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计划(3000)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
南梁虽然早早立储,前有早逝的昭明太子萧统,后有高澄岳丈萧纲,但诸皇子之间着实斗得厉害。
说到源头,还是萧衍将诸子外放,分牧一方,众人各有势力,当太子的不放心兄弟,当皇子的也觊觎大宝,南朝不缺少地方藩王占据天子之位的例子,无论是继嗣,还是起兵。
有人说朱棣是唯一起兵上位的藩王,也对,也不对,如刘宋孝武帝刘骏便是在江州起兵,攻杀弑父自立的太子刘劭,刘劭在位仅三个月,便被其弟一脚踹下天子宝座。
只不过刘劭弑父之举太过骇人听闻,后世史家都以‘元凶劭’、‘贼劭’、‘逆劭’相称,不承认他是刘宋的正统皇帝。
当然了,刘骏上位的难度与朱棣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有大明战神李景隆从容指挥,朱棣面对的也是地狱难度开局,哪是刘劭弑父,举世皆叛的局面。
在南梁一朝,觊觎皇位的不只是萧衍诸子,还有他的孙儿、侄儿。
昭明太子萧统受萧衍猜忌,抑郁而终,萧衍感觉愧对儿子,便给予萧统诸子以皇子待遇。
至于侄儿窥视,倒不关萧渊明的事,南梁战神如今一心想着捞钱与刷战功,而是萧正德。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萧正德一个旁支,却暗中与侯景合谋,妄图上位,这倒要从一件陈年往事说起。
萧衍早年无子,大概在南齐建武年间(494—498年),萧衍过继六弟萧宏之子萧正德,将其收为养子,当时三十好几的萧衍肯定是存了让萧正德承袭爵位的想法。
公元500年萧衍起兵叛齐,当时他已是36岁的年纪,在南北朝,这绝对不能算年轻了,毕竟谁也不知道他能熬这么久,萧正德眼看自己养父把持朝堂,着手篡位,以为自己凭着养子身份能够坐一坐皇位的时候,501年萧衍长子萧统出生了。
养子哪怕养了好几年,但哪有亲儿子重要,于是萧正德被送回本宗,重新给萧宏当儿子。
萧正德于公元525年叛逃北魏时,曾留下一诗:‘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抵达北魏后,自称是被废的太子,其心中不忿,可见一斑。
只不过在北魏受人猜疑,又见北方生乱,便于次年逃回南梁,萧衍对这位曾经的养子心中有愧,也只是流泪训斥一顿,恢复其官职、爵位,继续委以重用。
至如今,萧正德受任都督京师诸军事,对于萧衍来说,羊侃再忠诚,那也是外人,兵权还是放在幡然悔悟的侄儿手中来得稳妥。
至于萧正德是否真的放弃了对皇位的执念,历史已经有了答桉,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不过是知晓以如今北齐军盛,若掀内乱,自己纵使上位,也当不得几天的天子。
萧正德能够联络侯景,那是因为侯景就是条丧家犬,麾下也才八千兵马,他疯了才会把北齐大军引进建康,到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
高澄在襄阳遇刺后,就曾派人送密信给萧正德,言称:
“今梁主昏聩,政令颠倒,百姓困顿,正该避位以让贤,临贺王(萧正德)本为嗣子,受辱被废,朕听闻亦深感痛心。
“《孟子》云:‘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今齐梁并为大国,虽常有纷争,北朝稍占优势,然南朝得大江之险以为屏障,亦无亡国之忧。
“临贺王都督京师诸军师,或可起兵叩问宫阙,朕将有事于江陵,江南各地皆会来援,大军为朕所牵制,断无勤王之师以向建康。
“临贺王从容登临帝位,朕亦得江汉之地,自此江北归齐,江南归梁,以江划线,再无争端。
“江南若有不臣之人,朕愿借兵,一如柔然救元室,绝无侵占之念。”
高澄去信怂恿萧正德在建康叛乱,却没有得到响应。
只是萧正德也没有为难高澄的密使,而是放其离开。
想来萧正德也是经过了好一番纠结、犹豫,才忍受住了这份诱惑,或许北齐实力但凡弱一点,说不定萧正德也就答应了。
但高澄并不气馁,萧衍一旦去世,手握京畿军权的萧正德与太子萧纲必起冲突,就萧正德那履历,萧衍能信任,萧纲又哪能放心,想必萧正德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而其余各地实力派藩王眼见建康生乱又会不会出兵分一杯羹。
届时南梁内乱一起,便是北齐收拾残局之时,高澄就不信八十六岁的萧衍能熬死二十九岁的自己,长寿也得讲点基本法吧。
说回江陵,萧绎听说是柳仲礼来援,也长出了一口气,虽然柳仲礼是太子萧纲的人,自己与太子不睦,但想来国难当头,是能够摒弃前嫌,携手御敌的。
况且柳仲礼是个有本事的,萧绎最怕的就是朝廷派来一个酒囊饭袋领军。
在王僧辩之前,便是柳仲礼为竟陵太守,与侯景有过交手,常常自诩当世英雄,侯景对其也颇为忌惮,当然,柳仲礼葫芦里究竟有几斤几两,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得知消息的高澄却笑得很开心,柳仲礼他可太熟了,堂堂静坐战争的先驱,把其父柳津气得直言‘陛下有邵陵王(萧纶),臣有柳仲礼,不忠不孝,侯贼何由可平。’
这人如今膨胀得厉害,但只要挨一次打,就会丧胆。
高澄立即派遣侯景率其部众两万出长宁,沿汉水西侧进军,沿途攻城拔寨,为前驱,又命慕容绍宗依旧领步卒一万,州郡兵两万出竟陵,攻略汉水以东、以北的诸城。
汉水第三段自西向东注入长江,因此才有慕容绍宗领军攻略汉水以东、以北诸城的说法。
高澄又留州郡兵五千守随其岳父韦孝宽守长宁,保住自身退路,又命斛律光领骑卒三万,节制高季式、慕容俨、叱列平、皮景和等将,驻于竟陵,一旦柳仲礼被慕容绍宗的孤军所诱,渡江觅战,则斛律光即领骑兵出竟陵,一人三马奔袭柳仲礼部。
至于竟陵城,则由元景安领州郡兵五千守卫。
元景安虽是前朝宗室,但对待高氏的忠诚早有明证,高澄也能放心用他。
高澄自己则领两万骑卒,步卒四万,州郡兵两万,共八万大军继后,随侯景南下,与此同时,高澄又向国内征召州郡兵五万,显然是存了强攻江陵的心思。
水师则继续沿汉水南下,北齐水师在淮河被南梁水师狠狠教训,又与萧渊明演练,在经验上多有收获,虽然来时士气不怎么高,但在高澄立功封赏的画饼下,却也有所振作。
况且厍狄干调来的两万人,都是特意挑选的精锐,故而与荆襄水师在汉水上的争斗,也没吃太大的亏,才有了北齐大军水陆并进,长驱直入。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三,也许是眼睁睁看着昔日自己瞧不起的人,如彭乐、高敖曹,纷纷获封王爵,受了刺激,侯景披甲执锐,每战必临前线亲自督军指挥,虽然部众损失惨重,但到底是打到了江陵城下。
此时高澄大军距离侯景所部还有一段距离,王僧辩登上城楼查望后,向萧绎请命出城袭击侯景。
然而萧绎一来想起竟陵之失,就是北齐以先锋为饵,诱骗杜嶷出城,将其部众截杀在城外。
二来到底还是受了此前流言的影响,不敢放王僧辩领大军出城,担心他这个北归异族顺势叛梁投齐,便否决了这项提议。
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侯景在城外构筑好营垒,迎来后续的高澄八万大军。
萧绎不敢与北齐野战,但有人却敢,自然是自诩当世英雄,目中无人的柳仲礼。
柳仲礼听闻慕容绍宗以偏师攻略各地,便起了将其歼灭的心思。
慕容绍宗麾下兵力虽与柳仲礼相当,却是一万战兵,二万州郡兵,柳仲礼麾下三万将士却皆为精锐,而慕容绍宗一路攻杀,士卒疲敝,柳仲礼乘船逆流而上,称得上是以逸待劳。
自高氏崛起以来,南梁无论是与东魏,还是北齐,陆战少有胜绩,值此良机,在柳仲礼看来,慕容绍宗就是上天赐给他扬名的踏脚石。
况且从出征起,柳仲礼就没想过要进江陵城,而是打定主意要在城外立寨与江陵共为掎角之势,若只是进城死守,怎能彰显自己的水平。
况且城外无援,死守城池注定是守不久的,甚至也许高澄见慕容绍宗三万人被歼灭,胆寒之下,撤军也是有可能的。
纵使高澄执意攻城,听闻偏师兵败,军中士气也必然动摇。
于是柳仲礼于武昌郡(湖北鄂州)渡江北上,向正在围攻安陆县(湖北安陆)的慕容绍宗所部进发,沿江细作火速将消息传至竟陵,斛律光立即领三万骑出竟陵,昼伏夜行躲藏于大洪山南麓,并时常派遣使者与慕容绍宗交流沟通作战计划,并且派人通禀高澄。
高澄得知后,并不急于围攻江陵,而是分派大将侯渊领三千骑,尝试性袭取宜州(湖北宜昌)。
南梁虽然早早立储,前有早逝的昭明太子萧统,后有高澄岳丈萧纲,但诸皇子之间着实斗得厉害。
说到源头,还是萧衍将诸子外放,分牧一方,众人各有势力,当太子的不放心兄弟,当皇子的也觊觎大宝,南朝不缺少地方藩王占据天子之位的例子,无论是继嗣,还是起兵。
有人说朱棣是唯一起兵上位的藩王,也对,也不对,如刘宋孝武帝刘骏便是在江州起兵,攻杀弑父自立的太子刘劭,刘劭在位仅三个月,便被其弟一脚踹下天子宝座。
只不过刘劭弑父之举太过骇人听闻,后世史家都以‘元凶劭’、‘贼劭’、‘逆劭’相称,不承认他是刘宋的正统皇帝。
当然了,刘骏上位的难度与朱棣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有大明战神李景隆从容指挥,朱棣面对的也是地狱难度开局,哪是刘劭弑父,举世皆叛的局面。
在南梁一朝,觊觎皇位的不只是萧衍诸子,还有他的孙儿、侄儿。
昭明太子萧统受萧衍猜忌,抑郁而终,萧衍感觉愧对儿子,便给予萧统诸子以皇子待遇。
至于侄儿窥视,倒不关萧渊明的事,南梁战神如今一心想着捞钱与刷战功,而是萧正德。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萧正德一个旁支,却暗中与侯景合谋,妄图上位,这倒要从一件陈年往事说起。
萧衍早年无子,大概在南齐建武年间(494—498年),萧衍过继六弟萧宏之子萧正德,将其收为养子,当时三十好几的萧衍肯定是存了让萧正德承袭爵位的想法。
公元500年萧衍起兵叛齐,当时他已是36岁的年纪,在南北朝,这绝对不能算年轻了,毕竟谁也不知道他能熬这么久,萧正德眼看自己养父把持朝堂,着手篡位,以为自己凭着养子身份能够坐一坐皇位的时候,501年萧衍长子萧统出生了。
养子哪怕养了好几年,但哪有亲儿子重要,于是萧正德被送回本宗,重新给萧宏当儿子。
萧正德于公元525年叛逃北魏时,曾留下一诗:‘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抵达北魏后,自称是被废的太子,其心中不忿,可见一斑。
只不过在北魏受人猜疑,又见北方生乱,便于次年逃回南梁,萧衍对这位曾经的养子心中有愧,也只是流泪训斥一顿,恢复其官职、爵位,继续委以重用。
至如今,萧正德受任都督京师诸军事,对于萧衍来说,羊侃再忠诚,那也是外人,兵权还是放在幡然悔悟的侄儿手中来得稳妥。
至于萧正德是否真的放弃了对皇位的执念,历史已经有了答桉,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不过是知晓以如今北齐军盛,若掀内乱,自己纵使上位,也当不得几天的天子。
萧正德能够联络侯景,那是因为侯景就是条丧家犬,麾下也才八千兵马,他疯了才会把北齐大军引进建康,到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
高澄在襄阳遇刺后,就曾派人送密信给萧正德,言称:
“今梁主昏聩,政令颠倒,百姓困顿,正该避位以让贤,临贺王(萧正德)本为嗣子,受辱被废,朕听闻亦深感痛心。
“《孟子》云:‘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今齐梁并为大国,虽常有纷争,北朝稍占优势,然南朝得大江之险以为屏障,亦无亡国之忧。
“临贺王都督京师诸军师,或可起兵叩问宫阙,朕将有事于江陵,江南各地皆会来援,大军为朕所牵制,断无勤王之师以向建康。
“临贺王从容登临帝位,朕亦得江汉之地,自此江北归齐,江南归梁,以江划线,再无争端。
“江南若有不臣之人,朕愿借兵,一如柔然救元室,绝无侵占之念。”
高澄去信怂恿萧正德在建康叛乱,却没有得到响应。
只是萧正德也没有为难高澄的密使,而是放其离开。
想来萧正德也是经过了好一番纠结、犹豫,才忍受住了这份诱惑,或许北齐实力但凡弱一点,说不定萧正德也就答应了。
但高澄并不气馁,萧衍一旦去世,手握京畿军权的萧正德与太子萧纲必起冲突,就萧正德那履历,萧衍能信任,萧纲又哪能放心,想必萧正德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而其余各地实力派藩王眼见建康生乱又会不会出兵分一杯羹。
届时南梁内乱一起,便是北齐收拾残局之时,高澄就不信八十六岁的萧衍能熬死二十九岁的自己,长寿也得讲点基本法吧。
说回江陵,萧绎听说是柳仲礼来援,也长出了一口气,虽然柳仲礼是太子萧纲的人,自己与太子不睦,但想来国难当头,是能够摒弃前嫌,携手御敌的。
况且柳仲礼是个有本事的,萧绎最怕的就是朝廷派来一个酒囊饭袋领军。
在王僧辩之前,便是柳仲礼为竟陵太守,与侯景有过交手,常常自诩当世英雄,侯景对其也颇为忌惮,当然,柳仲礼葫芦里究竟有几斤几两,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得知消息的高澄却笑得很开心,柳仲礼他可太熟了,堂堂静坐战争的先驱,把其父柳津气得直言‘陛下有邵陵王(萧纶),臣有柳仲礼,不忠不孝,侯贼何由可平。’
这人如今膨胀得厉害,但只要挨一次打,就会丧胆。
高澄立即派遣侯景率其部众两万出长宁,沿汉水西侧进军,沿途攻城拔寨,为前驱,又命慕容绍宗依旧领步卒一万,州郡兵两万出竟陵,攻略汉水以东、以北的诸城。
汉水第三段自西向东注入长江,因此才有慕容绍宗领军攻略汉水以东、以北诸城的说法。
高澄又留州郡兵五千守随其岳父韦孝宽守长宁,保住自身退路,又命斛律光领骑卒三万,节制高季式、慕容俨、叱列平、皮景和等将,驻于竟陵,一旦柳仲礼被慕容绍宗的孤军所诱,渡江觅战,则斛律光即领骑兵出竟陵,一人三马奔袭柳仲礼部。
至于竟陵城,则由元景安领州郡兵五千守卫。
元景安虽是前朝宗室,但对待高氏的忠诚早有明证,高澄也能放心用他。
高澄自己则领两万骑卒,步卒四万,州郡兵两万,共八万大军继后,随侯景南下,与此同时,高澄又向国内征召州郡兵五万,显然是存了强攻江陵的心思。
水师则继续沿汉水南下,北齐水师在淮河被南梁水师狠狠教训,又与萧渊明演练,在经验上多有收获,虽然来时士气不怎么高,但在高澄立功封赏的画饼下,却也有所振作。
况且厍狄干调来的两万人,都是特意挑选的精锐,故而与荆襄水师在汉水上的争斗,也没吃太大的亏,才有了北齐大军水陆并进,长驱直入。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三,也许是眼睁睁看着昔日自己瞧不起的人,如彭乐、高敖曹,纷纷获封王爵,受了刺激,侯景披甲执锐,每战必临前线亲自督军指挥,虽然部众损失惨重,但到底是打到了江陵城下。
此时高澄大军距离侯景所部还有一段距离,王僧辩登上城楼查望后,向萧绎请命出城袭击侯景。
然而萧绎一来想起竟陵之失,就是北齐以先锋为饵,诱骗杜嶷出城,将其部众截杀在城外。
二来到底还是受了此前流言的影响,不敢放王僧辩领大军出城,担心他这个北归异族顺势叛梁投齐,便否决了这项提议。
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侯景在城外构筑好营垒,迎来后续的高澄八万大军。
萧绎不敢与北齐野战,但有人却敢,自然是自诩当世英雄,目中无人的柳仲礼。
柳仲礼听闻慕容绍宗以偏师攻略各地,便起了将其歼灭的心思。
慕容绍宗麾下兵力虽与柳仲礼相当,却是一万战兵,二万州郡兵,柳仲礼麾下三万将士却皆为精锐,而慕容绍宗一路攻杀,士卒疲敝,柳仲礼乘船逆流而上,称得上是以逸待劳。
自高氏崛起以来,南梁无论是与东魏,还是北齐,陆战少有胜绩,值此良机,在柳仲礼看来,慕容绍宗就是上天赐给他扬名的踏脚石。
况且从出征起,柳仲礼就没想过要进江陵城,而是打定主意要在城外立寨与江陵共为掎角之势,若只是进城死守,怎能彰显自己的水平。
况且城外无援,死守城池注定是守不久的,甚至也许高澄见慕容绍宗三万人被歼灭,胆寒之下,撤军也是有可能的。
纵使高澄执意攻城,听闻偏师兵败,军中士气也必然动摇。
于是柳仲礼于武昌郡(湖北鄂州)渡江北上,向正在围攻安陆县(湖北安陆)的慕容绍宗所部进发,沿江细作火速将消息传至竟陵,斛律光立即领三万骑出竟陵,昼伏夜行躲藏于大洪山南麓,并时常派遣使者与慕容绍宗交流沟通作战计划,并且派人通禀高澄。
高澄得知后,并不急于围攻江陵,而是分派大将侯渊领三千骑,尝试性袭取宜州(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