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关键是脑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面对炮火的轰击,幸存的敌骑依然不退,仍继续向前快速冲击,但是队形已经略显松散。而宋军的速射炮已经更换子筒,这次却是霰弹,可就这短短的功夫,敌骑已经迫近到二百步之内,他们已经摘弓在手搭上箭矢,准备进入射程后立即放箭。但随着一连串的轰响,速射炮瞄准敌群再次开火。
速射炮发射的霰弹,其中填充一百五十多枚五钱的小铅弹,打出去后就是一个扇面,杀伤面达三十步宽,简直就是无差别攻击,凡是被覆盖其中的非死即伤。赵昺在望远镜中可清楚的看到敌骑兵就像下饺子似的纷纷落马,而战马接着惯性冲了几步也倒地而亡。
‘啪、啪、啪……’零星的敌骑冲过封锁线,可不及放箭,守在工事中的宋军火枪手在军官的指挥下集火向他们射击,一阵爆响后第一波敌骑已无几个活着的了,他们见事以难为调转马头便向本阵跑去,一轮冲击就这样被打退了。
战斗既然已经展开,敌军后一波攻击也紧跟着而来,而他们也缩短两排之间的距离。这种意图很明显就是试图利用密集连续不断的快速冲击,闯过宋军布置的火力封锁线。但是这种过去屡试不爽的战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失惨重。
对付这种密集冲锋其实宋军也颇有压力,要知道战马全力冲刺的速度很快,百步距离不需几秒的时间。即便是速射炮也只能打出两轮敌骑便以致阵前。在这种远程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宋军也有对应战术,速射炮采用间隔射击的方式,一部分发射开花弹打击中远程的目标,另一部分则发射霰弹打击中金距离的目标。以此尽可能的大量杀伤敌军,阻滞敌骑的冲击速度。
于是同时,宋军则以奔雷铳打击近距离的集团目标,可是奔雷铳二次装填速度慢,难以做到连续释放,不过经受连续几轮炮火的洗礼,敌军也折损甚重,若非精锐之师已然败退。如果依然坚持攻击,宋军的火枪手便以‘三段射’的方式保证火力的连续性,对抵近之地进行杀伤。
不过这种方式也有缺陷,敌军若是长时间保持高密度的不间断攻击,则宋军的火器发射必然出现间隔,即便很短,就有可能被敌突入到阵前,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步兵上刺刀与敌短兵相接进行肉搏了。好在今天敌军参与首次攻击的队伍明显兵力不足,且冲击面又狭窄,使得宋军的火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伤亡近三百骑后便退了回去,不敢在贸然发动攻击,反而开始担心被宋军反击。
赵昺虽然这几年大力倡导筹建新军,换装火器,并年年举行军演,派出部队轮番参加实战,其实他自己反而是头一次亲眼目睹实战。听汇报,看演练终归不能与实际参与的感受相提并论,所以当他看到宋军凭借火器击退敌骑,而自己几无伤亡的结果后大感欣慰,信心倍增。
对蒙古铁骑的畏惧可以说如梦霾一般的存在一直压在赵昺的心头,可这也不能怪他胆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的农耕民族一直受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由于几乎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是中原汉人书写的,所以草原人成了凶恶强悍,难于抵御的马上狂人。于是后世有了一个思维定式: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斗力最强的兵种。
想想赵昺作为一个前世来客,那个时代连马都成了稀罕物,他怎能了解骑兵作战到底是什么样呢?所以他的所知也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网上的骑兵粉丝更是喜欢拿出匈奴,蒙古骑兵的辉煌战绩作证。而来到这个时代的头一眼就看到骑兵在追杀自己,将护卫的官兵和义勇杀的血流成河,更加固化了骑兵无敌的思维。
所以赵昺在练兵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打败骑兵,都说‘以骑制骑’是良策,可先天的短板让这个方法如同画饼充饥,现实迫使他大力发展火器,试图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治军方法战胜历史上最强的骑兵。而战斗的结果印证了他的思路没有错,也让他坚信其实骑兵也罢,步兵也罢,胜负的关键在于指挥官的智慧运用,没有谁肯定比对方强,临敌对阵谁也都有失败的可能。
此战的胜利也是建立在赵昺缜密分析上。经过多方了解和实践,他发现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机动性强,战略上体现在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投入战斗。战术上体现在在不利的形势下可以迅速脱离敌人,有利的形势下可以迅速冲击敌人的队形,扩大战果;二是马的体重和力量远远大于人,先前冲锋时对方步兵很难阻挡。
步兵虽然有着机动力差,很难抓住对方主力,作战中要保持严整队形,行动缓慢的缺点。不过对骑兵也有着不能否认的优势,步兵可以多兵种组成阵势发挥威力,弥补单个士兵冲击力和防御力弱的缺点。且骑兵也存在缺点,由于骑兵需要士兵和马配合,所以骑兵和骑兵之间很难配合,不能像步兵那样组成密集的方阵严密配合。
在搞明白骑兵和步兵各自的优缺点后,赵昺便利用反向思维来琢磨解决之道。他假设自己的就是成吉思汗这样的骑兵统帅,要与敌方步军交锋,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敌方行军或是宿营睡觉的时候突然冲击敌手,将他们宰在被窝里。但是这种机会对手是会给你的,那么就只能正面交锋了。
既然已经知道骑兵主动去冲击敌方严阵以待的步兵阵型和城池与送死无异,所以两军相逢不要硬上,要发现对手阵营薄弱环节后猛烈冲击对方阵型,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自己的机动优势吸引对手进攻,在对手进攻过程中一般都会露出破绽。那在野战中最好的方式便是将部队分成小股散开,分散到相对较大的地域,而自己的大部队却可以在较远的地方观察敌情、养精蓄锐。
同时令分散的各个分队不停的向对手射箭,骚扰对方。因为你骑着马便不必担心会被步兵追上群殴,如果对手进攻就可以稍稍后退。而分散开的部队,也使得敌军失去了重点打击的目标,从而让他们士气低落,顾此失彼。长时间的对峙中,你可以让士兵轮流上阵,但敌手却必须保持严整的队形,他们比你累多了,以此消耗敌军的体力和精神。
同时试着包围对手的侧翼和后方,如果成功就从多面骚扰对手。而等对方出现疲态时迅速集合主力骑兵冲击对方的阵型,这时候对手已经没有多少抵抗力了;如果对手想进攻或者撤退,一定要给他这个机会,并仔细观察敌人的队形,一旦发现队形不整的地方,就要毫不犹豫的插进去,打乱对手的阵型。
反之如果自己是个步兵统帅,如何和骑兵作战呢?骑兵再厉害也无法飞越城墙进入城池,讨论这个没意义,而往往野战才是一决胜负的战场。我们知道碰上强悍的骑兵了,步兵很难挡住骑兵的冲击,所以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准备的时间比较充足,可是设置鹿角,壕沟,栅栏等障碍物,阻挡敌人冲锋,而且拥堵在障碍物前的骑兵是最好的箭靶子。如果来不及设置这些,把运送粮食物资的车辆挡在前面也能起到作用当然你要把粮食卸下来,让后装上泥土等重物,也可以用树枝,乱石等物,但高低要合适,太低了不能阻挡对方冲锋,太高了反而成了对手的隐蔽物,不能发挥弓弩的威力。
前面说过,敌人会不停地射箭,所以盾牌是不可避免要用的,应该有一排士兵用盾牌堵在前面,挡住敌人的箭矢。紧接着应该有一排用长柄兵器的士兵,比如长枪,猛戳冲到跟前的骑兵注意柄一定要足够长。还要有一排用短刀的士兵,猛砍敌人的马腿。
这三排士兵要紧密配合,根据情况决定谁在前,谁在后,灵活变换。这是第一到防线,后面好要有第二道防线,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道防线的士兵后退,逼迫其死战,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道防线的士兵扛不住是及时顶上去。在最里面,要有弓弩手不断的放弩射箭,杀伤敌人。
一般来说,中原步兵都会配属少量的骑兵作战,那么这些骑兵放在在那里呢?第一种方法是放在两翼,我们知道敌人骑兵总是试着从两翼包抄,这些骑兵可以掩护两翼,缺点是由于一开始就处于和敌人接战状态,很可能在需要骑兵出击时影响战斗力。
经过一番苦战,敌人的的锐气已经埙失殆尽,如果自己的骑兵也比较强大,可以从两翼包抄上去,围歼敌人。如果骑兵较弱,可应用步兵阵势向前推进,一般对方的骑兵根本顶不住,就会后退,这时候可以让两翼的骑兵冲上去。所谓兵败如山倒,我方少量的骑兵也能冲垮敌人大量的骑兵,但也就打成击溃战了。
如果我方的侧翼靠着江河湖泊特殊地形,也可以只把骑兵部署在另一侧,除了前面说的作用外,还可以选择时机把敌人赶向不利地形。还有最危险的一招,就是把骑兵围在中间,坏处很明显,非常容易被敌人包围,好处就是可以在敌人疲惫骑兵作为生力军突然杀出。但时机一定要掌握好,确定是敌人真的疲惫了,不然步兵阵线上打开缺口,自家骑兵没冲出去,敌人骑兵倒冲进来了,就麻烦了。
所以以步对骑,只要步兵不慌乱,保持严整的队形,骑兵根本拿你没办法,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比如匈奴对李陵,也是李陵箭矢耗尽后才成功的,而且匈奴伤亡远大于汉兵。孟珙对蒙古,从来没有吃过大亏。从上面可以看出,除了勇敢的精神,步兵由于需要严密配合,对训练要求比较高,对指挥官的协调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赵昺几经思考想清楚了要想彻底战胜草原骑兵,很重要的就是运用一定的谋略抓住对手,而他也发现蒙军在战略上擅于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法,其最常使用的作战方式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
蒙军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它各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会迫使对手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则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而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
与此同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随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若是敌军规模太大,凭借附近的兵力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赵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发现蒙军的战略竟然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战略、战术相暗合,说起来也很简单:诱敌深入,以大穿插和大迂回包围敌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他也不由的暗自发笑,这是对前人的继承,还是后人的发展呢?饶了一大圈自己又绕回来了。
不过赵昺也算明白了,这就跟原理和定律一样,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无外乎都在围着这么点道理再转,关键是你要因时应是,灵活运用,懂得变通……
面对炮火的轰击,幸存的敌骑依然不退,仍继续向前快速冲击,但是队形已经略显松散。而宋军的速射炮已经更换子筒,这次却是霰弹,可就这短短的功夫,敌骑已经迫近到二百步之内,他们已经摘弓在手搭上箭矢,准备进入射程后立即放箭。但随着一连串的轰响,速射炮瞄准敌群再次开火。
速射炮发射的霰弹,其中填充一百五十多枚五钱的小铅弹,打出去后就是一个扇面,杀伤面达三十步宽,简直就是无差别攻击,凡是被覆盖其中的非死即伤。赵昺在望远镜中可清楚的看到敌骑兵就像下饺子似的纷纷落马,而战马接着惯性冲了几步也倒地而亡。
‘啪、啪、啪……’零星的敌骑冲过封锁线,可不及放箭,守在工事中的宋军火枪手在军官的指挥下集火向他们射击,一阵爆响后第一波敌骑已无几个活着的了,他们见事以难为调转马头便向本阵跑去,一轮冲击就这样被打退了。
战斗既然已经展开,敌军后一波攻击也紧跟着而来,而他们也缩短两排之间的距离。这种意图很明显就是试图利用密集连续不断的快速冲击,闯过宋军布置的火力封锁线。但是这种过去屡试不爽的战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失惨重。
对付这种密集冲锋其实宋军也颇有压力,要知道战马全力冲刺的速度很快,百步距离不需几秒的时间。即便是速射炮也只能打出两轮敌骑便以致阵前。在这种远程火力不足的情况下,宋军也有对应战术,速射炮采用间隔射击的方式,一部分发射开花弹打击中远程的目标,另一部分则发射霰弹打击中金距离的目标。以此尽可能的大量杀伤敌军,阻滞敌骑的冲击速度。
于是同时,宋军则以奔雷铳打击近距离的集团目标,可是奔雷铳二次装填速度慢,难以做到连续释放,不过经受连续几轮炮火的洗礼,敌军也折损甚重,若非精锐之师已然败退。如果依然坚持攻击,宋军的火枪手便以‘三段射’的方式保证火力的连续性,对抵近之地进行杀伤。
不过这种方式也有缺陷,敌军若是长时间保持高密度的不间断攻击,则宋军的火器发射必然出现间隔,即便很短,就有可能被敌突入到阵前,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步兵上刺刀与敌短兵相接进行肉搏了。好在今天敌军参与首次攻击的队伍明显兵力不足,且冲击面又狭窄,使得宋军的火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伤亡近三百骑后便退了回去,不敢在贸然发动攻击,反而开始担心被宋军反击。
赵昺虽然这几年大力倡导筹建新军,换装火器,并年年举行军演,派出部队轮番参加实战,其实他自己反而是头一次亲眼目睹实战。听汇报,看演练终归不能与实际参与的感受相提并论,所以当他看到宋军凭借火器击退敌骑,而自己几无伤亡的结果后大感欣慰,信心倍增。
对蒙古铁骑的畏惧可以说如梦霾一般的存在一直压在赵昺的心头,可这也不能怪他胆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的农耕民族一直受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由于几乎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是中原汉人书写的,所以草原人成了凶恶强悍,难于抵御的马上狂人。于是后世有了一个思维定式: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斗力最强的兵种。
想想赵昺作为一个前世来客,那个时代连马都成了稀罕物,他怎能了解骑兵作战到底是什么样呢?所以他的所知也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网上的骑兵粉丝更是喜欢拿出匈奴,蒙古骑兵的辉煌战绩作证。而来到这个时代的头一眼就看到骑兵在追杀自己,将护卫的官兵和义勇杀的血流成河,更加固化了骑兵无敌的思维。
所以赵昺在练兵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打败骑兵,都说‘以骑制骑’是良策,可先天的短板让这个方法如同画饼充饥,现实迫使他大力发展火器,试图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治军方法战胜历史上最强的骑兵。而战斗的结果印证了他的思路没有错,也让他坚信其实骑兵也罢,步兵也罢,胜负的关键在于指挥官的智慧运用,没有谁肯定比对方强,临敌对阵谁也都有失败的可能。
此战的胜利也是建立在赵昺缜密分析上。经过多方了解和实践,他发现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机动性强,战略上体现在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投入战斗。战术上体现在在不利的形势下可以迅速脱离敌人,有利的形势下可以迅速冲击敌人的队形,扩大战果;二是马的体重和力量远远大于人,先前冲锋时对方步兵很难阻挡。
步兵虽然有着机动力差,很难抓住对方主力,作战中要保持严整队形,行动缓慢的缺点。不过对骑兵也有着不能否认的优势,步兵可以多兵种组成阵势发挥威力,弥补单个士兵冲击力和防御力弱的缺点。且骑兵也存在缺点,由于骑兵需要士兵和马配合,所以骑兵和骑兵之间很难配合,不能像步兵那样组成密集的方阵严密配合。
在搞明白骑兵和步兵各自的优缺点后,赵昺便利用反向思维来琢磨解决之道。他假设自己的就是成吉思汗这样的骑兵统帅,要与敌方步军交锋,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敌方行军或是宿营睡觉的时候突然冲击敌手,将他们宰在被窝里。但是这种机会对手是会给你的,那么就只能正面交锋了。
既然已经知道骑兵主动去冲击敌方严阵以待的步兵阵型和城池与送死无异,所以两军相逢不要硬上,要发现对手阵营薄弱环节后猛烈冲击对方阵型,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自己的机动优势吸引对手进攻,在对手进攻过程中一般都会露出破绽。那在野战中最好的方式便是将部队分成小股散开,分散到相对较大的地域,而自己的大部队却可以在较远的地方观察敌情、养精蓄锐。
同时令分散的各个分队不停的向对手射箭,骚扰对方。因为你骑着马便不必担心会被步兵追上群殴,如果对手进攻就可以稍稍后退。而分散开的部队,也使得敌军失去了重点打击的目标,从而让他们士气低落,顾此失彼。长时间的对峙中,你可以让士兵轮流上阵,但敌手却必须保持严整的队形,他们比你累多了,以此消耗敌军的体力和精神。
同时试着包围对手的侧翼和后方,如果成功就从多面骚扰对手。而等对方出现疲态时迅速集合主力骑兵冲击对方的阵型,这时候对手已经没有多少抵抗力了;如果对手想进攻或者撤退,一定要给他这个机会,并仔细观察敌人的队形,一旦发现队形不整的地方,就要毫不犹豫的插进去,打乱对手的阵型。
反之如果自己是个步兵统帅,如何和骑兵作战呢?骑兵再厉害也无法飞越城墙进入城池,讨论这个没意义,而往往野战才是一决胜负的战场。我们知道碰上强悍的骑兵了,步兵很难挡住骑兵的冲击,所以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准备的时间比较充足,可是设置鹿角,壕沟,栅栏等障碍物,阻挡敌人冲锋,而且拥堵在障碍物前的骑兵是最好的箭靶子。如果来不及设置这些,把运送粮食物资的车辆挡在前面也能起到作用当然你要把粮食卸下来,让后装上泥土等重物,也可以用树枝,乱石等物,但高低要合适,太低了不能阻挡对方冲锋,太高了反而成了对手的隐蔽物,不能发挥弓弩的威力。
前面说过,敌人会不停地射箭,所以盾牌是不可避免要用的,应该有一排士兵用盾牌堵在前面,挡住敌人的箭矢。紧接着应该有一排用长柄兵器的士兵,比如长枪,猛戳冲到跟前的骑兵注意柄一定要足够长。还要有一排用短刀的士兵,猛砍敌人的马腿。
这三排士兵要紧密配合,根据情况决定谁在前,谁在后,灵活变换。这是第一到防线,后面好要有第二道防线,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道防线的士兵后退,逼迫其死战,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道防线的士兵扛不住是及时顶上去。在最里面,要有弓弩手不断的放弩射箭,杀伤敌人。
一般来说,中原步兵都会配属少量的骑兵作战,那么这些骑兵放在在那里呢?第一种方法是放在两翼,我们知道敌人骑兵总是试着从两翼包抄,这些骑兵可以掩护两翼,缺点是由于一开始就处于和敌人接战状态,很可能在需要骑兵出击时影响战斗力。
经过一番苦战,敌人的的锐气已经埙失殆尽,如果自己的骑兵也比较强大,可以从两翼包抄上去,围歼敌人。如果骑兵较弱,可应用步兵阵势向前推进,一般对方的骑兵根本顶不住,就会后退,这时候可以让两翼的骑兵冲上去。所谓兵败如山倒,我方少量的骑兵也能冲垮敌人大量的骑兵,但也就打成击溃战了。
如果我方的侧翼靠着江河湖泊特殊地形,也可以只把骑兵部署在另一侧,除了前面说的作用外,还可以选择时机把敌人赶向不利地形。还有最危险的一招,就是把骑兵围在中间,坏处很明显,非常容易被敌人包围,好处就是可以在敌人疲惫骑兵作为生力军突然杀出。但时机一定要掌握好,确定是敌人真的疲惫了,不然步兵阵线上打开缺口,自家骑兵没冲出去,敌人骑兵倒冲进来了,就麻烦了。
所以以步对骑,只要步兵不慌乱,保持严整的队形,骑兵根本拿你没办法,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比如匈奴对李陵,也是李陵箭矢耗尽后才成功的,而且匈奴伤亡远大于汉兵。孟珙对蒙古,从来没有吃过大亏。从上面可以看出,除了勇敢的精神,步兵由于需要严密配合,对训练要求比较高,对指挥官的协调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赵昺几经思考想清楚了要想彻底战胜草原骑兵,很重要的就是运用一定的谋略抓住对手,而他也发现蒙军在战略上擅于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法,其最常使用的作战方式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
蒙军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它各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会迫使对手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则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而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
与此同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随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若是敌军规模太大,凭借附近的兵力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赵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发现蒙军的战略竟然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战略、战术相暗合,说起来也很简单:诱敌深入,以大穿插和大迂回包围敌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他也不由的暗自发笑,这是对前人的继承,还是后人的发展呢?饶了一大圈自己又绕回来了。
不过赵昺也算明白了,这就跟原理和定律一样,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无外乎都在围着这么点道理再转,关键是你要因时应是,灵活运用,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