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 再干几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返京已经提上日程,在赵昺的督促下各项善后工作也加快了速度。
八月二十八日,赵昺下诏在龟山之上敕建荆襄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并建忠烈祠供奉灵位,永享祭奠。同时出席了奠基仪式,题写‘忠烈千古’匾额,王应麟做题记,刻碑以为纪念。
八月二十九日,赵昺下诏重建西门外铁佛寺,请高僧主持,赐度牒五十张,土地五十顷为庙产,用以供奉在襄樊之战中死难百姓的灵位,超度亡魂,早升极乐世界。
八月三十日,赵昺下旨封赏有功将士,参战官兵共有百余人获得爵位,七百多人晋级。赐钱二十万贯,丝帛五万匹赏军。并在襄阳南门树立襄阳战役胜利纪念碑,铭刻参战官兵的功绩,传于万代。
不过在评功时为了襄阳第一团和襄阳第一师的称号,第六军和第七军产生了争执。第六军坚持认为是他们首先登上襄阳南城,并竖起军旗的;而第七军认为,第六军虽然最先登城,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能作数。而他们一举登上了西城,并打退了城上守敌,开辟了通路。
伍隆起和潘念两人为此争的面红耳赤,谁也不肯想让,最后官司打到了御前。赵昺最后将两人叫道行营骂了一顿,为了点儿功劳连袍泽之情也不讲了,然后和了稀泥,‘襄阳第一团’的称号授给了第七军一师二团,‘襄阳第一师’的称号授予第六军第一师,算了了这场公案。
九月初一,赵昺召见襄樊耄老和士绅、商贾及荆襄名士前来行营,与他们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谈话,听取了如何尽快恢复荆襄繁荣的意见,接受了他们提出恢复襄阳书院及恢复民生的建议。谈话过后,赵昺设宴款待众人,鼓励他们为建设荆襄、中兴大宋出力。
九月初二,赵昺召荆襄军政官员觐见。他谈了当前的局势,在与蒙元达成和议前军事形势依然严峻,要做好打反扑的准备。而地方官员要尽快完成土地和人口的统计,按照既定的计划尽快加以实施,早日恢复生产和物资的流通。同时要清查叛逆,尽快将他们绳之以法,以震慑不法。此外配合军方做好保卫荆襄的战争准备,这根弦时刻要绷紧,不能松懈。
而后,王应麟又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和调整。暂由田忠任荆襄镇抚使,兼任第八军都统,统管军事事务;任命应熙为襄阳观察使,负责组建荆襄州军,担负其维护地方治安,抗击蒙元袭扰的任务;免去谢明第八军都虞侯的职务,转任襄阳知府;免去林之武湖广转运使的职位,转任湖广安抚使,主持湖广政务。
鉴于当前的形势,为了缓解后勤补给压力,由第七军屯驻襄阳,接手光化军、樊城、谷城的防务;第八军、炮二师及骑二师撤至宜城作为二线预备队,随时增援襄樊战场;第六军则回撤鄂州,作为三线预备队,并做好支援川蜀战场的准备。
九月初四,赵昺与林之武和田忠进行了闭门谈话,君臣整整密会一日,据说由倪亮亲自担任警卫,一切闲杂人等皆无法靠近,至于说了些什么自然也无人知晓。
九月初五清晨,圣驾自樊城码头上船,悄然离开襄樊,送别的仅有一众军政高级官员,没有惊动百姓和军兵。看着扬帆而去的船队,众人齐齐向御舟深深施礼,小皇帝亲征,转战数千里,歼敌数十万,拓疆万里,可谓功高盖世,本应接受万千军民的拜贺,而其却不愿扰民,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离开了……
…………
行驾在御前护军水军的护航下顺汉江而下,为了尽快回京,赵昺下令将战车尽数留在了襄阳,并征用了部分民船搭载骑兵旅的战马。百余艘战船首尾相衔,绵延十里也是甚为壮观,沿途船只纷纷避让。而赵昺连日来日夜处理公务,早已疲惫不堪,上船后就睡下了,直到次日上午才醒来。
“官家可醒了,一睡便是一日一夜,把老奴都吓坏了!”皇帝昏睡不醒,王德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听到动静赶紧上前伺候,心有余悸地道。
“呵呵,朕太乏了,也没想到在船上睡的还如此安稳!”赵昺伸个懒腰,又搓了搓脸道。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可能前世在那艘船上生活的时间太久了,以致坐下了病,与他人在晃荡的船上吃不好、睡不好不同,自己反而睡得更觉安稳。
“官家是太累了,早应该好好歇一歇了。”王德知道陛下的习惯,早已令人准备好了热水,让小皇帝沐浴更衣,同时赶紧准备早膳。
“朕现在年轻,睡上一个好觉就没事了,现在到什么地方了?”赵昺下床走向浴室,跳入浴盆中问道。
“已经过了宜城,再有半日就要到汉口了,刚刚王相还来问过,前方是不是停船休息!”王德伺候着皇帝,给他撩水擦背道。
“不要惊扰地方,补给水、粮尽量也要在晚上,不必先行知会地方,让辎重先行派人采购安排即可!”赵昺泡在热水中,觉得十分惬意,嘱咐道。
“是,老奴稍后便知会他们,王相也几次亲至问圣安!”王德连声道。
“王相近日也是十分辛苦,你们也要多多照看,不要疏忽了!”赵昺吩咐道。自己还是大好青年,而王应麟已经六十有五,进入暮年了,与自己一样日日奔忙,比自己还要辛苦。
“老奴专门安排了两个人伺候,衣食也比之官家的要精致些!”王德答道。
“嗯,御医要天天诊脉,饭菜也要软烂,船上阴冷,衣被要及时添加,短缺便从朕这里取用,不可轻慢!”赵昺再嘱咐道。
“是,老奴记在心上了!”王德连连点头道。
洗漱完毕,赵昺换上了身宽松的长衣,才去用膳。他的饭菜依然简单,一盘炊饼,一钵粳米粥,以肉酱和腌制的菜蔬下饭,他也是饿了,吃的很香。
“王德,这虾甚是鲜美,哪里来的?”有小黄门送上一盘炒河虾,赵昺吃了一口,觉得十分可口,指点着道。
“侍卫营的弟兄们知道官家喜欢河鲜,昨日行舟时下网捞的,有两尺长的鲤鱼,一尺多长的桂花鱼、江团、草鳊,还有许多河蟹,还有的老奴都叫不出名字,小虾也是随网捞上来的,全都养在水里,官家可以随时食用。”王德答道。
“好,朕有口福了,这一路都有新鲜的鱼虾吃了!”赵昺听了十分高兴,胃口大开,吃了三个炊饼,将粥和菜全都一扫而光。
这把王德吓得够呛,直劝陛下不要吃撑了,反被陛下奚落了一番,说吃饭不吃撑了,怎么能叫吃饭。他听了反而觉得心酸,陛下是万民之主,得亿万百姓供养,却省吃俭用,一些唾手可得的河鲜就能让小皇帝吃的如此高兴。
赵昺吃罢早膳,蹬上顶甲板眺望江面,此时已是深秋,正是秋高气爽、草长莺飞,候鸟南飞之际,看着水鸟追逐着船队飞翔,江鱼不时跃出水面。他只觉天地辽阔,精神一振,可看到沿岸土地荒芜,村庄寥落之事,不由的又皱起眉头,叹了口气。
“陛下,得胜还朝,为何叹气啊?”不知何时,王应麟也来到甲板上,听到陛下叹气,出声问道。
“王相,荆楚之地乃是鱼米之乡,可如今却是百里难见人踪,成了鸟兽的巢穴,真是让人痛惜!”赵昺回首道。
作为现代来客,赵昺知道在现代人的认识当中,江汉平原肯定是鱼米之乡。甚至是比中原和关中平原又过之而无不及。在明清两代,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当苏江南和两湖平原了粮食几乎占了全国的七分之一,湖北也是在全国排前五的省份。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风调雨顺,全国都不会发生饥荒了。
即便是此时,荆楚地区在晋室南渡之后,大量北方人口流落到荆州地区,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艺,荆州也一举成为仅次于金陵的重镇。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又有大批北方人南迁到荆襄一带,这时的江汉平原又一次的得到了大开发,和中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国的重要意义开始凸显出来。
如今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散失,大片土地被荒弃,水利设施失修,再无昔日的繁荣。而要重新恢复起来,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
“陛下心怀大志,忧国忧民,乃是天下万民之福,只要励心图治,不需多少年,这里会重新被开垦出来,变成阡陌纵横的良田!”王应麟望着两岸,指点着言道。
“王相可否愿意为万民谋福,再助朕辛苦几年?”赵昺扭脸问道。
“臣……臣愿为陛下、为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应麟听了一愣,早在去岁他就与一班老臣上书请辞,致仕归乡养老,却因为北伐而耽误了,他明白此次回京后便会有诸多老臣放归,自己也将离开朝堂。而当下皇帝之意,是在挽留自己,让他惊喜万分……
返京已经提上日程,在赵昺的督促下各项善后工作也加快了速度。
八月二十八日,赵昺下诏在龟山之上敕建荆襄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并建忠烈祠供奉灵位,永享祭奠。同时出席了奠基仪式,题写‘忠烈千古’匾额,王应麟做题记,刻碑以为纪念。
八月二十九日,赵昺下诏重建西门外铁佛寺,请高僧主持,赐度牒五十张,土地五十顷为庙产,用以供奉在襄樊之战中死难百姓的灵位,超度亡魂,早升极乐世界。
八月三十日,赵昺下旨封赏有功将士,参战官兵共有百余人获得爵位,七百多人晋级。赐钱二十万贯,丝帛五万匹赏军。并在襄阳南门树立襄阳战役胜利纪念碑,铭刻参战官兵的功绩,传于万代。
不过在评功时为了襄阳第一团和襄阳第一师的称号,第六军和第七军产生了争执。第六军坚持认为是他们首先登上襄阳南城,并竖起军旗的;而第七军认为,第六军虽然最先登城,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能作数。而他们一举登上了西城,并打退了城上守敌,开辟了通路。
伍隆起和潘念两人为此争的面红耳赤,谁也不肯想让,最后官司打到了御前。赵昺最后将两人叫道行营骂了一顿,为了点儿功劳连袍泽之情也不讲了,然后和了稀泥,‘襄阳第一团’的称号授给了第七军一师二团,‘襄阳第一师’的称号授予第六军第一师,算了了这场公案。
九月初一,赵昺召见襄樊耄老和士绅、商贾及荆襄名士前来行营,与他们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谈话,听取了如何尽快恢复荆襄繁荣的意见,接受了他们提出恢复襄阳书院及恢复民生的建议。谈话过后,赵昺设宴款待众人,鼓励他们为建设荆襄、中兴大宋出力。
九月初二,赵昺召荆襄军政官员觐见。他谈了当前的局势,在与蒙元达成和议前军事形势依然严峻,要做好打反扑的准备。而地方官员要尽快完成土地和人口的统计,按照既定的计划尽快加以实施,早日恢复生产和物资的流通。同时要清查叛逆,尽快将他们绳之以法,以震慑不法。此外配合军方做好保卫荆襄的战争准备,这根弦时刻要绷紧,不能松懈。
而后,王应麟又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和调整。暂由田忠任荆襄镇抚使,兼任第八军都统,统管军事事务;任命应熙为襄阳观察使,负责组建荆襄州军,担负其维护地方治安,抗击蒙元袭扰的任务;免去谢明第八军都虞侯的职务,转任襄阳知府;免去林之武湖广转运使的职位,转任湖广安抚使,主持湖广政务。
鉴于当前的形势,为了缓解后勤补给压力,由第七军屯驻襄阳,接手光化军、樊城、谷城的防务;第八军、炮二师及骑二师撤至宜城作为二线预备队,随时增援襄樊战场;第六军则回撤鄂州,作为三线预备队,并做好支援川蜀战场的准备。
九月初四,赵昺与林之武和田忠进行了闭门谈话,君臣整整密会一日,据说由倪亮亲自担任警卫,一切闲杂人等皆无法靠近,至于说了些什么自然也无人知晓。
九月初五清晨,圣驾自樊城码头上船,悄然离开襄樊,送别的仅有一众军政高级官员,没有惊动百姓和军兵。看着扬帆而去的船队,众人齐齐向御舟深深施礼,小皇帝亲征,转战数千里,歼敌数十万,拓疆万里,可谓功高盖世,本应接受万千军民的拜贺,而其却不愿扰民,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离开了……
…………
行驾在御前护军水军的护航下顺汉江而下,为了尽快回京,赵昺下令将战车尽数留在了襄阳,并征用了部分民船搭载骑兵旅的战马。百余艘战船首尾相衔,绵延十里也是甚为壮观,沿途船只纷纷避让。而赵昺连日来日夜处理公务,早已疲惫不堪,上船后就睡下了,直到次日上午才醒来。
“官家可醒了,一睡便是一日一夜,把老奴都吓坏了!”皇帝昏睡不醒,王德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听到动静赶紧上前伺候,心有余悸地道。
“呵呵,朕太乏了,也没想到在船上睡的还如此安稳!”赵昺伸个懒腰,又搓了搓脸道。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可能前世在那艘船上生活的时间太久了,以致坐下了病,与他人在晃荡的船上吃不好、睡不好不同,自己反而睡得更觉安稳。
“官家是太累了,早应该好好歇一歇了。”王德知道陛下的习惯,早已令人准备好了热水,让小皇帝沐浴更衣,同时赶紧准备早膳。
“朕现在年轻,睡上一个好觉就没事了,现在到什么地方了?”赵昺下床走向浴室,跳入浴盆中问道。
“已经过了宜城,再有半日就要到汉口了,刚刚王相还来问过,前方是不是停船休息!”王德伺候着皇帝,给他撩水擦背道。
“不要惊扰地方,补给水、粮尽量也要在晚上,不必先行知会地方,让辎重先行派人采购安排即可!”赵昺泡在热水中,觉得十分惬意,嘱咐道。
“是,老奴稍后便知会他们,王相也几次亲至问圣安!”王德连声道。
“王相近日也是十分辛苦,你们也要多多照看,不要疏忽了!”赵昺吩咐道。自己还是大好青年,而王应麟已经六十有五,进入暮年了,与自己一样日日奔忙,比自己还要辛苦。
“老奴专门安排了两个人伺候,衣食也比之官家的要精致些!”王德答道。
“嗯,御医要天天诊脉,饭菜也要软烂,船上阴冷,衣被要及时添加,短缺便从朕这里取用,不可轻慢!”赵昺再嘱咐道。
“是,老奴记在心上了!”王德连连点头道。
洗漱完毕,赵昺换上了身宽松的长衣,才去用膳。他的饭菜依然简单,一盘炊饼,一钵粳米粥,以肉酱和腌制的菜蔬下饭,他也是饿了,吃的很香。
“王德,这虾甚是鲜美,哪里来的?”有小黄门送上一盘炒河虾,赵昺吃了一口,觉得十分可口,指点着道。
“侍卫营的弟兄们知道官家喜欢河鲜,昨日行舟时下网捞的,有两尺长的鲤鱼,一尺多长的桂花鱼、江团、草鳊,还有许多河蟹,还有的老奴都叫不出名字,小虾也是随网捞上来的,全都养在水里,官家可以随时食用。”王德答道。
“好,朕有口福了,这一路都有新鲜的鱼虾吃了!”赵昺听了十分高兴,胃口大开,吃了三个炊饼,将粥和菜全都一扫而光。
这把王德吓得够呛,直劝陛下不要吃撑了,反被陛下奚落了一番,说吃饭不吃撑了,怎么能叫吃饭。他听了反而觉得心酸,陛下是万民之主,得亿万百姓供养,却省吃俭用,一些唾手可得的河鲜就能让小皇帝吃的如此高兴。
赵昺吃罢早膳,蹬上顶甲板眺望江面,此时已是深秋,正是秋高气爽、草长莺飞,候鸟南飞之际,看着水鸟追逐着船队飞翔,江鱼不时跃出水面。他只觉天地辽阔,精神一振,可看到沿岸土地荒芜,村庄寥落之事,不由的又皱起眉头,叹了口气。
“陛下,得胜还朝,为何叹气啊?”不知何时,王应麟也来到甲板上,听到陛下叹气,出声问道。
“王相,荆楚之地乃是鱼米之乡,可如今却是百里难见人踪,成了鸟兽的巢穴,真是让人痛惜!”赵昺回首道。
作为现代来客,赵昺知道在现代人的认识当中,江汉平原肯定是鱼米之乡。甚至是比中原和关中平原又过之而无不及。在明清两代,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当苏江南和两湖平原了粮食几乎占了全国的七分之一,湖北也是在全国排前五的省份。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风调雨顺,全国都不会发生饥荒了。
即便是此时,荆楚地区在晋室南渡之后,大量北方人口流落到荆州地区,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艺,荆州也一举成为仅次于金陵的重镇。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又有大批北方人南迁到荆襄一带,这时的江汉平原又一次的得到了大开发,和中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国的重要意义开始凸显出来。
如今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散失,大片土地被荒弃,水利设施失修,再无昔日的繁荣。而要重新恢复起来,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
“陛下心怀大志,忧国忧民,乃是天下万民之福,只要励心图治,不需多少年,这里会重新被开垦出来,变成阡陌纵横的良田!”王应麟望着两岸,指点着言道。
“王相可否愿意为万民谋福,再助朕辛苦几年?”赵昺扭脸问道。
“臣……臣愿为陛下、为万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应麟听了一愣,早在去岁他就与一班老臣上书请辞,致仕归乡养老,却因为北伐而耽误了,他明白此次回京后便会有诸多老臣放归,自己也将离开朝堂。而当下皇帝之意,是在挽留自己,让他惊喜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