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有问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赵昺知道应节严提到的这个问题很现实,蒙古人自铁木真立国便四处扩张,劫掠财富,并以此为根本不断壮大。? 而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也秉承了祖传的基因多次动对外战争,作为中国的新皇帝,他要求远东的其他诸国对他表示效忠,按传统的中国政策,这些国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卫星国。梦想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大汗。
因此先后对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甚至打到爪哇,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过这些国家穷不说,还又刁又赖,今天听话了,明天弄不好就改口了。要不就是坚决不屈服,跟他们对着干,惹得忽必烈不得不一次次的起远征,与这些国家纠缠不清。
高丽早在蒙古人追击契丹叛乱的部族时就已将其征服,他们也不将棒子们当人看,每次出征都令其出兵、造船和备粮,弄得他们苦不堪言,时不时的就折腾一气;另外忽必烈要求日本人向他效忠,可偏偏日本人对此不感冒,他一气之下在前两年动了一场入侵战争,结果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此外,忽必烈的对安南、占城和缅甸的战争也并不顺利。蒙古人在灭大理之后,顺手要招安安南,但是他们国力较强,扣留了蒙古使者,于是不得不以武力解决,可安南坚壁清野打游击战,使蒙古军一无所获而归。此后安南与元朝仅保持朝贡关系,以赵昺所知他们又在闹脾气,不想给忽必烈送礼了。
至于占城这边,忽必烈遣使正谈着呢,双方还未达成统一意见。缅国这边也不大顺利,元朝遣使招抚缅国,结果使者被杀,去年缅王派兵攻打金齿部,虽被元军击退,可战事还未完全结束。而爪哇这边也尿他,忽必烈现在正调集军队,筹备粮草,准备干架呢……
“鞑子多为北人,而欲征讨的诸国的不是要跨海远征,便是深入酷热阴湿之地,其骑射之长难以挥。且这些地方物产不丰,国贫民穷,民却彪悍好斗。使得蒙古人劳师远征耗费巨大,兵力折损甚重,且又难以建功,往往平而复叛。”对于应节严的这个问题,赵昺只能一一解释,若是不能将其说服,又怎么能指望其为自己奔走呢!
“嗯,陛下之意是鞑子频繁远征不仅劳军丧师,还使得财政入不敷出!”应节严点点头,算是同意了赵昺的说法,可转言又道,“高丽、占城等藩夷皆是弹丸之地,即便损失甚重,其却占地万里,旬日间便能将兵百万,只怕尚不能动摇其根基。
“先生所言不虚,但是要知鞑子派出的兵将皆是百战的精锐之师,若是他们皆损伤殆尽,那些新征召的兵丁便是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不可相提并论的。且鞑子内乱不止,不得不将在西北屯集重兵防范诸王反叛。”赵昺言道,他知道忽必烈就在这两年不仅要动对占城的战争,还要再次征讨日本,而这两仗就让元军丧师二十万之众,还死了唆都等几员大将。但是这些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生改变,因此话也是点到即止。
“哦,西北阿里不哥不是早已平定了吗?”应节严也曾领兵,深知一支百战之军与一支刚刚征召的军队的区别,大宋朝在这方面的教训也太深了。而鞑子内乱他也知晓,小皇帝就是借着阿里不哥作乱之事从行朝脱身的,不过他以为忽必烈已经上位二十余年,依然无法完全平定内乱还是让他难以相信。
“先生,确实如此,不过鞑子内乱难消却非某个人之事,而是在他们立国之初便已种下……”赵昺笑笑言道。他明白在这信息传递工具极为落后和缓慢的时代,如应节严这等人对外界的了解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对一直被视为藩夷的蒙古人了解本就不多,而语言、文字的不通,更让他们对蒙古人的了解还不如自己这个生于八百年后的人。
于是赵昺这个二吊子只能硬着头皮当老师了。以他所知,蒙古汗位传承,是成吉思汗的一大失误,他一方面指定三子,令四子在他面前宣誓效忠,一方面又命令必须采取公推制。这自相矛盾的做法,为后世带来隐患。直到元朝灭亡,他的子孙们也没有能解决皇权顺利交接的问题。以致每一次帝位传承,几乎都伴随着内讧、战争、杀戮,使蒙古自身被很快削弱。
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四大汉国已处于各自独立状态,不但政令无法畅通,而且互相争战。而忽必烈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该政策的方位是取决于人们把忽必烈看成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大汗呢,还是把他看成中国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天子呢?
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在原则上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帝国精神上的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统治的继承人,在他的眼中,旭烈兀、阿八哈和阿鲁浑等人只是一些从属的汗,即高级总督伊儿汗,他们要得到他的任命,并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因而他坚持要求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子孙也要服从自己。
不过实际上蒙古帝国的每一块大封地都已经成为一个自治汗国,而为强制使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臣服,忽必烈唯一的选择只有战争。于他来说,对那些“殖民地”的远征要逊于平定各汗国的战争,特别是对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的斗争,海都统治着叶密立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山地的父系领地。其仍忠实于老传统,过着他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已经半中国化的忽必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毋容置疑,许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突厥人都惊诧地注视着在中国已征服地区内的统治所生的变化和蒙古大汗向中国天子的转变,在他们眼中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抛弃了纯成吉思汗蒙古人的传统,而阿里不哥不过是这一反对派中的第一个代表,而海都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实际上,窝阔台家族在蒙哥成为大汗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权力,成吉思汗的遗产转由拖雷家族继承。而海都作为窝阔台家族的继承人肯定是不甘心,他先击败了察合台家族的八刺,占领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尔,留给八刺的只是河中地区,八刺的继承者们成了海都任意废立的属臣。
海都觉得自己作为叶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的统治者和察合台诸王的宗主,地位已如忽必烈是中原可汗一样,对其自然也就不愿在臣服了。而后连年入侵蒙古帝国,虽然没能占到什么便宜,但直到忽必烈死去,海都之乱仍未平息。由此可见,忽必烈称汗后不久,蒙古的西道汗国就都已跟蒙古帝国脱离了关系。而其心里也十分清楚,东道诸王之所以老实,只是因为他们的势力还不够大……
“唉,臣也自诩为博学多艺,今日才知不过是井底之蛙。”应节严听罢叹口气道。刚刚小皇帝所言,大半都是其闻所未闻之事,也就谈不上什么知己知彼了,让他不禁自惭形秽。
“诶,朕只是闲来多看了从蒲贼那里收缴的几本书,知道些皮毛罢了!”赵昺当然不会说自己从前世带来的,可又不能无中生有,只好推到蒲寿庚这个死鬼身上了。
“原来如此,可蒲贼家中怎么又会有这等书籍?”应节严点点头,又觉不对再问道。
“先生忘了,蒲贼乃是个商贾。他们是哪里有钱便向哪里去,有人不免将途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想是其从他们手中得来的。”赵昺解释道。
“还是陛下有心,那些行商足迹遍及南北,却也要知风土物产,乡俗人物,避开战乱的。若是他们所记应该不假,只是世人以为这些出自商贾之手不免粗俗,都弃之不读,却不知其中亦有可取之处。”应节严点点头,显然是信了。
“以朕看,这些笔记所载可以相互印证,而伯颜在平定江南后便领军前往和林,显然西北不靖,以备诸王作乱的。若忽必烈再派军远征,必定会导致其江南空虚,那时才是我们的机会!”赵昺言道。
“嗯,届时敌军损失惨重,无兵可用,北军又不敢南调,确是良机。”应节严沉吟片刻道,觉的小皇帝的算计真是不赖。
“如今江南推行钞法不过一年便生混乱,泉州一锭至元钞也只能兑换铜钱五千文,显然是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只能靠纸钞来弥补亏空,定然会引不满。鞑子为支撑战争所需,只有横征暴敛或是不断纸钞才可满足,那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必然会导致民怨沸腾。”说完外部形势,赵昺又说钱上的事情道。
“鞑子最重从专卖取利,陛下现在将大量食盐贩往广南两路,也是意在断其财路吧?”应节严笑笑道。
“先生差矣,鞑子售盐收取重税,每引盐价值百贯,斤盐达到二百五十文之多,使得有些百姓不得不舔土取食。朕如此也是为百姓解困,绝非为了谋取私利!”赵昺看应节严一脸戏谑的表情,立刻正色说道。
“哦,此前鞑子售盐每引不过白银十两,后还曾降至七两,侵入江南之后也不过斤盐百文,现下却涨到如此地步,如此看来陛下确是为我大宋黎民谋福!”应节严想想小皇帝说的没错,盐虽然看似吃的少,可也要知道百文钱在此前也可让一中等人家一天三餐吃的不错了,两厢比较这价钱就高的离谱了,穷人自然吃不起盐了。
作为国家重臣,应节严自然知道昌化军盐场虽未完全投产,但所产的盐在琼州已然过剩,虽低至斤三十文也是大量滞销。为此他们还召开过朝议商量过此事,后来突然有行商大量购入才有所缓解。至于谁买了,众人却不关心了。他却知道小皇帝手里还掌握着一支秘密队伍——事务局。
应节严是老人了,很清楚事务局一直是陛下搂钱的耙子,他们不仅自有船队,还拥有资金支持,更有往来的渠道,其又怎么会放弃这么有油水的生意呢!可小皇帝说的大义凛然,也确实让百姓吃的上盐了,还真让你挑不出毛病来。总之,这也算是三方得利了,肥水也没有流进外人田,可其所得也真让人眼红。
“专卖以盐铁茶所获最多,可惜的是琼州地狭,难以与鞑子争利,否则定让他们颗粒无收!”赵昺有些意犹未尽地道。
“呵呵,鞑子税赋所入,除了专卖,便是海贸所入最丰。陛下日前东征泉州,定然让其遭受重创,今年关税只怕也会大打折扣了!”应节严现在琢磨了下,小皇帝贩盐肯定是早有预谋,他在东征回返之事,几次命令水军摧毁沿途的盐场就是为了今天,加上把泉州洗刷了一遍,忽必烈损失大了去了,不禁笑笑说道。
“哼,若不是今年东征时,担心鞑子会趁机袭击琼州,朕定会派出水军截断经过琼州的水道,而西域商路早已被忽必烈的兄弟子侄们把持,那么其不仅是少些收入,只怕他自己想买些香料都得跟咱们商量了!”赵昺听了却冷哼一声道,好像自己还吃了亏一般。
“陛下若是真如此,只怕忽必烈先就找上咱们的门来了!”应节严看着小皇帝市侩的样子,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
“咝……先生提醒的是,咱们若是将忽必烈老贼得罪的狠了,说不定一气之下真的会把咱们先灭了。那怎么才能将祸水外引呢!”应节严的话立刻引起了赵昺的警觉,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忽必烈一气之下跟自己来个不死不休,以琼州的实力还真耗不过他。可怎样才能即闷声财,又得有人被黑锅呢?他说罢便陷入了沉思……
赵昺知道应节严提到的这个问题很现实,蒙古人自铁木真立国便四处扩张,劫掠财富,并以此为根本不断壮大。? 而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也秉承了祖传的基因多次动对外战争,作为中国的新皇帝,他要求远东的其他诸国对他表示效忠,按传统的中国政策,这些国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卫星国。梦想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大汗。
因此先后对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甚至打到爪哇,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过这些国家穷不说,还又刁又赖,今天听话了,明天弄不好就改口了。要不就是坚决不屈服,跟他们对着干,惹得忽必烈不得不一次次的起远征,与这些国家纠缠不清。
高丽早在蒙古人追击契丹叛乱的部族时就已将其征服,他们也不将棒子们当人看,每次出征都令其出兵、造船和备粮,弄得他们苦不堪言,时不时的就折腾一气;另外忽必烈要求日本人向他效忠,可偏偏日本人对此不感冒,他一气之下在前两年动了一场入侵战争,结果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此外,忽必烈的对安南、占城和缅甸的战争也并不顺利。蒙古人在灭大理之后,顺手要招安安南,但是他们国力较强,扣留了蒙古使者,于是不得不以武力解决,可安南坚壁清野打游击战,使蒙古军一无所获而归。此后安南与元朝仅保持朝贡关系,以赵昺所知他们又在闹脾气,不想给忽必烈送礼了。
至于占城这边,忽必烈遣使正谈着呢,双方还未达成统一意见。缅国这边也不大顺利,元朝遣使招抚缅国,结果使者被杀,去年缅王派兵攻打金齿部,虽被元军击退,可战事还未完全结束。而爪哇这边也尿他,忽必烈现在正调集军队,筹备粮草,准备干架呢……
“鞑子多为北人,而欲征讨的诸国的不是要跨海远征,便是深入酷热阴湿之地,其骑射之长难以挥。且这些地方物产不丰,国贫民穷,民却彪悍好斗。使得蒙古人劳师远征耗费巨大,兵力折损甚重,且又难以建功,往往平而复叛。”对于应节严的这个问题,赵昺只能一一解释,若是不能将其说服,又怎么能指望其为自己奔走呢!
“嗯,陛下之意是鞑子频繁远征不仅劳军丧师,还使得财政入不敷出!”应节严点点头,算是同意了赵昺的说法,可转言又道,“高丽、占城等藩夷皆是弹丸之地,即便损失甚重,其却占地万里,旬日间便能将兵百万,只怕尚不能动摇其根基。
“先生所言不虚,但是要知鞑子派出的兵将皆是百战的精锐之师,若是他们皆损伤殆尽,那些新征召的兵丁便是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不可相提并论的。且鞑子内乱不止,不得不将在西北屯集重兵防范诸王反叛。”赵昺言道,他知道忽必烈就在这两年不仅要动对占城的战争,还要再次征讨日本,而这两仗就让元军丧师二十万之众,还死了唆都等几员大将。但是这些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生改变,因此话也是点到即止。
“哦,西北阿里不哥不是早已平定了吗?”应节严也曾领兵,深知一支百战之军与一支刚刚征召的军队的区别,大宋朝在这方面的教训也太深了。而鞑子内乱他也知晓,小皇帝就是借着阿里不哥作乱之事从行朝脱身的,不过他以为忽必烈已经上位二十余年,依然无法完全平定内乱还是让他难以相信。
“先生,确实如此,不过鞑子内乱难消却非某个人之事,而是在他们立国之初便已种下……”赵昺笑笑言道。他明白在这信息传递工具极为落后和缓慢的时代,如应节严这等人对外界的了解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对一直被视为藩夷的蒙古人了解本就不多,而语言、文字的不通,更让他们对蒙古人的了解还不如自己这个生于八百年后的人。
于是赵昺这个二吊子只能硬着头皮当老师了。以他所知,蒙古汗位传承,是成吉思汗的一大失误,他一方面指定三子,令四子在他面前宣誓效忠,一方面又命令必须采取公推制。这自相矛盾的做法,为后世带来隐患。直到元朝灭亡,他的子孙们也没有能解决皇权顺利交接的问题。以致每一次帝位传承,几乎都伴随着内讧、战争、杀戮,使蒙古自身被很快削弱。
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四大汉国已处于各自独立状态,不但政令无法畅通,而且互相争战。而忽必烈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该政策的方位是取决于人们把忽必烈看成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大汗呢,还是把他看成中国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天子呢?
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在原则上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帝国精神上的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统治的继承人,在他的眼中,旭烈兀、阿八哈和阿鲁浑等人只是一些从属的汗,即高级总督伊儿汗,他们要得到他的任命,并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因而他坚持要求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子孙也要服从自己。
不过实际上蒙古帝国的每一块大封地都已经成为一个自治汗国,而为强制使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臣服,忽必烈唯一的选择只有战争。于他来说,对那些“殖民地”的远征要逊于平定各汗国的战争,特别是对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的斗争,海都统治着叶密立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山地的父系领地。其仍忠实于老传统,过着他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已经半中国化的忽必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毋容置疑,许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突厥人都惊诧地注视着在中国已征服地区内的统治所生的变化和蒙古大汗向中国天子的转变,在他们眼中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抛弃了纯成吉思汗蒙古人的传统,而阿里不哥不过是这一反对派中的第一个代表,而海都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实际上,窝阔台家族在蒙哥成为大汗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权力,成吉思汗的遗产转由拖雷家族继承。而海都作为窝阔台家族的继承人肯定是不甘心,他先击败了察合台家族的八刺,占领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尔,留给八刺的只是河中地区,八刺的继承者们成了海都任意废立的属臣。
海都觉得自己作为叶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的统治者和察合台诸王的宗主,地位已如忽必烈是中原可汗一样,对其自然也就不愿在臣服了。而后连年入侵蒙古帝国,虽然没能占到什么便宜,但直到忽必烈死去,海都之乱仍未平息。由此可见,忽必烈称汗后不久,蒙古的西道汗国就都已跟蒙古帝国脱离了关系。而其心里也十分清楚,东道诸王之所以老实,只是因为他们的势力还不够大……
“唉,臣也自诩为博学多艺,今日才知不过是井底之蛙。”应节严听罢叹口气道。刚刚小皇帝所言,大半都是其闻所未闻之事,也就谈不上什么知己知彼了,让他不禁自惭形秽。
“诶,朕只是闲来多看了从蒲贼那里收缴的几本书,知道些皮毛罢了!”赵昺当然不会说自己从前世带来的,可又不能无中生有,只好推到蒲寿庚这个死鬼身上了。
“原来如此,可蒲贼家中怎么又会有这等书籍?”应节严点点头,又觉不对再问道。
“先生忘了,蒲贼乃是个商贾。他们是哪里有钱便向哪里去,有人不免将途中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想是其从他们手中得来的。”赵昺解释道。
“还是陛下有心,那些行商足迹遍及南北,却也要知风土物产,乡俗人物,避开战乱的。若是他们所记应该不假,只是世人以为这些出自商贾之手不免粗俗,都弃之不读,却不知其中亦有可取之处。”应节严点点头,显然是信了。
“以朕看,这些笔记所载可以相互印证,而伯颜在平定江南后便领军前往和林,显然西北不靖,以备诸王作乱的。若忽必烈再派军远征,必定会导致其江南空虚,那时才是我们的机会!”赵昺言道。
“嗯,届时敌军损失惨重,无兵可用,北军又不敢南调,确是良机。”应节严沉吟片刻道,觉的小皇帝的算计真是不赖。
“如今江南推行钞法不过一年便生混乱,泉州一锭至元钞也只能兑换铜钱五千文,显然是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只能靠纸钞来弥补亏空,定然会引不满。鞑子为支撑战争所需,只有横征暴敛或是不断纸钞才可满足,那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必然会导致民怨沸腾。”说完外部形势,赵昺又说钱上的事情道。
“鞑子最重从专卖取利,陛下现在将大量食盐贩往广南两路,也是意在断其财路吧?”应节严笑笑道。
“先生差矣,鞑子售盐收取重税,每引盐价值百贯,斤盐达到二百五十文之多,使得有些百姓不得不舔土取食。朕如此也是为百姓解困,绝非为了谋取私利!”赵昺看应节严一脸戏谑的表情,立刻正色说道。
“哦,此前鞑子售盐每引不过白银十两,后还曾降至七两,侵入江南之后也不过斤盐百文,现下却涨到如此地步,如此看来陛下确是为我大宋黎民谋福!”应节严想想小皇帝说的没错,盐虽然看似吃的少,可也要知道百文钱在此前也可让一中等人家一天三餐吃的不错了,两厢比较这价钱就高的离谱了,穷人自然吃不起盐了。
作为国家重臣,应节严自然知道昌化军盐场虽未完全投产,但所产的盐在琼州已然过剩,虽低至斤三十文也是大量滞销。为此他们还召开过朝议商量过此事,后来突然有行商大量购入才有所缓解。至于谁买了,众人却不关心了。他却知道小皇帝手里还掌握着一支秘密队伍——事务局。
应节严是老人了,很清楚事务局一直是陛下搂钱的耙子,他们不仅自有船队,还拥有资金支持,更有往来的渠道,其又怎么会放弃这么有油水的生意呢!可小皇帝说的大义凛然,也确实让百姓吃的上盐了,还真让你挑不出毛病来。总之,这也算是三方得利了,肥水也没有流进外人田,可其所得也真让人眼红。
“专卖以盐铁茶所获最多,可惜的是琼州地狭,难以与鞑子争利,否则定让他们颗粒无收!”赵昺有些意犹未尽地道。
“呵呵,鞑子税赋所入,除了专卖,便是海贸所入最丰。陛下日前东征泉州,定然让其遭受重创,今年关税只怕也会大打折扣了!”应节严现在琢磨了下,小皇帝贩盐肯定是早有预谋,他在东征回返之事,几次命令水军摧毁沿途的盐场就是为了今天,加上把泉州洗刷了一遍,忽必烈损失大了去了,不禁笑笑说道。
“哼,若不是今年东征时,担心鞑子会趁机袭击琼州,朕定会派出水军截断经过琼州的水道,而西域商路早已被忽必烈的兄弟子侄们把持,那么其不仅是少些收入,只怕他自己想买些香料都得跟咱们商量了!”赵昺听了却冷哼一声道,好像自己还吃了亏一般。
“陛下若是真如此,只怕忽必烈先就找上咱们的门来了!”应节严看着小皇帝市侩的样子,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
“咝……先生提醒的是,咱们若是将忽必烈老贼得罪的狠了,说不定一气之下真的会把咱们先灭了。那怎么才能将祸水外引呢!”应节严的话立刻引起了赵昺的警觉,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忽必烈一气之下跟自己来个不死不休,以琼州的实力还真耗不过他。可怎样才能即闷声财,又得有人被黑锅呢?他说罢便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