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三苏京城同及第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木匠王爷最新章节!
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发生政变之后, 吴奎上书说道:“开春以来, 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 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 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 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他请求赵祯召见面议,,深受赵祯器重。
后来,他调回京城任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次他极力进谏,,都是劝赵祯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 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赵祯追问其中一些消息的来源。吴奎代他回答道:“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赵祯于是不再追问。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赵祯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道:“皇上在位三十四年, 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 记录在史册上,也被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这件事不能犹豫, 希望您早日决定。” 赵祯被他的话感动,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有一个富人孙氏垄断财务, 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孙氏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治平年中,,他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赵顼刚即位时, 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御史中丞王陶, 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 吴奎坚决说不可。王陶又上奏,说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
司马光劝皇帝道:“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 这样做对天下的议论不合适。”赵顼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也出任青州知州, 第二年去世, 享年五十八岁。
吴奎少年时,家里很贫穷。等他发迹之后,也效仿范仲淹的故事,买田作为义庄,所有禄俸,尽数赠送给同族。他死后,他的儿子以至于无屋可以居住,时人称为清白吏子孙。
赵顼因为韩琦、吴奎同时被罢免,于是擢升张方平、赵抃王参知政事,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绛、邵元为枢密副使。赵抃曾经担任过成都知府,
召回谏院,没有就职过省府。突然命他为参政,几乎是宋朝的头一例,群臣大为疑惑。
等他进谏拜谢,赵顼当面说道:“朕闻卿单人匹马入蜀,只有一琴一鹤,作为随从。为治简易,想也是如此。朕所已破格录用。”赵抃顿首说道:“既承恩遇,敢不尽力!”自此竭诚图报,遇有要事,无不尽言。但是张方平有负众望,御史中丞司马光,上奏说张方平不合适,赵顼不从。赵顼反而罢了司马光的中丞之职,令他为翰林学士。
曾公亮又建议擢升王安石,张方平力言不可。不久,张方平父亲去世而离职。当时唐介又为御史,迁任三司使。赵顼神令他为参政,接替张方平,但是赵顼心中总不忘王安石。
熙宁改元,赵顼令安石越级觐见。赵顼问他治道何者先?王安石答道:“须先择术。”赵顼又道:“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说道:“陛下当效法尧舜,何必念及唐太宗。尧舜治天下,至简不烦,至要不迂,至易不难。不过后世君臣,不能晓明治道,于是说他高不可及。尧是人,舜也是人,有什么奇异难学的呢?”
赵顼说道:“你竟敢责难于君,但是朕自觉渺小,恐怕不足以满足你的期望。还愿你尽心辅佐朕,共图大治!”王安石说道:“陛下如果听臣的话,臣敢不尽死力!”说完就退了出去。一日,侍讲经筵,群臣讲完,陆续散去。王安石也想退班,赵顼却命他暂留,特赐在自己身旁落坐。
王安石谢坐,赵顼说道:“朕阅汉、唐历史,如汉昭烈必得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诸葛亮、魏征二人,岂不是当日奇才?”王安石说道:“陛下如能为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如果能为高宗,自然有傅说,天下甚大,何材没有?诸葛亮、魏征还不足道!但恐陛下择术不明,用人不专,就是有皋、夔、稷、契、傅说等人,也不免为小人所排挤而去。”
赵顼说道:“历朝以来,哪朝哪代没有小人?就算是尧、舜时候,也一样有四凶。”王安石道:“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为尧、舜。如果让四凶得逞谗言,就算是皋、夔、稷、契诸人,又怎肯与他同流同污?”这一席话,说得赵顼很是感动。王安石退后,赵顼依然赞叹不止。于是王安石一步一步,跨入了省府中。
当时朝野人士,除吴奎、张方平、韩琦之外,都说王安石多才,定有一番干济。眉山人苏洵却作一篇辨奸论,隐斥王安石。大中祥符二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他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所以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大中祥符九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天圣六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十八岁。明道元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道:“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他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生儿育女
景祐二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次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景祐四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
宝元二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他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因此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
嘉祐初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欧阳修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他认识了保聪禅师。嘉祐二年,他和二子同榜应试及第,顿时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赵祯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次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他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后来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又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当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苏涣出知涟水军,又提点为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志平三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
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发生政变之后, 吴奎上书说道:“开春以来, 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 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 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 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他请求赵祯召见面议,,深受赵祯器重。
后来,他调回京城任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次他极力进谏,,都是劝赵祯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 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赵祯追问其中一些消息的来源。吴奎代他回答道:“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赵祯于是不再追问。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赵祯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道:“皇上在位三十四年, 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 记录在史册上,也被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这件事不能犹豫, 希望您早日决定。” 赵祯被他的话感动,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有一个富人孙氏垄断财务, 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孙氏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治平年中,,他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赵顼刚即位时, 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御史中丞王陶, 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 吴奎坚决说不可。王陶又上奏,说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
司马光劝皇帝道:“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 这样做对天下的议论不合适。”赵顼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也出任青州知州, 第二年去世, 享年五十八岁。
吴奎少年时,家里很贫穷。等他发迹之后,也效仿范仲淹的故事,买田作为义庄,所有禄俸,尽数赠送给同族。他死后,他的儿子以至于无屋可以居住,时人称为清白吏子孙。
赵顼因为韩琦、吴奎同时被罢免,于是擢升张方平、赵抃王参知政事,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绛、邵元为枢密副使。赵抃曾经担任过成都知府,
召回谏院,没有就职过省府。突然命他为参政,几乎是宋朝的头一例,群臣大为疑惑。
等他进谏拜谢,赵顼当面说道:“朕闻卿单人匹马入蜀,只有一琴一鹤,作为随从。为治简易,想也是如此。朕所已破格录用。”赵抃顿首说道:“既承恩遇,敢不尽力!”自此竭诚图报,遇有要事,无不尽言。但是张方平有负众望,御史中丞司马光,上奏说张方平不合适,赵顼不从。赵顼反而罢了司马光的中丞之职,令他为翰林学士。
曾公亮又建议擢升王安石,张方平力言不可。不久,张方平父亲去世而离职。当时唐介又为御史,迁任三司使。赵顼神令他为参政,接替张方平,但是赵顼心中总不忘王安石。
熙宁改元,赵顼令安石越级觐见。赵顼问他治道何者先?王安石答道:“须先择术。”赵顼又道:“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说道:“陛下当效法尧舜,何必念及唐太宗。尧舜治天下,至简不烦,至要不迂,至易不难。不过后世君臣,不能晓明治道,于是说他高不可及。尧是人,舜也是人,有什么奇异难学的呢?”
赵顼说道:“你竟敢责难于君,但是朕自觉渺小,恐怕不足以满足你的期望。还愿你尽心辅佐朕,共图大治!”王安石说道:“陛下如果听臣的话,臣敢不尽死力!”说完就退了出去。一日,侍讲经筵,群臣讲完,陆续散去。王安石也想退班,赵顼却命他暂留,特赐在自己身旁落坐。
王安石谢坐,赵顼说道:“朕阅汉、唐历史,如汉昭烈必得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诸葛亮、魏征二人,岂不是当日奇才?”王安石说道:“陛下如能为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如果能为高宗,自然有傅说,天下甚大,何材没有?诸葛亮、魏征还不足道!但恐陛下择术不明,用人不专,就是有皋、夔、稷、契、傅说等人,也不免为小人所排挤而去。”
赵顼说道:“历朝以来,哪朝哪代没有小人?就算是尧、舜时候,也一样有四凶。”王安石道:“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为尧、舜。如果让四凶得逞谗言,就算是皋、夔、稷、契诸人,又怎肯与他同流同污?”这一席话,说得赵顼很是感动。王安石退后,赵顼依然赞叹不止。于是王安石一步一步,跨入了省府中。
当时朝野人士,除吴奎、张方平、韩琦之外,都说王安石多才,定有一番干济。眉山人苏洵却作一篇辨奸论,隐斥王安石。大中祥符二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他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所以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大中祥符九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天圣六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十八岁。明道元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道:“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他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生儿育女
景祐二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次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景祐四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
宝元二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他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因此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
嘉祐初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欧阳修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他认识了保聪禅师。嘉祐二年,他和二子同榜应试及第,顿时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赵祯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次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他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后来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又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当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苏涣出知涟水军,又提点为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志平三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