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行记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明末风云之铁血崇祯最新章节!
崇祯三年七月一日阴
到达西宁已经一个月多,没了刚来的喜悦,除了无休止的训练,还是训练;中间唯一休息的一天,还被千户喊去改进训练计划。
好消息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一百人的杂牌军,队列终于成点样子了,这老旧的火绳枪的操作也象那么回事,这些人中间还有老手,以前的老边军。
坏消息是还有两天班禅大师就要到西宁了,等他检阅完部队终于要出发了;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不知道这个百人中有多少能活下来。
他们其实不具备上战场的条件,除非装备朝廷制式步枪。
也是最大的困惑,为何不用更好的武器?
问过千户大人,原第二军团(镇西军)的一位连长,武器是上面发下来的,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最后还要强调了几次‘军人服从命令’,不准再追问或在部下面前提起。
部队充满了疑问,象我这样讲武学校的学员,或第二军团的一位排长就可以在‘志愿军’里指挥百人队。
天啦!这是谁出的馊主意。
不过还是那句话:军人服从命令,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管怎么样,离拉萨还远着呢,路上有的是时间去训练。
----------华丽的分割线--------
这是是一位参加平定乌斯藏‘志愿军’低层军官的日记,没透露姓名和最后去向。
不知道是审查原因,还是其它原因,日记记得短短续续、不连贯,但也能大致的反应整个战争的进程。
战后,这些日记连载发表在北京的《京城周刊》,反响热烈,成为普通民众了解这场战争的一个窗口。
----------华丽的分割线--------
崇祯三年七月三日晴
今天休息,那是因为备受瞩目的班禅大师终于到西宁。
聚集在西宁一带的藏民都疯狂了,骑着马从各地赶来,拿着哈达,哭着、叫着,站在那迎接他们的‘活佛’,神情专注、虔诚,令人动容。
第二军团的士兵组成的人墙勉强将他们挡住,否则会有人疯狂的扑过去,爬在大师的脚下,亲吻他的鞋子,以示自己的虔诚。
‘志愿军’中一个当兵的藏民兄弟就是这样,看到大师过来,不管不顾的直接扑了过去,还好大师及时拦住身边的护卫,要不会被当做刺客给杀了。
听说大师身边的护卫有几个是武林高手,也不知是真是假。
真没想到,这位和蔼的老人在藏民心中的地位这么高,这么受欢迎;看来上级的决策还是对的,有了民众的支持,这场战应该可以打胜。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徒弟,另一个活佛,竟然还是个孩子,这是个什么样的佛法理论?让一个孩子做佛法高僧,是“轮回”?
真有这事么?有空回家问问娘亲,估计她也说不清楚这事?
不管了,该来的总会来。但愿菩萨保佑,一切顺利。
崇祯三年七月四日多云
真不知道怎么说这事,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面对实情还是有点难过。
志愿军竟然有真正的火枪兵,每个镇都有两个千人队,装备与大明的正规军一样,还配备了虎蹲炮和弗兰机火炮。
上级竟然瞒得死死的,‘自己人’都不告诉,难道又是什么军事机密?
扯淡!
要不是班禅大师今天阅兵,大家都还蒙在鼓里。
不过看军长和两位总兵得意的样子,他们几个应该知道底细;这只部队到底有多少秘密存在,看来也只有这几位上官知道。
大明志愿军算是‘多国部队’,不对!应该是‘多种族’部队,队伍里有藏、明、土、羌等各族人,真是乱的可以,好在这些兄弟都能说中原话,沟通还是没问题。
也是到西北才知道,大明境内还生活了这么多其它种族的人,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吹虚自己祖上如何了得,如何建立横跨几省的大国。
每次听到这我都笑笑不语,还大国呢?比夜郎国大点吧!
做为长官平时要关心爱护下属,只要不是那些对陛下不敬、对大明不敬的言论,是不能限制的,让士兵们说话,才能知道士兵的想法。
学校里教官一直强调的东西,我都记得,忘不了,学校的教官不就有西洋人和蒙古人么。
你们的中原话说得那么流利,让你们吹虚下祖上也没什么,咱们中原人不也是喜欢谈自己的祖上,谈祖宗如何了得么?
至于那些信仰什么拉的,他们也参加志愿军,被特意编成四个千人队;除了藏民和中原人,他们的人数是最多,调来的各级军官和他们信仰一样,上级在这个时候考虑倒挺周到的。
大明真的很奇怪,怎么这么多不同习俗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没事,真是神奇,记得西洋教官们就一直没想明白这事。
怎么正宗的中原人,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这个连中原人自己都不知道,西洋人如何明白。
学校里的文大学士(文震孟)知道,他说是“书同文”、“车同轨”的功劳;秦始皇的两项措施将幅员辽阔的中原各族人团结在一起,还勉励我要努力读书,报答陛下!报答大明。
那倡导这一切的秦始皇不是千古一帝么?
史书为什么那么看他?
----------华丽的分割线--------
平白无华日记在官府控制的舆论上发表,大明上下掀起一股争论的浪潮。
有对文章内容真伪争吵的,有对文章所表达文字争吵的,也有对表达的思想争吵的,闹得不可开交。
那些赞同的、反对的,甚至谩骂的意见,《京城周刊》一律不问不顾,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
朝廷对民间的热闹也装聋做哑,任由事态的发展。
久而久之,一切又都归于平静。
文章这么写,似乎这也是不错的,如同白话小说一样,一切都那么的真实,触手可及,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下里巴人其实也不错。
所有日记汇集成的《西行战记》,成了大明热销一时的畅销书,也是争论最大的书。
日记当然会连载,那是后面的事,先说说其它各方的事。
崇祯三年七月一日阴
到达西宁已经一个月多,没了刚来的喜悦,除了无休止的训练,还是训练;中间唯一休息的一天,还被千户喊去改进训练计划。
好消息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一百人的杂牌军,队列终于成点样子了,这老旧的火绳枪的操作也象那么回事,这些人中间还有老手,以前的老边军。
坏消息是还有两天班禅大师就要到西宁了,等他检阅完部队终于要出发了;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不知道这个百人中有多少能活下来。
他们其实不具备上战场的条件,除非装备朝廷制式步枪。
也是最大的困惑,为何不用更好的武器?
问过千户大人,原第二军团(镇西军)的一位连长,武器是上面发下来的,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最后还要强调了几次‘军人服从命令’,不准再追问或在部下面前提起。
部队充满了疑问,象我这样讲武学校的学员,或第二军团的一位排长就可以在‘志愿军’里指挥百人队。
天啦!这是谁出的馊主意。
不过还是那句话:军人服从命令,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管怎么样,离拉萨还远着呢,路上有的是时间去训练。
----------华丽的分割线--------
这是是一位参加平定乌斯藏‘志愿军’低层军官的日记,没透露姓名和最后去向。
不知道是审查原因,还是其它原因,日记记得短短续续、不连贯,但也能大致的反应整个战争的进程。
战后,这些日记连载发表在北京的《京城周刊》,反响热烈,成为普通民众了解这场战争的一个窗口。
----------华丽的分割线--------
崇祯三年七月三日晴
今天休息,那是因为备受瞩目的班禅大师终于到西宁。
聚集在西宁一带的藏民都疯狂了,骑着马从各地赶来,拿着哈达,哭着、叫着,站在那迎接他们的‘活佛’,神情专注、虔诚,令人动容。
第二军团的士兵组成的人墙勉强将他们挡住,否则会有人疯狂的扑过去,爬在大师的脚下,亲吻他的鞋子,以示自己的虔诚。
‘志愿军’中一个当兵的藏民兄弟就是这样,看到大师过来,不管不顾的直接扑了过去,还好大师及时拦住身边的护卫,要不会被当做刺客给杀了。
听说大师身边的护卫有几个是武林高手,也不知是真是假。
真没想到,这位和蔼的老人在藏民心中的地位这么高,这么受欢迎;看来上级的决策还是对的,有了民众的支持,这场战应该可以打胜。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徒弟,另一个活佛,竟然还是个孩子,这是个什么样的佛法理论?让一个孩子做佛法高僧,是“轮回”?
真有这事么?有空回家问问娘亲,估计她也说不清楚这事?
不管了,该来的总会来。但愿菩萨保佑,一切顺利。
崇祯三年七月四日多云
真不知道怎么说这事,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面对实情还是有点难过。
志愿军竟然有真正的火枪兵,每个镇都有两个千人队,装备与大明的正规军一样,还配备了虎蹲炮和弗兰机火炮。
上级竟然瞒得死死的,‘自己人’都不告诉,难道又是什么军事机密?
扯淡!
要不是班禅大师今天阅兵,大家都还蒙在鼓里。
不过看军长和两位总兵得意的样子,他们几个应该知道底细;这只部队到底有多少秘密存在,看来也只有这几位上官知道。
大明志愿军算是‘多国部队’,不对!应该是‘多种族’部队,队伍里有藏、明、土、羌等各族人,真是乱的可以,好在这些兄弟都能说中原话,沟通还是没问题。
也是到西北才知道,大明境内还生活了这么多其它种族的人,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吹虚自己祖上如何了得,如何建立横跨几省的大国。
每次听到这我都笑笑不语,还大国呢?比夜郎国大点吧!
做为长官平时要关心爱护下属,只要不是那些对陛下不敬、对大明不敬的言论,是不能限制的,让士兵们说话,才能知道士兵的想法。
学校里教官一直强调的东西,我都记得,忘不了,学校的教官不就有西洋人和蒙古人么。
你们的中原话说得那么流利,让你们吹虚下祖上也没什么,咱们中原人不也是喜欢谈自己的祖上,谈祖宗如何了得么?
至于那些信仰什么拉的,他们也参加志愿军,被特意编成四个千人队;除了藏民和中原人,他们的人数是最多,调来的各级军官和他们信仰一样,上级在这个时候考虑倒挺周到的。
大明真的很奇怪,怎么这么多不同习俗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没事,真是神奇,记得西洋教官们就一直没想明白这事。
怎么正宗的中原人,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这个连中原人自己都不知道,西洋人如何明白。
学校里的文大学士(文震孟)知道,他说是“书同文”、“车同轨”的功劳;秦始皇的两项措施将幅员辽阔的中原各族人团结在一起,还勉励我要努力读书,报答陛下!报答大明。
那倡导这一切的秦始皇不是千古一帝么?
史书为什么那么看他?
----------华丽的分割线--------
平白无华日记在官府控制的舆论上发表,大明上下掀起一股争论的浪潮。
有对文章内容真伪争吵的,有对文章所表达文字争吵的,也有对表达的思想争吵的,闹得不可开交。
那些赞同的、反对的,甚至谩骂的意见,《京城周刊》一律不问不顾,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
朝廷对民间的热闹也装聋做哑,任由事态的发展。
久而久之,一切又都归于平静。
文章这么写,似乎这也是不错的,如同白话小说一样,一切都那么的真实,触手可及,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下里巴人其实也不错。
所有日记汇集成的《西行战记》,成了大明热销一时的畅销书,也是争论最大的书。
日记当然会连载,那是后面的事,先说说其它各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