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厂公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明末风云之铁血崇祯最新章节!
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厂公魏忠贤,在后世的中国多有争论,有人看了历史说他“祸国殃民”,也有人“居功至伟”。
厂公怎么发迹,咱们不说,单说厂公发迹后的种种事情背后的故事;对于厂公魏忠贤,笔者没啥好感,更没坏感。
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权臣,能人一个,但不够自醒最终身死,俗语说的不够聪明;被人吹捧而不知自省规避,结果招来杀生之祸,属于被“捧杀”;古往今来多少人死于“捧杀”,今人尚且不能免俗,更何况没读多少书的厂公,他也没能免俗。
基辛格说得好——“权利是最好的春药”,就是有点不雅,确是最好的解释;人一但吃了春药能控制住自己的没几个,太监也不例外。
大明朝进入天启六年,战绩斐然:对外赢得了“宁远大捷”、“缅甸东侵”两场胜利,对内则平定贵州土司骚乱。
政治上四海来朝:安南、乌斯藏、土鲁番、占城、琉球、朝鲜、朵颜等都入贡,更有些蒙古国小部落不堪苦寒前和战乱来投奔,特别是“三大殿”省时省钱的建成了两个。
虽然在经济上依然一塌糊涂,朝堂争斗仍然存在,但厂公所在的“阉党”已完全掌控了朝局,内阁、六部尚书以他“马首是瞻”,连皇帝亲军锦衣卫也是他亲信,更不用说内官掌控的东厂和龙骧四卫。
再加上天启帝的有意纵容,又有“万圣夫人”的在内宫的帮助,魏忠贤身兼负责奏章披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与负责督查百官东厂提督太监两项大权,成为内廷第一人,厂公称呼由此而来;魏忠贤的威望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大明朝现在除了天启帝,没人能望其项背。
太监虽然身残但可成神,没人可阻止他“成神”,郑和就是榜样啊!
但凡厂公有点意向,下面的人都会帮他做好,“成神”这事也是一样;天启六年各地厂公“生祠”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地文臣、武将都竞相上表表忠心、建“生祠”,唯恐落后遭厂公记恨,连某位德高望重的“袁大督师”也不例外,其气节想来可见。
太监虽然是身残有亲友,但阻止不了他的二叔、三舅、侄子、外甥拜相封侯,官运亨通,更何况魏厂公可是结婚生子后才自宫进的皇宫。
也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如果他有自知之名,到了这步也该收敛下;但不知道为何,那么聪明的一个人,硬是被人推往绝路而不自知。
太监虽然身残但志坚,有志成将军好建立一番功业;在掌控内、外廷后,竟然在大内成立受他控制的内军,不时在宫城内操练、鸣枪放炮,好不威武。
太监虽然身残但心高,象普通人一样有可颗当“皇帝”心;成不了“万岁”,可以是“千岁”继而“九千岁”再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离万岁只差一步了。
皇后看不惯他的行为,他就联合客氏在皇帝面前说皇后的不是,可惜天启帝虽迷恋客氏,但却不厌皇后;厂公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调转枪口对准国丈,加上国丈与东林人士过往密切,连皇帝也不喜,国丈由此很是吃了点苦头。
厂公和皇后两人,一个小人,一个是女人;估计厂公没读过书,自然不知道老夫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下厂公把皇后也得罪彻底了,虽然圣眷尚在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其实离死也差不远了,到处躲在暗处的敌人。
魏忠贤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和他的对食安准备“狸猫换太子”,扶幼帝继位好继续把持一切;但命里还是差了那一步,只能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最后身死也怨不得人。
他如果聪明的话就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皇帝家奴这个身份,一心做孤臣(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太监,借用文臣的词语)在些事情的萌芽状态就将它扼杀,或许这样还有条生路。
天启帝朱由校对魏忠贤这些事也是知道,对他的结局估计也早料到了,不想用他,可朝臣们更不勘用,结党营私暂且不说,没有一个文臣敢于像万历朝的张居正一样做孤臣、直臣,再退一步,能做到明英宗时期于谦那样的都没有;但凡有一个这样的人站出来,估计天启帝也不会用厂公大人。
历史悲哀就是这样,大明朝养士两百多年,到了最后没有一个有用的文臣出来,有人说史可法出了啊,史可法有志无才啊,算忠臣,连良臣都算不上;其他如孙承畴、孙传庭、洪承畴都还到不了那个高度,顶多算良臣,别忘了这几位也是看菜下饭的主。
没有文臣站出来收拾残局,天启帝想改变也缺乏办法,只能学他祖上用身边的太监魏忠贤来压制文臣。
魏忠贤确实能做事,朝廷打仗缺钱,找他,搞定;修外朝宫殿缺钱,找他搞定;三王就藩、公主出嫁找他,都解决了;这些事如果去找那些朝臣,估计吵到到清朝末年都未必能办成,加上魏忠贤也算听天启帝的话,所以天启帝也放权。
要在各地建“生祠”,准;要给三姑六婆封候,准;要在皇宫建内军,准;要内官称自己千岁,准。
厂公大人一时大权在握,看似掌控天下,可天启帝要他死,只用一个字就可以了;所以皇帝不担心,而且在临死前还“托孤”说“忠贤可用”,也确实厂公比朝堂的文臣可用。
什么叫“礼贤下士”,什么叫“至死不渝”,什么叫“忍辱负重”,什么叫“无可奈何”;这几样天启帝都做了,也都尝到了。
天启帝如果真像满清编写的史书说的不识字,是个文盲皇帝,但他的政治眼光和手段比起他的通晓文采的弟弟不知强了多少倍。
当然这一切,现在他不用担心了,信王朱由检已不是历史上的朱由检了。
历史上的崇祯单纯、善良、冲动,更刚愎自用,结果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被人卖了才发现已四面楚歌了。
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看,对魏忠贤的吹捧何尝又不是“东林党”的“捧杀”呢?明的在朝堂上已经无法与之抗衡,哪就捧杀;往高了吹,把你吹到天上去,最后高到不能再高,再狠狠的摔下来。
这不是一种更高明、更有效的斗争方法么?而且成功率比较高,在“捧杀”面前没人逃得掉,当大明朝就出了好几次,没道理对厂公恨之入骨的“东林”不用这法宝。
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厂公魏忠贤,在后世的中国多有争论,有人看了历史说他“祸国殃民”,也有人“居功至伟”。
厂公怎么发迹,咱们不说,单说厂公发迹后的种种事情背后的故事;对于厂公魏忠贤,笔者没啥好感,更没坏感。
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权臣,能人一个,但不够自醒最终身死,俗语说的不够聪明;被人吹捧而不知自省规避,结果招来杀生之祸,属于被“捧杀”;古往今来多少人死于“捧杀”,今人尚且不能免俗,更何况没读多少书的厂公,他也没能免俗。
基辛格说得好——“权利是最好的春药”,就是有点不雅,确是最好的解释;人一但吃了春药能控制住自己的没几个,太监也不例外。
大明朝进入天启六年,战绩斐然:对外赢得了“宁远大捷”、“缅甸东侵”两场胜利,对内则平定贵州土司骚乱。
政治上四海来朝:安南、乌斯藏、土鲁番、占城、琉球、朝鲜、朵颜等都入贡,更有些蒙古国小部落不堪苦寒前和战乱来投奔,特别是“三大殿”省时省钱的建成了两个。
虽然在经济上依然一塌糊涂,朝堂争斗仍然存在,但厂公所在的“阉党”已完全掌控了朝局,内阁、六部尚书以他“马首是瞻”,连皇帝亲军锦衣卫也是他亲信,更不用说内官掌控的东厂和龙骧四卫。
再加上天启帝的有意纵容,又有“万圣夫人”的在内宫的帮助,魏忠贤身兼负责奏章披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与负责督查百官东厂提督太监两项大权,成为内廷第一人,厂公称呼由此而来;魏忠贤的威望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大明朝现在除了天启帝,没人能望其项背。
太监虽然身残但可成神,没人可阻止他“成神”,郑和就是榜样啊!
但凡厂公有点意向,下面的人都会帮他做好,“成神”这事也是一样;天启六年各地厂公“生祠”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地文臣、武将都竞相上表表忠心、建“生祠”,唯恐落后遭厂公记恨,连某位德高望重的“袁大督师”也不例外,其气节想来可见。
太监虽然是身残有亲友,但阻止不了他的二叔、三舅、侄子、外甥拜相封侯,官运亨通,更何况魏厂公可是结婚生子后才自宫进的皇宫。
也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如果他有自知之名,到了这步也该收敛下;但不知道为何,那么聪明的一个人,硬是被人推往绝路而不自知。
太监虽然身残但志坚,有志成将军好建立一番功业;在掌控内、外廷后,竟然在大内成立受他控制的内军,不时在宫城内操练、鸣枪放炮,好不威武。
太监虽然身残但心高,象普通人一样有可颗当“皇帝”心;成不了“万岁”,可以是“千岁”继而“九千岁”再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离万岁只差一步了。
皇后看不惯他的行为,他就联合客氏在皇帝面前说皇后的不是,可惜天启帝虽迷恋客氏,但却不厌皇后;厂公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调转枪口对准国丈,加上国丈与东林人士过往密切,连皇帝也不喜,国丈由此很是吃了点苦头。
厂公和皇后两人,一个小人,一个是女人;估计厂公没读过书,自然不知道老夫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下厂公把皇后也得罪彻底了,虽然圣眷尚在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其实离死也差不远了,到处躲在暗处的敌人。
魏忠贤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和他的对食安准备“狸猫换太子”,扶幼帝继位好继续把持一切;但命里还是差了那一步,只能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最后身死也怨不得人。
他如果聪明的话就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皇帝家奴这个身份,一心做孤臣(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太监,借用文臣的词语)在些事情的萌芽状态就将它扼杀,或许这样还有条生路。
天启帝朱由校对魏忠贤这些事也是知道,对他的结局估计也早料到了,不想用他,可朝臣们更不勘用,结党营私暂且不说,没有一个文臣敢于像万历朝的张居正一样做孤臣、直臣,再退一步,能做到明英宗时期于谦那样的都没有;但凡有一个这样的人站出来,估计天启帝也不会用厂公大人。
历史悲哀就是这样,大明朝养士两百多年,到了最后没有一个有用的文臣出来,有人说史可法出了啊,史可法有志无才啊,算忠臣,连良臣都算不上;其他如孙承畴、孙传庭、洪承畴都还到不了那个高度,顶多算良臣,别忘了这几位也是看菜下饭的主。
没有文臣站出来收拾残局,天启帝想改变也缺乏办法,只能学他祖上用身边的太监魏忠贤来压制文臣。
魏忠贤确实能做事,朝廷打仗缺钱,找他,搞定;修外朝宫殿缺钱,找他搞定;三王就藩、公主出嫁找他,都解决了;这些事如果去找那些朝臣,估计吵到到清朝末年都未必能办成,加上魏忠贤也算听天启帝的话,所以天启帝也放权。
要在各地建“生祠”,准;要给三姑六婆封候,准;要在皇宫建内军,准;要内官称自己千岁,准。
厂公大人一时大权在握,看似掌控天下,可天启帝要他死,只用一个字就可以了;所以皇帝不担心,而且在临死前还“托孤”说“忠贤可用”,也确实厂公比朝堂的文臣可用。
什么叫“礼贤下士”,什么叫“至死不渝”,什么叫“忍辱负重”,什么叫“无可奈何”;这几样天启帝都做了,也都尝到了。
天启帝如果真像满清编写的史书说的不识字,是个文盲皇帝,但他的政治眼光和手段比起他的通晓文采的弟弟不知强了多少倍。
当然这一切,现在他不用担心了,信王朱由检已不是历史上的朱由检了。
历史上的崇祯单纯、善良、冲动,更刚愎自用,结果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被人卖了才发现已四面楚歌了。
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看,对魏忠贤的吹捧何尝又不是“东林党”的“捧杀”呢?明的在朝堂上已经无法与之抗衡,哪就捧杀;往高了吹,把你吹到天上去,最后高到不能再高,再狠狠的摔下来。
这不是一种更高明、更有效的斗争方法么?而且成功率比较高,在“捧杀”面前没人逃得掉,当大明朝就出了好几次,没道理对厂公恨之入骨的“东林”不用这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