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东北局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
三河地区十五万州郡兵正往滑台(河南滑县)集结,该有的战争准备高澄一点也没少,甚至早在派遣温子升往南梁之时,就已经有八支使团分别出使,其中六支使团往柔然、突厥、吐谷浑、库莫奚、契丹、高句丽抚慰其众,勿使其在自己亲征之时,于背后生乱。
另外两支使团承船出海,往朝鲜半岛促成新罗、百济联合北伐高句丽。
小高王抚慰高句丽,跟扇动新罗、百济,给其后院拱火并不冲突。
如今的朝鲜半岛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新罗、百济于半岛南部地区东西并立,成吴蜀之态,而北方的高句丽则据曹魏之势,囊括汉江流域及其北部。
但高句丽的国土并非只有朝鲜半岛中北部地区。
公元前38年,扶余王庶子朱蒙率众南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辽宁新宾)境内建立高句丽政权,成为汉朝边境封国,国主以高为姓。
之所以说渤海高氏是个大染缸,高句丽人出力最大,自孝文帝以来,渤海高氏发迹,便多有高句丽归附之人攀附,如时年七岁的高颎,祖上迁徙至渤海郡后,便也自称渤海高氏,其父高宾如今正在北齐朝堂担任谏议大夫一职。
高句丽立国至今已586年,在晋末动乱以前,高句丽就已经征服周边许多封国,蚕食汉代故土,又趁五胡争霸中原之际,大肆扩张领土,即至今日,其向西囊括辽东,隔辽河与北齐辽州相望,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威慑新罗百济,东邻日本海,向北与靺鞨毗邻。
经后世考证推测,隋炀帝北征前,高句丽有常备军六十万人。
须知高澄如今治下,也才二十六万步骑战兵,五万水师,四十万州郡兵,共七十一万常备军。
小高王原本是不信的,但根据听望司北衙主事李远这些年的调查统计,也大体左证了这一数字,如今高句丽国中有常备军四十万,此时距离隋炀帝北征,尚有六十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赶上了气候变暖的好时节,想来增加二十万常备军并非天方夜谭。
自汉末寒冷期以后,尤其公元六世纪起,气候逐渐回暖,到如今六世纪中叶,步入温暖期,高句丽国内粮食产量得以增加,只不过这一波温暖期的最高峰要到唐朝全盛时期,小高王再怎么养生,只怕也看不到那一天。
托气候变暖的福,如今河北地区少有霜灾,当年六镇在河北叛乱,正是恰逢霜旱之灾,不得已而求活。
北齐现在的繁盛,有高澄一份功劳,当然也要庆幸他处在一个好时候,真把他扔去明末的极端小冰期,他或许能比崇祯干得好,但让他去创造一个民殷国富的盛世,只重农耕的话,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高句丽的野心无需过多阐述,从一县封国,到如今幅员数千里,他们可不是南梁那般守成的国家。
高澄始终犹疑,自己一旦举大兵南下,凭张亮那两万辽兵,能否替他看住辽西,当他把心事告知杨愔后,杨愔便献策鼓动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使其如蜀吴联合,北伐高句丽。
高澄闻言大喜,于是在其余六路以外,又增添了去往新罗、百济的两支使团。
东北地区高句丽、突厥、库莫奚三方势力自东向西分布,高句丽位于最东方,库莫奚人位于最西方,契丹则夹在两者之间,向南隔燕山山脉与辽州东部接壤。
早些年葛荣祸乱河北,以及随后刘灵助掀起的河北大起义,使得河北北部多有民众逃亡东北,盘踞在辽河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契丹部落也趁势兴起壮大。
只是契丹尚且处于部落阶段,并未形成部落联盟,其众共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八部联合,实力不逊西邻库莫奚,但终究只是一盘散沙,据史书记载,直到唐朝初年,契丹八部才有了共同的联盟酋长。
张亮麾下辽兵,便多是与契丹人发生冲突,高澄尤其严令他不许过辽河,主动与高句丽国爆发冲突。
哪怕契丹内部过于分散,以及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物理交流,高澄依旧没有放弃抚慰的心思,毕竟内部越乱,就越好拉拢。
至于东北三方势力最后一支,库莫奚南邻北齐幽州以及辽州东部,西邻柔然,东接契丹,其众共分五部,即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其中以辱纥主部最为强大,其部落首领被尊为联盟酋长。
由于库莫奚人直面北齐与柔然的军事压力,在三者之中最为乖巧,高澄称帝建国,库莫奚酋长遣使朝贡,态度不可谓不恭敬,高澄对于安抚住库莫奚人,颇有把握。
至于柔然、突厥两方其实无需太过担忧,自突厥吞并高车余部六万户后,柔然已有警觉,断不可能置突厥于不顾,来找女婿的麻烦。
突厥也是同样的道理,高澄与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之女密有婚约,之所以未示天下,其一是突厥不愿引起柔然更深的戒心,其二也是高澄不愿让柔然发现自己脚踏两条船。
此番六路使臣,真正担负重任的除了库莫奚、新罗、百济三路外,便只剩了吐谷浑国。
自高澄西巡与吐谷浑缔盟,已有七年,双方于边境互市,各取所需,除民众在贸易时的争端外,从未起过边衅,按理说应该高枕无忧才对。
但高澄深知宇文泰不是张士诚,绝非坐以待毙之人,若自己南征萧梁,宇文泰必定北伐,试图收复关陇,不过以高澄在关陇布置的五万战兵以及十万州郡兵的军事力量来看,若无吐谷浑相助,绝无事成的机会。
毕竟且不提陇山之险,王思政、斛律光、潘乐三将也绝非庸人,论亲近,三者之中,王思政虽有国丈之名,却仍以斛律光为得信任,但高澄依旧以塔防大师王思政主持关陇战局,便是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
只需以利安抚住吐谷浑,关陇据险而守,一如司马懿耗死诸葛武侯,宇文泰纵使犯境亦无需太过忧心。
三河地区十五万州郡兵正往滑台(河南滑县)集结,该有的战争准备高澄一点也没少,甚至早在派遣温子升往南梁之时,就已经有八支使团分别出使,其中六支使团往柔然、突厥、吐谷浑、库莫奚、契丹、高句丽抚慰其众,勿使其在自己亲征之时,于背后生乱。
另外两支使团承船出海,往朝鲜半岛促成新罗、百济联合北伐高句丽。
小高王抚慰高句丽,跟扇动新罗、百济,给其后院拱火并不冲突。
如今的朝鲜半岛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新罗、百济于半岛南部地区东西并立,成吴蜀之态,而北方的高句丽则据曹魏之势,囊括汉江流域及其北部。
但高句丽的国土并非只有朝鲜半岛中北部地区。
公元前38年,扶余王庶子朱蒙率众南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辽宁新宾)境内建立高句丽政权,成为汉朝边境封国,国主以高为姓。
之所以说渤海高氏是个大染缸,高句丽人出力最大,自孝文帝以来,渤海高氏发迹,便多有高句丽归附之人攀附,如时年七岁的高颎,祖上迁徙至渤海郡后,便也自称渤海高氏,其父高宾如今正在北齐朝堂担任谏议大夫一职。
高句丽立国至今已586年,在晋末动乱以前,高句丽就已经征服周边许多封国,蚕食汉代故土,又趁五胡争霸中原之际,大肆扩张领土,即至今日,其向西囊括辽东,隔辽河与北齐辽州相望,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威慑新罗百济,东邻日本海,向北与靺鞨毗邻。
经后世考证推测,隋炀帝北征前,高句丽有常备军六十万人。
须知高澄如今治下,也才二十六万步骑战兵,五万水师,四十万州郡兵,共七十一万常备军。
小高王原本是不信的,但根据听望司北衙主事李远这些年的调查统计,也大体左证了这一数字,如今高句丽国中有常备军四十万,此时距离隋炀帝北征,尚有六十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赶上了气候变暖的好时节,想来增加二十万常备军并非天方夜谭。
自汉末寒冷期以后,尤其公元六世纪起,气候逐渐回暖,到如今六世纪中叶,步入温暖期,高句丽国内粮食产量得以增加,只不过这一波温暖期的最高峰要到唐朝全盛时期,小高王再怎么养生,只怕也看不到那一天。
托气候变暖的福,如今河北地区少有霜灾,当年六镇在河北叛乱,正是恰逢霜旱之灾,不得已而求活。
北齐现在的繁盛,有高澄一份功劳,当然也要庆幸他处在一个好时候,真把他扔去明末的极端小冰期,他或许能比崇祯干得好,但让他去创造一个民殷国富的盛世,只重农耕的话,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高句丽的野心无需过多阐述,从一县封国,到如今幅员数千里,他们可不是南梁那般守成的国家。
高澄始终犹疑,自己一旦举大兵南下,凭张亮那两万辽兵,能否替他看住辽西,当他把心事告知杨愔后,杨愔便献策鼓动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使其如蜀吴联合,北伐高句丽。
高澄闻言大喜,于是在其余六路以外,又增添了去往新罗、百济的两支使团。
东北地区高句丽、突厥、库莫奚三方势力自东向西分布,高句丽位于最东方,库莫奚人位于最西方,契丹则夹在两者之间,向南隔燕山山脉与辽州东部接壤。
早些年葛荣祸乱河北,以及随后刘灵助掀起的河北大起义,使得河北北部多有民众逃亡东北,盘踞在辽河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契丹部落也趁势兴起壮大。
只是契丹尚且处于部落阶段,并未形成部落联盟,其众共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八部联合,实力不逊西邻库莫奚,但终究只是一盘散沙,据史书记载,直到唐朝初年,契丹八部才有了共同的联盟酋长。
张亮麾下辽兵,便多是与契丹人发生冲突,高澄尤其严令他不许过辽河,主动与高句丽国爆发冲突。
哪怕契丹内部过于分散,以及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物理交流,高澄依旧没有放弃抚慰的心思,毕竟内部越乱,就越好拉拢。
至于东北三方势力最后一支,库莫奚南邻北齐幽州以及辽州东部,西邻柔然,东接契丹,其众共分五部,即辱纥主、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其中以辱纥主部最为强大,其部落首领被尊为联盟酋长。
由于库莫奚人直面北齐与柔然的军事压力,在三者之中最为乖巧,高澄称帝建国,库莫奚酋长遣使朝贡,态度不可谓不恭敬,高澄对于安抚住库莫奚人,颇有把握。
至于柔然、突厥两方其实无需太过担忧,自突厥吞并高车余部六万户后,柔然已有警觉,断不可能置突厥于不顾,来找女婿的麻烦。
突厥也是同样的道理,高澄与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之女密有婚约,之所以未示天下,其一是突厥不愿引起柔然更深的戒心,其二也是高澄不愿让柔然发现自己脚踏两条船。
此番六路使臣,真正担负重任的除了库莫奚、新罗、百济三路外,便只剩了吐谷浑国。
自高澄西巡与吐谷浑缔盟,已有七年,双方于边境互市,各取所需,除民众在贸易时的争端外,从未起过边衅,按理说应该高枕无忧才对。
但高澄深知宇文泰不是张士诚,绝非坐以待毙之人,若自己南征萧梁,宇文泰必定北伐,试图收复关陇,不过以高澄在关陇布置的五万战兵以及十万州郡兵的军事力量来看,若无吐谷浑相助,绝无事成的机会。
毕竟且不提陇山之险,王思政、斛律光、潘乐三将也绝非庸人,论亲近,三者之中,王思政虽有国丈之名,却仍以斛律光为得信任,但高澄依旧以塔防大师王思政主持关陇战局,便是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
只需以利安抚住吐谷浑,关陇据险而守,一如司马懿耗死诸葛武侯,宇文泰纵使犯境亦无需太过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