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中文网 > 年代:梦回1998盛夏 > 第193章 能饮一杯无
第193章 能饮一杯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年代:梦回1998盛夏最新章节!
老陆家这种氛围,并不稀奇。穷底子出身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问题。
老陆家兄弟定下了元宵再战,吃完午饭后,众人就各自散去。
因为正月初二,陆家几位兄弟就要带着媳妇儿回娘家了。大年三十随夫家过,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则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也是多年沿袭的风俗习惯,各地都有这种传统。
只有陆秀珍这个强势的主儿,才能让丈夫答应,年三十跟她回娘家过年。
小叔一家,也搭着陆泽家的顺风车,一起回了县里。
在车上,陆飞小胖子还是抱着GBC游戏掌机埋头沉浸,让一旁的三婶周玲看了就来气:“陆飞你差不多得了啊,再玩下去,眼睛都要瞎了。”
“不会的,我眼睛好得很。”陆飞小胖子头都不抬一下,朝老妈嘟囔了一句。
三婶周玲又使出绝招,拧着他的耳朵训道:“长能耐了哈,老妈说话你现在连看都不看一眼,啊?”
“疼,老妈,快撒手,有话不能好好说嘛?”陆飞小胖子疼得直咧嘴,他老妈是真的舍得下狠手呐。
陆泽笑着劝说:“三婶,大过年的,就让他多玩玩吧。小飞他越上瘾,回头你没收起来就越有威慑力。
等开学了,您就拿游戏机卡着他。不好好学习,就不给他玩儿,只有成绩进步了,才能把游戏机还给他。”
得到之后再失去,比从未得到要痛苦得多,人性就是这样,无一例外。
“三哥,你是魔鬼吗?”陆飞小胖子一脸幽怨地看着陆泽,怪他给老妈出这种馊主意。
三婶周玲十分得意,她感觉终于找到办法,对付自己这个油盐不进的儿子了:“听到了吗?以后要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没收你的游戏机。”
到了县里,先把小叔一家送了回去,陆泽和父母才回了自己家。
和小叔没再约着晚上一起吃饭,因为大家都要去准备点年货礼物,毕竟回娘家总不能空手去吧。
第二天一早,陆泽随父母一起,带上年货礼物回娘家。
老妈徐芳萍的老家,在李渡镇的隔壁文港镇,虽不如李渡镇发达,但同样也是一个千年古镇。
这里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
和李渡镇一样,文港镇除了是才子之乡外,还是,是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
笔、墨、纸、砚,“毛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可见其分量之重。
早在唐初,文港镇已有笔市,而生产毛笔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
东晋时期,临川内史、书法家王羲之专用文港毛笔,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光照临川之笔”的颂赋。
至清代,毛笔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乾隆下江南时,亲笔为文港周虎臣题写“周虎臣”匾额,令其制作御笔供奉朝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楚图南、叶飞、赵朴初以及启功、舒同等书画名家用了文港毛笔后,都题诗作画,深表赞叹。
文港毛笔,自古至今,久负盛名。
可以看出,文港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只不过,老徐家并没有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从祖上开始,家里就没什么读书人。
陆泽外公这一支,更是传承了好几代人的厨子。
按照外公的说法,咱老徐家人就是干厨子的料。读书?那不开玩笑嘛。
因为从老妈到二舅、三舅,小时候读书都不咋地,反倒是做菜很有天分。可是二舅三舅生的女儿,读书都不错,陆泽就更是可以,徐老太爷也就放弃了让第三代干厨子的执念。
一路开车,很快就来到了文港镇。外公家不在镇上,而是在镇下辖的上柳村。
要是再早几年,进村的路都是泥巴土路,压根开不了车。也就是近两年才修了一条小水泥路,路窄到来往车辆迎面相遇时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发生擦碰。
进了村就稍微宽敞点,不过内部就更是泥土地面,要等到十几年后新农村建设完成,村里的道路和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
好在这个正月没这么下雨,村里一点都不泥泞。
南方天,晴雨不定,尤其是正月常常下雨。以前陆泽过年回外公家,好几次都是踩一脚的泥。
二舅三舅几次都说想把外公外婆接到县里一起住,可是外公旧土难离,就是不答应。
村里的地不值钱,只要有能耐,房子和院落可以盖大一点。像外公这样有厨子手艺的人,可以说没怎么受过穷,到哪都有饭吃,还能攒下不少钱。
所以老徐家在村里的房子,也算是大气的。可比陆泽爷爷奶奶家的宅子,要阔气得多。
之前老妈和老爸搞对象的时候,外公外婆就一直不同意,嫌弃陆泽他爹家里穷。要不是看在陆建军是个读书人有文化,老两口才舍不得把女儿嫁去老陆家,跟着受苦呢。
面包车刚停到门口,三舅就迎出来:“姐,姐夫,你们可算来了,爸妈念叨了一早上,隔几分钟就让我出来看看。”
“小山,快帮把手。”徐芳萍忙招呼弟弟帮忙搬东西。她回娘家带的年货吃食,比去婆家带的要多得多。
倒不是徐芳萍偏心娘家、厚此薄彼,而是徐老太爷是大厨,有手艺在很多食材他知道怎么料理。
难处理的食材,送给陆泽的爷爷奶奶,他们只能干瞪眼,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着吃。
陆泽也刚从车上搬下一箱东西,就听得外婆吴莲香在身后焦急地喊道:“我大外孙子来了?”
“外婆,新年好!”陆泽忙上前拜年。
吴莲香满是皱纹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最慈祥的笑容:“唉,好,都好!”
这会儿外公徐根有也从屋中走了出来:“都来了,好,好!”
“外公,新年好!您给我准备压岁钱了没有啊?”陆泽嘴甜地调侃了一句。现在亿万身家的陆总,这么说只是为了哄老人高兴。
徐老爷子大笑一声:“哈哈哈哈,放心,你外公我早就把钱给你这个小崽子准备好了。”
陆建军也走到跟前:“爸,妈,给您二老拜年了。”
“唉,快进屋,咱们一家人里边说。”外婆吴莲香言语里掩饰不住心里的高兴。
正月初二是最他们二老开心的日子,不仅是因为新年,更是因为一家人又能团聚在一起,一个都不少。
虽然其它时候儿女们也会回来看望他们,但总比不过过年的热闹气氛好。
二舅、二舅妈、三舅妈全部出来帮忙了,搬着东西迎着陆泽一家走进屋内。老徐家的氛围,和老陆家完全不一样,处处都透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亲人见面,分外开心,长辈和晚辈之间也是格外亲。就连陆泽和两个表妹,都和老陆家的孩子辈不一样。
这不,陆泽刚进屋,小表妹徐盈盈又扑了上来:“表哥,新年好,你有没有给我带礼物呀?”
“就是就是,表哥你可答应了过年给我和盈盈准备一份大礼物的。”大表妹徐玲玲也在一旁跟着撒娇。
陆泽双手一摊,无奈笑道:“礼物表哥当然准备好了。就是东西太大,带不过来,等过两天你们回县里,表哥再给你们送过去。拿着,这是表哥给你们的压岁钱。”
说着,又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给两个表妹递了过去。一人包了一千块钱,很是大方。
徐盈盈看到大红包,一下抢了过去:“谢谢表哥,你最好了。”
徐玲玲捏了捏红包厚度,也十分开心:“谢谢表哥。”
“你这家伙,自己还是孩子,给她俩压岁钱干嘛。”二舅妈很不好意思。
陆泽微笑回道:“呵呵,没事儿二舅妈,过年嘛,讨个彩头。”
这点压岁钱算什么,他给两个表妹的大礼物还没送出呢。两个丫头,他可是一人买了一台电脑。
她们比陆飞那小子大几岁,可以开始学点基本的电脑使用了。免得上了大学,上计算机课时直接抓瞎。
二舅妈和三舅妈都拿出一个红包,给陆泽发压岁钱。
两个红包一样,内含一千块钱。就是图个喜庆。毕竟钱多点少点对陆泽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二舅、三舅两家是最清楚不过的。
亲人之间寒暄一阵子后,二舅妈、三舅妈又去厨房忙活起来。不过她们不是去做饭,而是准备食材,切菜配菜,今天轮不到她们出手。
每年的正月初二,家人团聚的时候,都是外公亲自出马。
徐老太爷当了几十年的大厨,早已封勺多年,也只有每年的今天会露一手厨艺。
有两个儿媳妇儿打下手,徐老太爷动作十分利索,没多久就烧了一大桌子精美菜式出来。山肴野蔌、八珍玉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连摆盘都讲究得紧。
哪怕是放到顶级酒楼的大饭局,这一桌子菜都依然上得了台面。
徐老太爷走南闯北当厨子多年,见识非不一般,虽然还有些传统守旧观念,但这些年也大为改观。
在老徐家吃饭,吃的就是一个热闹,没有那么多规矩。
宅子大屋子自然宽敞,正厅内放了一张超大的红木餐桌都不显得拥挤。桌上还放置着酒楼才会用的玻璃转盘,这让一家人夹起菜来十分便利。
这可是徐老太爷特意吩咐儿子买来的,别的可以不讲究,厨师对美食的享用体验可是特别在意。
有个玻璃转盘,可以让家人很方便地享用每一道菜式。
老徐家喝酒也很讲究,并没有如平常人家一样喝茅台、五粮液等高度白酒。
徐老太爷是厨子出身,特别不赞成享用美食的时候喝高度白酒。高度白酒刺激性太大,会影响味觉体验。所以老徐家的家宴,一般喝的都是黄酒。
其实华夏喝高度白酒的历史并不长,可考证的白酒蒸馏历史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古代酿酒蒸馏技术还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白酒这种酒类其实是舶来品。
白酒和黄酒,一个是酿造酒,一个是蒸馏酒。在没有成熟的蒸馏技术之前,明显是黄酒更为普及。
黄酒的历史,要更为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尤爱杯中之物,没少留下关于酒的诗词。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的那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
诗词中,绝大多数描述的其实都是黄酒。
按照华夏的喝酒习惯,都知道只有黄酒才需要煮着喝。“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无不说明了黄酒的历史悠久。
古人还喜欢用琼浆玉液形容美酒,这即是说酒色如玉才是好酒。古代人喜欢的玉是啥颜色?去博物馆去看看,就能明白黄酒的颜色便是其中一种。
其实一直到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喝的酒也还是黄酒,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更是以黄酒为尊。普通人家喝档次稍低的黄酒品牌,实在太穷的家庭,才去喝白酒。
有人曾经看过袁世凯过年的菜谱,酒是两瓶,都是花雕。
白酒最终大获全胜要到1949年后,主要原因是粮食紧张。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黄酒的原料大麦小米,用途优先作为主粮。以高粱杂粮酿成的白酒,可以网开一面,保持生产。
50年代以后,酿黄酒的老作坊大批倒闭,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越发兴旺,白酒的酿造工艺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体系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制作,白酒才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老徐家厨艺传承多年,自然是见过很多市面的。尤其是厨子对美食的执着,更是对高度白酒嗤之以鼻。
黄酒,才是老徐家的饮酒首选。
除非客人特意要求,老徐家招待客人用的都是黄酒。
说起黄酒,首推吴越地区,尤其以越州的黄酒为最。
越州黄酒酒味甘、色清、气香、力醇,其色香味格在酒类中独领风骚,最著名的有元红酒、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香雪酒等。
而徐老太爷受老徐家几代人影响,也是最喜花雕。
大冬天,他老人家常会温上一壶,慢慢享用。
越州的花雕酒,加入话梅,再搁点姜丝,放在炉子上温煮一番,梅香幽雅,酒香弥漫。
温酒入喉,一股暖流淌过牙齿,缠绕舌尖,最后暖洋洋滑入喉头,将肝肠都捂热,然后一股暖流顺着血脉奔向四肢,热了双脚,红了脸颊,真是人间一大享受。
今日家人相聚,又正是寒冬时节,徐老太爷又把他那温煮黄酒的专用器具搬了出来。
这套器具,与其说是煮酒,不如说是温酒,加热方法其实是隔水温酒。
就是把一个大碗装上水放在小火炉上加热,然后把酒壶放入碗中温煮。这样的方法,虽和直接把酒壶放在火炉上煮没有太大区别,但意境却要美很多。
今天,煮酒的工作是陆泽一手负责的。几个小壶,放在大碗中温热,待酒香四溢时取出。外公外婆、二舅三舅,还有老爸老妈身前各放了一小壶。
黄酒度数不高,男女皆宜,老徐家众人都能喝上一点。只有陆泽和两个表妹,因为还在读书,没敢让喝酒。
徐老太爷拿起小酒壶,宠溺地看了看老伴儿,给她也倒了一小杯。望着身前的孩子们,心情大好。
他端起酒杯,对女儿女婿说道:“小萍、建军,这两天听大川和小山说了很多,你们俩真是好样的,没给老徐家丢人。
最让我高兴的,就是你们俩生了个好儿子,让我有了个好外孙,哈哈哈哈。
看到你们姐弟相互扶持、齐头并进,我和你妈再高兴不过。
一家人就应该这样,家和万事兴。
来,我们一起举杯,祝愿咱们老徐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徐老太爷很高兴,尤其是看着这位亲如儿子的女婿,越来越满意。
当年虽然曾因为他家里穷反对过一阵子,可是自打女儿女婿结婚后,就再没把他当过外人。
他虽然有些传统,但并不死板,从没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外人。甚至还经常因为女儿抱怨老陆家的糟心事,后悔当年没坚持让陆建军干脆入赘老徐家算了。
他陆家不心疼的儿子,老徐家愿意心疼。
要真是那样,陆泽就应该姓徐,老徐家就真正有男丁了。
想到这,陆老太爷心里直摇头,为当年没坚持懊悔不已。
“爸、妈,也祝您二老身体健康,福寿绵长!”陆建军也带头举杯,向岳父岳母致敬。
“爷爷奶奶,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两个表妹乖巧地送出了祝福。
“外公、外婆,祝你们健康长寿!你们可要好好保重身体,回头等着帮我带外曾孙子呢。”陆泽也讨巧地说着祝福的话语。
对于老人来讲,再没有比看到儿孙满堂更高兴的事情了。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哪个老人不向往呢。
外婆吴莲香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外婆身子骨还硬朗,帮我好外孙带孩子,肯定没问题。”
老徐家的氛围和老陆家完全不同,亲人之间完全没有嫌隙。
真正的家人在一起,哪怕是吃糠咽菜,都觉得美味无比。更何况,这一大桌美味珍馐是出自于徐老爷子之手。一家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其乐融融。
大家一边吃着,一旁的黄酒也在咕嘟咕嘟声中,不停地温煮。
即使天色已晚,老徐家人依然在相互劝着酒,不时地有欢声笑语传出。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PS:5000多字大章,补昨天晚上的日万承诺。
一会儿还有一章,晚上会继续码字更新
老陆家这种氛围,并不稀奇。穷底子出身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问题。
老陆家兄弟定下了元宵再战,吃完午饭后,众人就各自散去。
因为正月初二,陆家几位兄弟就要带着媳妇儿回娘家了。大年三十随夫家过,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则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也是多年沿袭的风俗习惯,各地都有这种传统。
只有陆秀珍这个强势的主儿,才能让丈夫答应,年三十跟她回娘家过年。
小叔一家,也搭着陆泽家的顺风车,一起回了县里。
在车上,陆飞小胖子还是抱着GBC游戏掌机埋头沉浸,让一旁的三婶周玲看了就来气:“陆飞你差不多得了啊,再玩下去,眼睛都要瞎了。”
“不会的,我眼睛好得很。”陆飞小胖子头都不抬一下,朝老妈嘟囔了一句。
三婶周玲又使出绝招,拧着他的耳朵训道:“长能耐了哈,老妈说话你现在连看都不看一眼,啊?”
“疼,老妈,快撒手,有话不能好好说嘛?”陆飞小胖子疼得直咧嘴,他老妈是真的舍得下狠手呐。
陆泽笑着劝说:“三婶,大过年的,就让他多玩玩吧。小飞他越上瘾,回头你没收起来就越有威慑力。
等开学了,您就拿游戏机卡着他。不好好学习,就不给他玩儿,只有成绩进步了,才能把游戏机还给他。”
得到之后再失去,比从未得到要痛苦得多,人性就是这样,无一例外。
“三哥,你是魔鬼吗?”陆飞小胖子一脸幽怨地看着陆泽,怪他给老妈出这种馊主意。
三婶周玲十分得意,她感觉终于找到办法,对付自己这个油盐不进的儿子了:“听到了吗?以后要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没收你的游戏机。”
到了县里,先把小叔一家送了回去,陆泽和父母才回了自己家。
和小叔没再约着晚上一起吃饭,因为大家都要去准备点年货礼物,毕竟回娘家总不能空手去吧。
第二天一早,陆泽随父母一起,带上年货礼物回娘家。
老妈徐芳萍的老家,在李渡镇的隔壁文港镇,虽不如李渡镇发达,但同样也是一个千年古镇。
这里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
和李渡镇一样,文港镇除了是才子之乡外,还是,是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
笔、墨、纸、砚,“毛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可见其分量之重。
早在唐初,文港镇已有笔市,而生产毛笔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
东晋时期,临川内史、书法家王羲之专用文港毛笔,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光照临川之笔”的颂赋。
至清代,毛笔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乾隆下江南时,亲笔为文港周虎臣题写“周虎臣”匾额,令其制作御笔供奉朝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楚图南、叶飞、赵朴初以及启功、舒同等书画名家用了文港毛笔后,都题诗作画,深表赞叹。
文港毛笔,自古至今,久负盛名。
可以看出,文港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只不过,老徐家并没有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从祖上开始,家里就没什么读书人。
陆泽外公这一支,更是传承了好几代人的厨子。
按照外公的说法,咱老徐家人就是干厨子的料。读书?那不开玩笑嘛。
因为从老妈到二舅、三舅,小时候读书都不咋地,反倒是做菜很有天分。可是二舅三舅生的女儿,读书都不错,陆泽就更是可以,徐老太爷也就放弃了让第三代干厨子的执念。
一路开车,很快就来到了文港镇。外公家不在镇上,而是在镇下辖的上柳村。
要是再早几年,进村的路都是泥巴土路,压根开不了车。也就是近两年才修了一条小水泥路,路窄到来往车辆迎面相遇时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很容易发生擦碰。
进了村就稍微宽敞点,不过内部就更是泥土地面,要等到十几年后新农村建设完成,村里的道路和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
好在这个正月没这么下雨,村里一点都不泥泞。
南方天,晴雨不定,尤其是正月常常下雨。以前陆泽过年回外公家,好几次都是踩一脚的泥。
二舅三舅几次都说想把外公外婆接到县里一起住,可是外公旧土难离,就是不答应。
村里的地不值钱,只要有能耐,房子和院落可以盖大一点。像外公这样有厨子手艺的人,可以说没怎么受过穷,到哪都有饭吃,还能攒下不少钱。
所以老徐家在村里的房子,也算是大气的。可比陆泽爷爷奶奶家的宅子,要阔气得多。
之前老妈和老爸搞对象的时候,外公外婆就一直不同意,嫌弃陆泽他爹家里穷。要不是看在陆建军是个读书人有文化,老两口才舍不得把女儿嫁去老陆家,跟着受苦呢。
面包车刚停到门口,三舅就迎出来:“姐,姐夫,你们可算来了,爸妈念叨了一早上,隔几分钟就让我出来看看。”
“小山,快帮把手。”徐芳萍忙招呼弟弟帮忙搬东西。她回娘家带的年货吃食,比去婆家带的要多得多。
倒不是徐芳萍偏心娘家、厚此薄彼,而是徐老太爷是大厨,有手艺在很多食材他知道怎么料理。
难处理的食材,送给陆泽的爷爷奶奶,他们只能干瞪眼,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着吃。
陆泽也刚从车上搬下一箱东西,就听得外婆吴莲香在身后焦急地喊道:“我大外孙子来了?”
“外婆,新年好!”陆泽忙上前拜年。
吴莲香满是皱纹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最慈祥的笑容:“唉,好,都好!”
这会儿外公徐根有也从屋中走了出来:“都来了,好,好!”
“外公,新年好!您给我准备压岁钱了没有啊?”陆泽嘴甜地调侃了一句。现在亿万身家的陆总,这么说只是为了哄老人高兴。
徐老爷子大笑一声:“哈哈哈哈,放心,你外公我早就把钱给你这个小崽子准备好了。”
陆建军也走到跟前:“爸,妈,给您二老拜年了。”
“唉,快进屋,咱们一家人里边说。”外婆吴莲香言语里掩饰不住心里的高兴。
正月初二是最他们二老开心的日子,不仅是因为新年,更是因为一家人又能团聚在一起,一个都不少。
虽然其它时候儿女们也会回来看望他们,但总比不过过年的热闹气氛好。
二舅、二舅妈、三舅妈全部出来帮忙了,搬着东西迎着陆泽一家走进屋内。老徐家的氛围,和老陆家完全不一样,处处都透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亲人见面,分外开心,长辈和晚辈之间也是格外亲。就连陆泽和两个表妹,都和老陆家的孩子辈不一样。
这不,陆泽刚进屋,小表妹徐盈盈又扑了上来:“表哥,新年好,你有没有给我带礼物呀?”
“就是就是,表哥你可答应了过年给我和盈盈准备一份大礼物的。”大表妹徐玲玲也在一旁跟着撒娇。
陆泽双手一摊,无奈笑道:“礼物表哥当然准备好了。就是东西太大,带不过来,等过两天你们回县里,表哥再给你们送过去。拿着,这是表哥给你们的压岁钱。”
说着,又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给两个表妹递了过去。一人包了一千块钱,很是大方。
徐盈盈看到大红包,一下抢了过去:“谢谢表哥,你最好了。”
徐玲玲捏了捏红包厚度,也十分开心:“谢谢表哥。”
“你这家伙,自己还是孩子,给她俩压岁钱干嘛。”二舅妈很不好意思。
陆泽微笑回道:“呵呵,没事儿二舅妈,过年嘛,讨个彩头。”
这点压岁钱算什么,他给两个表妹的大礼物还没送出呢。两个丫头,他可是一人买了一台电脑。
她们比陆飞那小子大几岁,可以开始学点基本的电脑使用了。免得上了大学,上计算机课时直接抓瞎。
二舅妈和三舅妈都拿出一个红包,给陆泽发压岁钱。
两个红包一样,内含一千块钱。就是图个喜庆。毕竟钱多点少点对陆泽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二舅、三舅两家是最清楚不过的。
亲人之间寒暄一阵子后,二舅妈、三舅妈又去厨房忙活起来。不过她们不是去做饭,而是准备食材,切菜配菜,今天轮不到她们出手。
每年的正月初二,家人团聚的时候,都是外公亲自出马。
徐老太爷当了几十年的大厨,早已封勺多年,也只有每年的今天会露一手厨艺。
有两个儿媳妇儿打下手,徐老太爷动作十分利索,没多久就烧了一大桌子精美菜式出来。山肴野蔌、八珍玉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连摆盘都讲究得紧。
哪怕是放到顶级酒楼的大饭局,这一桌子菜都依然上得了台面。
徐老太爷走南闯北当厨子多年,见识非不一般,虽然还有些传统守旧观念,但这些年也大为改观。
在老徐家吃饭,吃的就是一个热闹,没有那么多规矩。
宅子大屋子自然宽敞,正厅内放了一张超大的红木餐桌都不显得拥挤。桌上还放置着酒楼才会用的玻璃转盘,这让一家人夹起菜来十分便利。
这可是徐老太爷特意吩咐儿子买来的,别的可以不讲究,厨师对美食的享用体验可是特别在意。
有个玻璃转盘,可以让家人很方便地享用每一道菜式。
老徐家喝酒也很讲究,并没有如平常人家一样喝茅台、五粮液等高度白酒。
徐老太爷是厨子出身,特别不赞成享用美食的时候喝高度白酒。高度白酒刺激性太大,会影响味觉体验。所以老徐家的家宴,一般喝的都是黄酒。
其实华夏喝高度白酒的历史并不长,可考证的白酒蒸馏历史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古代酿酒蒸馏技术还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白酒这种酒类其实是舶来品。
白酒和黄酒,一个是酿造酒,一个是蒸馏酒。在没有成熟的蒸馏技术之前,明显是黄酒更为普及。
黄酒的历史,要更为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尤爱杯中之物,没少留下关于酒的诗词。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的那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
诗词中,绝大多数描述的其实都是黄酒。
按照华夏的喝酒习惯,都知道只有黄酒才需要煮着喝。“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无不说明了黄酒的历史悠久。
古人还喜欢用琼浆玉液形容美酒,这即是说酒色如玉才是好酒。古代人喜欢的玉是啥颜色?去博物馆去看看,就能明白黄酒的颜色便是其中一种。
其实一直到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喝的酒也还是黄酒,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更是以黄酒为尊。普通人家喝档次稍低的黄酒品牌,实在太穷的家庭,才去喝白酒。
有人曾经看过袁世凯过年的菜谱,酒是两瓶,都是花雕。
白酒最终大获全胜要到1949年后,主要原因是粮食紧张。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黄酒的原料大麦小米,用途优先作为主粮。以高粱杂粮酿成的白酒,可以网开一面,保持生产。
50年代以后,酿黄酒的老作坊大批倒闭,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越发兴旺,白酒的酿造工艺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体系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制作,白酒才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老徐家厨艺传承多年,自然是见过很多市面的。尤其是厨子对美食的执着,更是对高度白酒嗤之以鼻。
黄酒,才是老徐家的饮酒首选。
除非客人特意要求,老徐家招待客人用的都是黄酒。
说起黄酒,首推吴越地区,尤其以越州的黄酒为最。
越州黄酒酒味甘、色清、气香、力醇,其色香味格在酒类中独领风骚,最著名的有元红酒、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香雪酒等。
而徐老太爷受老徐家几代人影响,也是最喜花雕。
大冬天,他老人家常会温上一壶,慢慢享用。
越州的花雕酒,加入话梅,再搁点姜丝,放在炉子上温煮一番,梅香幽雅,酒香弥漫。
温酒入喉,一股暖流淌过牙齿,缠绕舌尖,最后暖洋洋滑入喉头,将肝肠都捂热,然后一股暖流顺着血脉奔向四肢,热了双脚,红了脸颊,真是人间一大享受。
今日家人相聚,又正是寒冬时节,徐老太爷又把他那温煮黄酒的专用器具搬了出来。
这套器具,与其说是煮酒,不如说是温酒,加热方法其实是隔水温酒。
就是把一个大碗装上水放在小火炉上加热,然后把酒壶放入碗中温煮。这样的方法,虽和直接把酒壶放在火炉上煮没有太大区别,但意境却要美很多。
今天,煮酒的工作是陆泽一手负责的。几个小壶,放在大碗中温热,待酒香四溢时取出。外公外婆、二舅三舅,还有老爸老妈身前各放了一小壶。
黄酒度数不高,男女皆宜,老徐家众人都能喝上一点。只有陆泽和两个表妹,因为还在读书,没敢让喝酒。
徐老太爷拿起小酒壶,宠溺地看了看老伴儿,给她也倒了一小杯。望着身前的孩子们,心情大好。
他端起酒杯,对女儿女婿说道:“小萍、建军,这两天听大川和小山说了很多,你们俩真是好样的,没给老徐家丢人。
最让我高兴的,就是你们俩生了个好儿子,让我有了个好外孙,哈哈哈哈。
看到你们姐弟相互扶持、齐头并进,我和你妈再高兴不过。
一家人就应该这样,家和万事兴。
来,我们一起举杯,祝愿咱们老徐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徐老太爷很高兴,尤其是看着这位亲如儿子的女婿,越来越满意。
当年虽然曾因为他家里穷反对过一阵子,可是自打女儿女婿结婚后,就再没把他当过外人。
他虽然有些传统,但并不死板,从没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外人。甚至还经常因为女儿抱怨老陆家的糟心事,后悔当年没坚持让陆建军干脆入赘老徐家算了。
他陆家不心疼的儿子,老徐家愿意心疼。
要真是那样,陆泽就应该姓徐,老徐家就真正有男丁了。
想到这,陆老太爷心里直摇头,为当年没坚持懊悔不已。
“爸、妈,也祝您二老身体健康,福寿绵长!”陆建军也带头举杯,向岳父岳母致敬。
“爷爷奶奶,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两个表妹乖巧地送出了祝福。
“外公、外婆,祝你们健康长寿!你们可要好好保重身体,回头等着帮我带外曾孙子呢。”陆泽也讨巧地说着祝福的话语。
对于老人来讲,再没有比看到儿孙满堂更高兴的事情了。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哪个老人不向往呢。
外婆吴莲香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外婆身子骨还硬朗,帮我好外孙带孩子,肯定没问题。”
老徐家的氛围和老陆家完全不同,亲人之间完全没有嫌隙。
真正的家人在一起,哪怕是吃糠咽菜,都觉得美味无比。更何况,这一大桌美味珍馐是出自于徐老爷子之手。一家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其乐融融。
大家一边吃着,一旁的黄酒也在咕嘟咕嘟声中,不停地温煮。
即使天色已晚,老徐家人依然在相互劝着酒,不时地有欢声笑语传出。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PS:5000多字大章,补昨天晚上的日万承诺。
一会儿还有一章,晚上会继续码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