刺激民间消费的增加,这使得商品供需矛盾加剧,又产生了物价上涨的动力与朝廷增税的需求。
今春之后,已经有朝臣上奏要减少武器制造,以减少资源和资金的占用,向民生方面倾斜。并以为农为百业之本,要求抑制工商,减少从事农业人口的流失,防止动摇国之根本。
赵昺知道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矛盾,但是战争的阴云又始终弥漫不散。减少对军事的投入,发展民生,必然会导致武器更新放缓,战备能力下降。而抑制工商,则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不得不增加农税,从而加重农民的负担,走回了老路。
要解决这个矛盾,赵昺知道就是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以解放更多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科技薄弱的时代,短时间内让科技出现飞跃式的发展,基本是做梦,这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识积累及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到的,正所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要保证民生,又要积极备战,因此赵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今之际,要么将资源向军事方面倾斜,以保证在数年后一举灭元;要么就是维持当下与蒙元的和平,集中力量发展民生,而灭元战争就只能后延,与虎狼长期共存。
赵昺当然不甘心放弃北伐,他清楚一旦放松备战,全力投入经济建设,很可能就会陷入当年签订《檀渊之盟》后的境况。臣不思战,军不愿战,民不肯战,导致上下皆不愿意发动战争,军备废弛,军队羸弱,永远的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为亡国埋下了隐患。
但是完全将精力放在军事方面,放弃恢复经济,也就失去了战争动员的基础,无法支撑庞大的消耗,导致半途而废,重新陷入两国对峙的局面。所以如何平衡两方的发展,即能保证军备,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发展,保证民生就成了当前非解决的问题……
赵昺考虑良久,定下‘侧重军事,兼顾民生’的方针后,连续召开廷议和堂议,首先统一高层的思想,坚定灭元的决心,定下阶段发展的方向。而后与众臣商议如何平衡两方的矛盾,经过多次讨论和私下沟通后,终于做出了决议。
首先,继续扩大和发展海外贸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仅因为些许的不良影响而放弃。同时维持较低的农税,压减徭役,以保证百姓在减免税赋政策陆续到期后,生活水平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协调发展,要适当提高参与出海贸易的门槛,遏制无须发展,尤其是严厉打击走私。而朝廷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发生,常平仓要发挥平抑价格的重要作用,积极收储的情况下,要将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其次,鼓励手工业的发展的同时,朝廷也要建立一批工坊,采用集约化生产,改良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民生所需,从而抑制民间无序发展及产品的价格稳定。以达到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军工所需,又不会造成民间无物可用。
为了解决铜铁等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除了朝廷继续加大资源开采力度,获得新的矿源外,还要适当放开民资进入,以提高产量。且提高紧缺资源的价格,以达到抑制民间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抬高价格促进国外资源进口,弥补国内短缺。
再有通过朝廷投资,开建汴淮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是由汴河清淤疏通运河、打通汉江水系和通连江南水系及淮河防洪工程组成,完工后既能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运输能力,便于襄樊和两淮,乃至江南物资往来,还可以用于防洪和灌溉,称得上军民兼顾的大工程。
进入六月,中书省做出了整体规划,门下省批准实施,尚书省也着手进入实施阶段。而枢密院也下令各地诸军协助地方进行水利建设,加快建设进度。七月,各州府上报遵照朝廷省部的要求,出台详细的实施方案,推进实施。
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大宋政通人和,官吏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加之武功显著,已然初现盛世迹象,而赵昺的威望也随之达到一个新高度,歌功颂德的声音也随之调子越来越高。
让赵昺哭笑不得的是在例行举办的廷筵上,主讲的陆秀夫没有如往日讲经释典,却是讲了唐代的开元盛世。可让人纳闷的是其并没有说治国之策,而是说起玄宗。盛世来了,大唐尽管隐忧不少,但总的看来形势大好,玄宗也就飘飘然了。
玄宗朝最后一个贤相张九龄,按照老规矩,觉得不合适的事就反驳,宣称不奉诏。唐朝的规矩,如果一项政令,宰相不认可,即使皇帝坚持,也没戏。除非皇帝罢免了宰相,找人另议。如果是以前,当然是皇帝让步,但是,此时的唐明皇李隆基,已经飘起来了,当然不肯再忍。
赵昺听到这就已经明白了,陆秀夫是借此敲打自己呢!果然接着就说起了历史上王朝政治的三大祸患,宦官、女主与外戚专权。已经飘飘然的玄宗此时在颂德声中脾气渐长,听不得杂音。但对身边的宦官和宠妃腻了吧唧的甜话儿,也就听得进去了。
李林甫就了走宦官和宠妃的路子入阁为相,而他的贡献,就是暗中迎合,让皇帝保持良好自我感觉。他对御史们讲皇家仪仗队里的立仗马的故事,不要他们乱说话,最好不说话。而乱说话的御史周子谅,居然真的被皇帝杀了,这下,御史们就真的成为一声不响的立仗马了。
李林甫秉政二十余年,阴掉不少人,但皇帝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他不会碰,皇帝崇宠信的陈希烈,他也不碰。后来凭着杨贵妃上来的杨国忠,他更不敢碰。搞掉的人,固然罪非其罪,但都是皇帝的旨意。但凡哪个人有皇帝恩宠在,他连碰都不会碰。
为了保证自己宰相之位,李林甫阻止文臣出任边帅,立功然后再任宰相,影响了他的权势,所以劝玄宗专任番将,番将无文,无法做宰相,所以,他可以一直维持老大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
赵昺知道他们是好心,防止走了‘歪路’。但也觉得好笑,历史各王朝出问题,其实根源在政治制度出了问题,而皇帝制度本身,就存在这些隐患,这需要皇帝时刻注意,严防死守,才能避免出事,但有松懈,就会有麻烦。所以这个问题基本无解,谁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有良好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