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锦囊妙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元祐元年正月乙卯(26)。
汴河旧堤岸司堆垛场上。
章惇与前来送别的亲友一一拱手拜别。
“诸公,山长水远,来日再见!”
章衡、章縡等纷纷拱手,目送着章惇在元随们簇拥下,登上南下的漕船。
汴河上,此刻,旌旗如云。
御龙第一将的十个指挥,都已经登船完毕。
一艘又一艘的漕船,沿着汴河,浩浩荡荡,向着南方驶去。
数以万家的家眷、汴京亲朋,都挤在了堤坝上,对着远去的亲人挥手送别。
吕公著、司马光都穿着便服站在堤坝上,目送着上百艘满载着禁军和甲械的漕船,顺流南下。
“希望,诸军都能平安归来!”吕公著轻声说着。
他年轻的时候,目睹过汴京城里家家缟素,户户哭泣的悲伤场景。
自然,不希望再看到一次,满城为大军而哭。
司马光则叹了口气,轻声道:“熙宁南征,死于交趾刀兵之下的人,不过数百……然死于瘴疠者,却多达数万!”
吕公著道:“章子厚、狄子佳,皆稳重老成之人……当不会重蹈覆辙!”
“郭仲通(郭逵)、赵公才(赵卨)当年,难道不是稳重老成之臣?”司马光反问。
吕公著顿时语噎。
司马光道:“晦叔啊,为今之计,还是当防范于未然,在战事起前,便先行将战事平息!”
吕公著摇摇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两宫、天子还有朝野的战意,都已经被鼓动起来了!
汴京新报,隔个两三天,就会刊载一下熙宁南征前后的事情。
有时候还会科普一下交趾独立、建国的故事。
而且,总是会重点渲染一番,交趾自汉武之后的千年时光,从未脱离中国。
哪怕是南北朝并立的时代,交趾也依旧是中国郡县。
五代晚期,后唐灭亡,南汉刘岩无能,才使交趾脱离中国。
顺便,那份小报总是会将一个事情拿出来说——交趾广源等州,虽蛮荒瘴疠,但矿产丰饶。
过去侬逆智高,每年可从广源州采金数千两!
于是,在那份小报的鼓噪下,太学生们群情激愤,汴京百姓、舆论,也都是喊打喊杀。
大势已经形成了。
司马光叹息一声,问道:“晦叔,欲伐交趾,五千兵马怎么够?”
吕公著沉声道:“广西应该还能抽调出一万多……”
“算上侬智会、侬盛德等人的侗兵,应该能有两万余……”
“从当地雇佣民夫、青壮……如此,当是五万左右!”
“够吗?”司马光问。
吕公著摇摇头,这肯定是不够的。
交趾再怎么样也是一個南方大国,带甲十余万。
一旦知晓大宋南下,肯定会动员。
凑个二十万的大军,来迎战大宋军队,想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据说交趾和占城有世仇。
章子厚和狄子佳也说会联络占城,对交趾夹攻。
占城怎么着也该可以吸引个几万交趾军队。
这样,大宋需要面对的交趾兵力,在十五六万上下。
一比三的兵力对比。
这仗不好打啊!
“所以……”司马光看着吕公著:“为天下苍生计,还请晦叔在御前,力言不可亲启战端!”
“至少,不可大量抽调两湖、广南东路的兵马……”
吕公著点点头。
若只是现在的兵力,广南西路或许还供应的起。
可一旦需要调动广南东路、两湖,甚至沿边的兵马。
那就不是一个贫瘠的广西军州能负担的了的。
势必需要从广南东路、两湖甚至是两淮大量运输粮草,供应军需。
如此一来,今年的军费开支,必然飙升。
更将导致,本就负担沉重的两淮、两浙物价飞涨——汴京城每年八百万石的漕粮,大半皆从两淮、两浙转运入京。
这是汴京城的生命线,一石粮食都不能少。
少了,就会让京城出现粮荒。
这是大宋绝对不会允许的事情。
于是,就只能将负担转移到两浙、两淮的产粮区。
可这些地方,本来就已经为了供应汴京而筋疲力尽,现在若再加上要供给广西大军。
吕公著知道的,那必然是一场民生灾难!
物价飞涨是必然!
搞不好还会让本来富庶的产粮区出现饥荒!
太可怕了!
于是,他对司马光保证道:“君实放心,若天子和两宫,欲从两湖等地大量抽调兵马……”
“老夫必然在御前力谏!”
“文太师、张节度等元老,也绝不会坐视此等祸事的发生!”
司马光听着,虽然不太满意——因为吕公著只反对大量抽调兵马。
换而言之,若只是小规模的,譬如几千人的抽调,他就不会反对了。
但司马光还是拱手拜谢:“有晦叔此语,老夫就放心了!”
……
“大军南下,旌旗招展……诸将士皆是虎虎生威……那漕船沿河而下,船帆遮天蔽日……”
冯景在赵煦面前,描述着南下大军的阵容。
赵煦听着,也有些神往了。
老实说,他还从未亲眼见过,一支数千人的大军,乘坐漕船浩浩荡荡的沿着汴河而下的景象。
在他的上上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他只能从大臣嘴里,听到相关描述。
只是……
“汴河今年没有结冰吗?”赵煦问道。
“听说只在十二月下旬,短暂的有过一层薄冰……”
“正月之后,就都已经消融……”
“因此汴河今年在正月初就已经通航了!”
对汴京城而言,这自然是好事。
可对周围的农业,就未必了。
暖冬,意味着干旱,也意味着来年的病虫害将增加。
今年北方的小麦收成,恐怕要歉收了。
赵煦想到这里,顿时有些烦恼。
便和冯景道:“去取纸笔来……朕要手诏蔡京、陈睦……”
“还有登州苏轼……”
冯景领命而去,很快奉来纸笔。
赵煦坐下来,执笔而写,很快就将三道手诏写好。
然后交给冯景,嘱托道:“送通见司,交郭忠孝,命以马递送登州苏轼、泉州蔡确、明州陈睦处……”
“诺!”冯景恭敬的将这三道手诏,用火漆封好,然后拿着去了通见司。
赵煦则微微吁出一口气。
他知道的,汴京城太脆弱了。
百万工商官民,全靠一条汴河,维系着消费、日用。
于是,榨干了整个开封府十四县的余粮,依然不够。
每年还需要从南方转运八百万石漕粮入京。
若可以开辟一条从登州、泉州、明州的近海运输通道。
让福建、浙江、江苏甚至交趾的稻谷,从海路运到登州。
那就太好了!
而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完成这样的海运是没有问题的。
大宋海商们,可是能远航南洋诸国的。
据说有些人还抵达过印度、斯里南卡等地。
赵煦记得在现代的史料上,元朝就一度通过海运,供应大都。
所以,或许只需要一个启发,一道命令,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命线。
哪怕一开始每年,只能通过海运转运几十万石粮食到登州。
这也是极好的。
海运,再怎么样,都比漕运便宜。
……
下午,赵煦午睡醒来后。
冯景就又拿着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了他手中。
赵煦打开一看,看着上面的文字。
当他看到‘今天下百姓疲筋骨、忍饥寒、冒鞭笞,终年急急为公家纳钱粮,陛下何忍百姓流亡转徙为沟中脊’的时候,终于叹息一声,对冯景道:“告诉通见司,传门下侍郎司马公入觐!”
现在,章惇、狄咏都已经出发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可以见司马光了。
何况,司马光还写的这么认真。
赵煦也确实需要给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旧党士大夫一个交代或者说保证来安抚他们了。
于是,通见司立刻安排、通知司马光——陛下命公入对。
司马光闻而欣喜。
……
章惇坐在独属于他的船舱之中。
那两个宫中赐下的美人,陪在他身边,替他捏着肩膀。
章惇一边享受着美人的服侍,一边慢悠悠的从袖子里抽出了那本天子赐给他的小册子。
他昨夜已经看过一次了。
但他却依旧意犹未尽。
实在是这册子上的内容,让他大开眼界。
他看着上面的战略,轻声一叹:“若交趾果然如此……此番南征,恐怕只需这五千禁军,就足以成功!”
因为,天子给他的册子上,为他定下南下的战略目标,并不是灭亡交趾。
只是打疼交趾,让其低头臣服,纳贡、输米,并将元丰之后赐还交趾的广源、思阆等州重新拿回来,以示惩戒。
换而言之,其实,他此番南下,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富良江以北的情况。
此外,天子还小册子里告诉他——朕观皇考所遗文字,知交州有甘蔗,可榨之为糖!
相公南下,若有闲暇,可于广源等州试种。
章惇将小册子收起来,目光灼灼的看向南方。
甘蔗吗?
糖?!
他呼吸有些急促了。
糖可是奢侈品!
交趾的不毛之地,真的能种那甘蔗?那甘蔗真的可以榨糖吗?
章惇不会知道,此刻就在他旁边的船舱中,高遵惠也在看着一张纸。
天子赐给他的纸。
纸上有着一个宫中的秘法。
将蔗糖变成白糖的秘法。
这位太皇太后的叔父,顿觉连身边的美人也不香了。
白糖?!
这可是如同金子一样的东西啊!
“官家对我高氏,可谓是重情重义!”高遵惠感慨着。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铜钱,堆满了他面前的船舱的景象!
只是……
“这甘蔗,该找谁种?”
高遵惠眼珠子一转,就已经有了主意了。
侬智会啊!
……
狄咏立在甲板,迎着早春的风。
他手中的册子,被纂的紧紧的。
册子上,有一道圣命:上苍有好生之德,卿当切记,不可杀俘!晓瑜全军:此战,俘获与斩首赏赐相当!然,圣人有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凡所俘获之交趾士卒,皆可发卖于市,所获钱帛,为诸军之赏!
狄咏深深吸了一口气。
大宋,禁止买卖人口。
但他却有天子诏命,所以可以直接跳过法条。
毕竟,忠诚的武臣,是不懂什么仁义道德的。
武臣们都是很简单的。
只知忠君奉旨罢了!
所以啊……
狄咏知道的,这道圣旨,等于解开了他统帅的这支大军的封印!
他们将在南方的交趾,让交趾人知道,为何五代的藩镇,可以以一隅之兵,南征北战,甚至能够常常去草原上打草谷。
因为他们比虎豹更嗜血,比夷狄还野蛮!
杀人盈野,无恶不作!
而大宋军队,则被文臣士大夫们,封印了。
被套上了种种枷锁。
现在这些枷锁被打开了,猛兽被释放了。
因为天子旨意,准许了大军自由发卖所得到的俘虏。
所得的钱帛,成为将士们的赏赐。
这等于,这支军队不再是为汴京官家而战,而是为他们自己而战!
当然,狄咏也知道,一旦出了事。
他就得勇敢的背起这口以人为奴的锅来。
可能会被丢去熙河啊泾原啊反省……
可这有什么关系?
单纯的武臣,凭着一腔忠君的热血,给天子背锅,很正常的。
多少人想背锅还没有这个机会呢!
能给天子背锅,这是荣幸!至于名声?
武臣需要什么名声?
大宋武臣,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名声就该越差!最好千夫所指,最好背负天下骂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太祖当年打天下的那些兄弟们。
一个个都是贪财好色,滥杀无辜的主。
可每一个都得到了善终!
反面例子就是他的父亲狄青了!
因为名声太好,而被御史言官们不断弹劾,那些言官找不到罪证,就胡乱攀咬,竟污蔑他家养的狗长了角。
仁庙虽然信任,却也架不住朝野内外的不断攻讦!
最后他的父亲被迫出判地方,也死在地方。
最后的时光,狄咏是陪在父亲身边的,所以,他早就知道了。
在大宋,中低级武将,或许还需要名声。
但高级武臣,特别是遥郡以上的武臣,绝对不能要名声!
所以,面对着这个天子送来的锅,狄咏欣然接受,而且甘之如饴!
元祐元年正月乙卯(26)。
汴河旧堤岸司堆垛场上。
章惇与前来送别的亲友一一拱手拜别。
“诸公,山长水远,来日再见!”
章衡、章縡等纷纷拱手,目送着章惇在元随们簇拥下,登上南下的漕船。
汴河上,此刻,旌旗如云。
御龙第一将的十个指挥,都已经登船完毕。
一艘又一艘的漕船,沿着汴河,浩浩荡荡,向着南方驶去。
数以万家的家眷、汴京亲朋,都挤在了堤坝上,对着远去的亲人挥手送别。
吕公著、司马光都穿着便服站在堤坝上,目送着上百艘满载着禁军和甲械的漕船,顺流南下。
“希望,诸军都能平安归来!”吕公著轻声说着。
他年轻的时候,目睹过汴京城里家家缟素,户户哭泣的悲伤场景。
自然,不希望再看到一次,满城为大军而哭。
司马光则叹了口气,轻声道:“熙宁南征,死于交趾刀兵之下的人,不过数百……然死于瘴疠者,却多达数万!”
吕公著道:“章子厚、狄子佳,皆稳重老成之人……当不会重蹈覆辙!”
“郭仲通(郭逵)、赵公才(赵卨)当年,难道不是稳重老成之臣?”司马光反问。
吕公著顿时语噎。
司马光道:“晦叔啊,为今之计,还是当防范于未然,在战事起前,便先行将战事平息!”
吕公著摇摇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两宫、天子还有朝野的战意,都已经被鼓动起来了!
汴京新报,隔个两三天,就会刊载一下熙宁南征前后的事情。
有时候还会科普一下交趾独立、建国的故事。
而且,总是会重点渲染一番,交趾自汉武之后的千年时光,从未脱离中国。
哪怕是南北朝并立的时代,交趾也依旧是中国郡县。
五代晚期,后唐灭亡,南汉刘岩无能,才使交趾脱离中国。
顺便,那份小报总是会将一个事情拿出来说——交趾广源等州,虽蛮荒瘴疠,但矿产丰饶。
过去侬逆智高,每年可从广源州采金数千两!
于是,在那份小报的鼓噪下,太学生们群情激愤,汴京百姓、舆论,也都是喊打喊杀。
大势已经形成了。
司马光叹息一声,问道:“晦叔,欲伐交趾,五千兵马怎么够?”
吕公著沉声道:“广西应该还能抽调出一万多……”
“算上侬智会、侬盛德等人的侗兵,应该能有两万余……”
“从当地雇佣民夫、青壮……如此,当是五万左右!”
“够吗?”司马光问。
吕公著摇摇头,这肯定是不够的。
交趾再怎么样也是一個南方大国,带甲十余万。
一旦知晓大宋南下,肯定会动员。
凑个二十万的大军,来迎战大宋军队,想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据说交趾和占城有世仇。
章子厚和狄子佳也说会联络占城,对交趾夹攻。
占城怎么着也该可以吸引个几万交趾军队。
这样,大宋需要面对的交趾兵力,在十五六万上下。
一比三的兵力对比。
这仗不好打啊!
“所以……”司马光看着吕公著:“为天下苍生计,还请晦叔在御前,力言不可亲启战端!”
“至少,不可大量抽调两湖、广南东路的兵马……”
吕公著点点头。
若只是现在的兵力,广南西路或许还供应的起。
可一旦需要调动广南东路、两湖,甚至沿边的兵马。
那就不是一个贫瘠的广西军州能负担的了的。
势必需要从广南东路、两湖甚至是两淮大量运输粮草,供应军需。
如此一来,今年的军费开支,必然飙升。
更将导致,本就负担沉重的两淮、两浙物价飞涨——汴京城每年八百万石的漕粮,大半皆从两淮、两浙转运入京。
这是汴京城的生命线,一石粮食都不能少。
少了,就会让京城出现粮荒。
这是大宋绝对不会允许的事情。
于是,就只能将负担转移到两浙、两淮的产粮区。
可这些地方,本来就已经为了供应汴京而筋疲力尽,现在若再加上要供给广西大军。
吕公著知道的,那必然是一场民生灾难!
物价飞涨是必然!
搞不好还会让本来富庶的产粮区出现饥荒!
太可怕了!
于是,他对司马光保证道:“君实放心,若天子和两宫,欲从两湖等地大量抽调兵马……”
“老夫必然在御前力谏!”
“文太师、张节度等元老,也绝不会坐视此等祸事的发生!”
司马光听着,虽然不太满意——因为吕公著只反对大量抽调兵马。
换而言之,若只是小规模的,譬如几千人的抽调,他就不会反对了。
但司马光还是拱手拜谢:“有晦叔此语,老夫就放心了!”
……
“大军南下,旌旗招展……诸将士皆是虎虎生威……那漕船沿河而下,船帆遮天蔽日……”
冯景在赵煦面前,描述着南下大军的阵容。
赵煦听着,也有些神往了。
老实说,他还从未亲眼见过,一支数千人的大军,乘坐漕船浩浩荡荡的沿着汴河而下的景象。
在他的上上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他只能从大臣嘴里,听到相关描述。
只是……
“汴河今年没有结冰吗?”赵煦问道。
“听说只在十二月下旬,短暂的有过一层薄冰……”
“正月之后,就都已经消融……”
“因此汴河今年在正月初就已经通航了!”
对汴京城而言,这自然是好事。
可对周围的农业,就未必了。
暖冬,意味着干旱,也意味着来年的病虫害将增加。
今年北方的小麦收成,恐怕要歉收了。
赵煦想到这里,顿时有些烦恼。
便和冯景道:“去取纸笔来……朕要手诏蔡京、陈睦……”
“还有登州苏轼……”
冯景领命而去,很快奉来纸笔。
赵煦坐下来,执笔而写,很快就将三道手诏写好。
然后交给冯景,嘱托道:“送通见司,交郭忠孝,命以马递送登州苏轼、泉州蔡确、明州陈睦处……”
“诺!”冯景恭敬的将这三道手诏,用火漆封好,然后拿着去了通见司。
赵煦则微微吁出一口气。
他知道的,汴京城太脆弱了。
百万工商官民,全靠一条汴河,维系着消费、日用。
于是,榨干了整个开封府十四县的余粮,依然不够。
每年还需要从南方转运八百万石漕粮入京。
若可以开辟一条从登州、泉州、明州的近海运输通道。
让福建、浙江、江苏甚至交趾的稻谷,从海路运到登州。
那就太好了!
而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完成这样的海运是没有问题的。
大宋海商们,可是能远航南洋诸国的。
据说有些人还抵达过印度、斯里南卡等地。
赵煦记得在现代的史料上,元朝就一度通过海运,供应大都。
所以,或许只需要一个启发,一道命令,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命线。
哪怕一开始每年,只能通过海运转运几十万石粮食到登州。
这也是极好的。
海运,再怎么样,都比漕运便宜。
……
下午,赵煦午睡醒来后。
冯景就又拿着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了他手中。
赵煦打开一看,看着上面的文字。
当他看到‘今天下百姓疲筋骨、忍饥寒、冒鞭笞,终年急急为公家纳钱粮,陛下何忍百姓流亡转徙为沟中脊’的时候,终于叹息一声,对冯景道:“告诉通见司,传门下侍郎司马公入觐!”
现在,章惇、狄咏都已经出发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可以见司马光了。
何况,司马光还写的这么认真。
赵煦也确实需要给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旧党士大夫一个交代或者说保证来安抚他们了。
于是,通见司立刻安排、通知司马光——陛下命公入对。
司马光闻而欣喜。
……
章惇坐在独属于他的船舱之中。
那两个宫中赐下的美人,陪在他身边,替他捏着肩膀。
章惇一边享受着美人的服侍,一边慢悠悠的从袖子里抽出了那本天子赐给他的小册子。
他昨夜已经看过一次了。
但他却依旧意犹未尽。
实在是这册子上的内容,让他大开眼界。
他看着上面的战略,轻声一叹:“若交趾果然如此……此番南征,恐怕只需这五千禁军,就足以成功!”
因为,天子给他的册子上,为他定下南下的战略目标,并不是灭亡交趾。
只是打疼交趾,让其低头臣服,纳贡、输米,并将元丰之后赐还交趾的广源、思阆等州重新拿回来,以示惩戒。
换而言之,其实,他此番南下,根本不需要去考虑富良江以北的情况。
此外,天子还小册子里告诉他——朕观皇考所遗文字,知交州有甘蔗,可榨之为糖!
相公南下,若有闲暇,可于广源等州试种。
章惇将小册子收起来,目光灼灼的看向南方。
甘蔗吗?
糖?!
他呼吸有些急促了。
糖可是奢侈品!
交趾的不毛之地,真的能种那甘蔗?那甘蔗真的可以榨糖吗?
章惇不会知道,此刻就在他旁边的船舱中,高遵惠也在看着一张纸。
天子赐给他的纸。
纸上有着一个宫中的秘法。
将蔗糖变成白糖的秘法。
这位太皇太后的叔父,顿觉连身边的美人也不香了。
白糖?!
这可是如同金子一样的东西啊!
“官家对我高氏,可谓是重情重义!”高遵惠感慨着。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铜钱,堆满了他面前的船舱的景象!
只是……
“这甘蔗,该找谁种?”
高遵惠眼珠子一转,就已经有了主意了。
侬智会啊!
……
狄咏立在甲板,迎着早春的风。
他手中的册子,被纂的紧紧的。
册子上,有一道圣命:上苍有好生之德,卿当切记,不可杀俘!晓瑜全军:此战,俘获与斩首赏赐相当!然,圣人有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凡所俘获之交趾士卒,皆可发卖于市,所获钱帛,为诸军之赏!
狄咏深深吸了一口气。
大宋,禁止买卖人口。
但他却有天子诏命,所以可以直接跳过法条。
毕竟,忠诚的武臣,是不懂什么仁义道德的。
武臣们都是很简单的。
只知忠君奉旨罢了!
所以啊……
狄咏知道的,这道圣旨,等于解开了他统帅的这支大军的封印!
他们将在南方的交趾,让交趾人知道,为何五代的藩镇,可以以一隅之兵,南征北战,甚至能够常常去草原上打草谷。
因为他们比虎豹更嗜血,比夷狄还野蛮!
杀人盈野,无恶不作!
而大宋军队,则被文臣士大夫们,封印了。
被套上了种种枷锁。
现在这些枷锁被打开了,猛兽被释放了。
因为天子旨意,准许了大军自由发卖所得到的俘虏。
所得的钱帛,成为将士们的赏赐。
这等于,这支军队不再是为汴京官家而战,而是为他们自己而战!
当然,狄咏也知道,一旦出了事。
他就得勇敢的背起这口以人为奴的锅来。
可能会被丢去熙河啊泾原啊反省……
可这有什么关系?
单纯的武臣,凭着一腔忠君的热血,给天子背锅,很正常的。
多少人想背锅还没有这个机会呢!
能给天子背锅,这是荣幸!至于名声?
武臣需要什么名声?
大宋武臣,级别越高,地位越高,名声就该越差!最好千夫所指,最好背负天下骂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太祖当年打天下的那些兄弟们。
一个个都是贪财好色,滥杀无辜的主。
可每一个都得到了善终!
反面例子就是他的父亲狄青了!
因为名声太好,而被御史言官们不断弹劾,那些言官找不到罪证,就胡乱攀咬,竟污蔑他家养的狗长了角。
仁庙虽然信任,却也架不住朝野内外的不断攻讦!
最后他的父亲被迫出判地方,也死在地方。
最后的时光,狄咏是陪在父亲身边的,所以,他早就知道了。
在大宋,中低级武将,或许还需要名声。
但高级武臣,特别是遥郡以上的武臣,绝对不能要名声!
所以,面对着这个天子送来的锅,狄咏欣然接受,而且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