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一颗“强大”的心脏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共和国战疫最新章节!
一张病床空了出来,一般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患者挺过了生死线,出了重症监护室。
这样的患者潘纯送走了不少,此时也是病区里医务人员最高兴和最受鼓舞的时刻。
二是用尽了方法,患者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床空了,人没了。
这样的话,患者就成了死亡统计里的数字。
潘纯和我说,身在重症医学科,面对触目可及的生死,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他所管理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有36张病床。
每天回到住处,潘纯心里总会惦记他辖区病床上的每一位患者。
特别希望能把每一位挣扎在濒死边缘的患者都救回来。
但如果不能如愿,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热泪盈眶”!
那些遗憾与伤感的情绪,很快就会被安放到大脑的角落里。
晚上吃饱了,睡足了,第二天还要继续和“死神”抢人!
这就是日常,武汉金银潭重症医务工作者的常态。
除此之外,网络上传言,在金银潭医院,医护和患者嘴里都有个“楼层密码”。
五楼、六楼、七楼,住院楼层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患者楼层升了一层,希望就少了一分。
潘纯告诉我,对于这个“楼层密码”,外界有所误读。
他解释说,这里的七层是医院原本的ICU,五层和六层是改造而来的重症病房。
他所在的五层,收治的都是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最多的时候危重症患者占了一大半。
潘纯还说,他和“战友们”管着的病区,三十六张床,最多时都住满了,一般来说50%是危重症。
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上了ECMO,上了血液透析,所有能用的顶级生命支持手段都用上了。
目前,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2名,ECMO3名,血液净化患者5名。
潘纯坚守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已经有些时日了,雷打不动地每天早上八点前,来到医院跟同事一起早交班,讨论治疗方案。接着开始查房,对重症病人进行呼吸功能的评估,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通俗来说,就是患者平躺着时间久了,由于重力作用处于底部的肺泡会被“压塌”。若患者改成俯卧位呼吸,则能够帮助患者将肺泡打开,早上翻过去下午还得再翻回来,临床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患者病情恢复大有好处。
2月13日,在防护服隔离衣的双重保护下,三层手套的护卫下,潘纯和队友一个多小时内搞定了一台急救手术。这样紧急抢救的状况,潘纯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在医院,他早已成了同事们口中的高手大神和病区骨干。
“只要能维持住,这名患者就还有希望。”潘纯口中说的是一位38岁的男性病患。
病程已有20余天,之前进行了呼吸机、插管等治疗,然而没有明显好转,ECMO是最后的希望。
这是他在金银潭医院的第5台ECMO手术,有了人工心肺的支持,病患的氧饱和度达到了100%,极危重的病况在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趋向平稳。
ECMO是一套人工心肺系统,它能替代患者原有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让不堪重负的心肺得到休息,为挽救生命赢得转机。ECMO手术难度很大,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及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能在1个小时内,甚至在团队人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成功装上ECMO,是硬核实力。
“患者能否上ECMO,都有明确的指征。”
“它是一个风险和受益并存的操作。”
“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时候,风险大于获益。”
对于大家口中的这款“救命神器”,重症医生潘纯表达了自己客观的态度。
潘纯还说,ECMO是最后的救命手段,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而不需要实施ECMO治疗,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把病情逆转在使用ECMO之前,新冠肺炎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
一个身体各项指标还不错的患者,可能第二天就进展到重症,哪怕是和重症打惯了交道的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断崖式“崩塌”的状况也常常措手不及。
“我们发现患者肺部损伤比细菌性肺炎要重,呼吸衰竭进展得也非常快,从鼻导管、高流量、无创通气,很快就会进展为有创的机械通气,同时还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我相信患者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但对于新冠肺炎,身体状况崩塌这个“拐点”的信号可能还没有被完全掌握。所以,重症医师对于重症患者的观察和监测需要‘关口前移’,这样才能有效阻断患者病情的恶化。”
这是潘纯与我说过最深入的一段话,我也因此将“拐点”这个关键词铭记到了心底。
平时有新冠肺炎药物治疗的消息,家人、朋友都会转给潘纯,但是作为重症医生他并不迷信“神药”。
潘纯自然有自己科学的认识,“一个药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维持作用一定的时间,这是科学的道理,不会有用上立马有效的神药;一些药物还在进行临床试验,还没走过临床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还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无法应用到临床。”
他还与我分享一些心得,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意见,金银潭医院也在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比如克力芝、阿比多尔等,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存在副作用,而且目前一些研究对其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不论是疫区的民众还是全国各地的人民,对于特效药或者说疫苗的跟进,都是可以理解的。潘纯说,他们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了对症支持、免疫调节、呼吸功能、营养治疗等。
“目前无论是呼吸机还是ECMO,少不了医护一点点盯着去调数据,每一位成功脱机的患者,都是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给盯出来的!”这句话,似乎才是潘纯要表达的重点。
除此之外,潘纯还讲了一些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一些细节。
“按照重症监护室的人力配比,医生跟患者的比例应该是0.8:1……”
“护理应该是2.5:1……”
“我们病区的人力,还是很欠缺!”
“依照病区里有20个重症患者来算,医生得有16个,护士得有50人,而我们总共也只有13个医生,40个护士,刚到武汉时人手还要更少,除了重症患者外,我们还要照顾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防护服一穿五六个小时挑战到身体的极限,渴到一口气能喝下四五瓶矿泉水……”
“……”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
虽说脚步才刚刚开始,然而已经注定是一场成功之旅!
成功的不是我。
是这位徐州老乡身上的楚汉风范、医者担当。
是那些林林总总,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细节与瞬间。
一张病床空了出来,一般会有两种结果。
一是患者挺过了生死线,出了重症监护室。
这样的患者潘纯送走了不少,此时也是病区里医务人员最高兴和最受鼓舞的时刻。
二是用尽了方法,患者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床空了,人没了。
这样的话,患者就成了死亡统计里的数字。
潘纯和我说,身在重症医学科,面对触目可及的生死,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他所管理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有36张病床。
每天回到住处,潘纯心里总会惦记他辖区病床上的每一位患者。
特别希望能把每一位挣扎在濒死边缘的患者都救回来。
但如果不能如愿,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热泪盈眶”!
那些遗憾与伤感的情绪,很快就会被安放到大脑的角落里。
晚上吃饱了,睡足了,第二天还要继续和“死神”抢人!
这就是日常,武汉金银潭重症医务工作者的常态。
除此之外,网络上传言,在金银潭医院,医护和患者嘴里都有个“楼层密码”。
五楼、六楼、七楼,住院楼层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患者楼层升了一层,希望就少了一分。
潘纯告诉我,对于这个“楼层密码”,外界有所误读。
他解释说,这里的七层是医院原本的ICU,五层和六层是改造而来的重症病房。
他所在的五层,收治的都是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最多的时候危重症患者占了一大半。
潘纯还说,他和“战友们”管着的病区,三十六张床,最多时都住满了,一般来说50%是危重症。
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上了ECMO,上了血液透析,所有能用的顶级生命支持手段都用上了。
目前,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2名,ECMO3名,血液净化患者5名。
潘纯坚守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已经有些时日了,雷打不动地每天早上八点前,来到医院跟同事一起早交班,讨论治疗方案。接着开始查房,对重症病人进行呼吸功能的评估,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通俗来说,就是患者平躺着时间久了,由于重力作用处于底部的肺泡会被“压塌”。若患者改成俯卧位呼吸,则能够帮助患者将肺泡打开,早上翻过去下午还得再翻回来,临床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患者病情恢复大有好处。
2月13日,在防护服隔离衣的双重保护下,三层手套的护卫下,潘纯和队友一个多小时内搞定了一台急救手术。这样紧急抢救的状况,潘纯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在医院,他早已成了同事们口中的高手大神和病区骨干。
“只要能维持住,这名患者就还有希望。”潘纯口中说的是一位38岁的男性病患。
病程已有20余天,之前进行了呼吸机、插管等治疗,然而没有明显好转,ECMO是最后的希望。
这是他在金银潭医院的第5台ECMO手术,有了人工心肺的支持,病患的氧饱和度达到了100%,极危重的病况在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趋向平稳。
ECMO是一套人工心肺系统,它能替代患者原有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让不堪重负的心肺得到休息,为挽救生命赢得转机。ECMO手术难度很大,是外科手术中难度及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能在1个小时内,甚至在团队人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成功装上ECMO,是硬核实力。
“患者能否上ECMO,都有明确的指征。”
“它是一个风险和受益并存的操作。”
“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时候,风险大于获益。”
对于大家口中的这款“救命神器”,重症医生潘纯表达了自己客观的态度。
潘纯还说,ECMO是最后的救命手段,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能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而不需要实施ECMO治疗,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把病情逆转在使用ECMO之前,新冠肺炎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
一个身体各项指标还不错的患者,可能第二天就进展到重症,哪怕是和重症打惯了交道的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断崖式“崩塌”的状况也常常措手不及。
“我们发现患者肺部损伤比细菌性肺炎要重,呼吸衰竭进展得也非常快,从鼻导管、高流量、无创通气,很快就会进展为有创的机械通气,同时还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我相信患者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但对于新冠肺炎,身体状况崩塌这个“拐点”的信号可能还没有被完全掌握。所以,重症医师对于重症患者的观察和监测需要‘关口前移’,这样才能有效阻断患者病情的恶化。”
这是潘纯与我说过最深入的一段话,我也因此将“拐点”这个关键词铭记到了心底。
平时有新冠肺炎药物治疗的消息,家人、朋友都会转给潘纯,但是作为重症医生他并不迷信“神药”。
潘纯自然有自己科学的认识,“一个药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维持作用一定的时间,这是科学的道理,不会有用上立马有效的神药;一些药物还在进行临床试验,还没走过临床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还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无法应用到临床。”
他还与我分享一些心得,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意见,金银潭医院也在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比如克力芝、阿比多尔等,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存在副作用,而且目前一些研究对其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不论是疫区的民众还是全国各地的人民,对于特效药或者说疫苗的跟进,都是可以理解的。潘纯说,他们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了对症支持、免疫调节、呼吸功能、营养治疗等。
“目前无论是呼吸机还是ECMO,少不了医护一点点盯着去调数据,每一位成功脱机的患者,都是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给盯出来的!”这句话,似乎才是潘纯要表达的重点。
除此之外,潘纯还讲了一些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一些细节。
“按照重症监护室的人力配比,医生跟患者的比例应该是0.8:1……”
“护理应该是2.5:1……”
“我们病区的人力,还是很欠缺!”
“依照病区里有20个重症患者来算,医生得有16个,护士得有50人,而我们总共也只有13个医生,40个护士,刚到武汉时人手还要更少,除了重症患者外,我们还要照顾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防护服一穿五六个小时挑战到身体的极限,渴到一口气能喝下四五瓶矿泉水……”
“……”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
虽说脚步才刚刚开始,然而已经注定是一场成功之旅!
成功的不是我。
是这位徐州老乡身上的楚汉风范、医者担当。
是那些林林总总,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细节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