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图谋界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三国之谋伐最新章节!
府邸大厅已经不是传统的中间空旷,左右两边摆席和桌案的样子,而是改成了更方便进行讨论作战的会议室。
正中间是一条长方形的大桌,周围摆放了一些椅子,上面堆满了公文资料,左右有书吏在记录。
陈暮和沮授进去的时候,看到荀攸和田丰正趴在桌子上对着一份地图指指点点。
刘备则坐在旁边,手里正端着一杯茶,认真听着二人的分析。
椅子在汉朝就有,叫做胡凳,不过因为不合礼仪而在正式场合不能用,所以陈暮造的太师椅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坐。
不过陈暮和刘备向来都是实用主义,哪个方便就用哪个。坐椅子开会比较舒适一些,因此也就无所谓了。
二人进去,刘备看到他们过来,把手中的茶杯放下,笑着说道:“子归,公与,你们来了?”
“嗯,大哥。”
陈暮点点头,将报表递上去:“人员清算已经核对得差不多,各部所有兵力配置,兵种安排,人员更迭都在这里。”
“好。”
刘备接过来随便扫了一眼,都没有认真去看便签了字,然后又顺手盖上了自己的州牧大印,笑着说道:“子归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看他那样子,如果将来刘备真的当了皇帝,陈暮偷偷给他弄个禅让诏书啥的让他盖玺,估计都不会察觉。
沮授也走过来将手中的报表放在刘备面前,沉声说道:“明公,这是所有辎重情况。目前我们有粮草总计三百万石,可供大军使用半年,后续的粮草也在调集的路上,武器装备充足,没有什么问题。”
《居延汉简》记载,汉朝士兵一人每天大概吃12-14汉斤粮食,取平均值大概13汉斤,青州军这次出动步卒七万,水军两万,骑兵八千,战兵人数十万,加上辅兵和民夫加起来约四万,总人数大概在十四万左右,每天要吃一万五千石粮食。
半年下来,大概是二百七十万石粮草。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大规模战争,一次动用的物资非常夸张。光是在吃这方面,人吃马嚼,花的钱跟流水一样。即便以青州比较便宜的物价,一仗打下来,也得花数亿的资金。
好在青州这些年一直处于治理状态,不像其它州郡那么混乱。两个平原区有田地四千多万亩,再加上半个徐州如今也得了两千多万亩,多年开荒,青州现在的总田亩数达七千万,每年产粮四亿石以上,刨除掉大部分的开支之后,存粮颇丰,这才能支撑起多年大战。
像历史上公孙瓒于易京也是存粮三百万石,就连幽州那样贫瘠的地方都能让公孙瓒积攒那么多粮草,青州多年风调雨顺,又有半个徐州,自然是有过之而不及。事实上他们的后备储藏粮食多达两千多万石,袁绍的存粮能打十年,青州同样如此。
目前这三百万石粮草还只是前期第一批往前线运输的粮食,光运送粮草的驽马牛驴之类的牲畜就有七八万之多,每天浩浩荡荡数千辆车队从平原开赴鄃县,清点粮草的书吏就有数百人,忙碌了足足一两个月才点清楚账目。
还有武器铠甲装备,以及各类的箭支、弓弩、攻城器械、燃烧瓶等等消耗品。陈暮那边还只是管人员清点,沮授这边的任务则更加繁重,这些天的忙碌下来,隐约都能看见沮授的头发已经在隐隐泛白。
刘备这次就不再敷衍,接过沮授的公文报表认真看了许久,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肯定了他的努力,对他说道:“我看过了,确实无误。公与这些日子辛苦了,先坐下吧。”
“皆是为明公效力尔,我这点辛苦其实不算什么,真正辛苦的是文若。”
沮授没有居功自傲,拱拱手便坐在了旁边。他没有谦虚,因为荀彧那边任务也不比他轻松,荀彧除了要往前线运粮以外,同样得清点账目,沮授是负责审核,所以荀彧身兼数职,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堪比刘邦的萧何,功劳确实要比沮授大。
刘备说道:“文若也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此战若是能取胜,我必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多谢明公。”
沮授回应了一句。
陈暮看他们在地图上做了数个标记,问道:“元皓,公达,你们现在有什么打算?”
田丰沉吟道:“我们在想,袁绍会在哪里与我们进行决战。”
荀攸点点头道:“冀州各城池,根本不可能阻拦得了我们十万大军,困守各处城池的话,只能是坐以待毙。我要是袁绍,必然会在野外与我们决一死战,现在我们就得考虑,袁绍会怎么想。”
“你们是什么看法?”
陈暮赞同他们的意见,只要袁绍不蠢,确实不会傻到找一座城池跟他们打防守战争。
汉末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以及包括规模稍微小一点的汉中之战,基本都不是城池攻防战,而是在野外的鏖战。大部分的胜负手,也不是城池战争。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上公孙瓒与袁绍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易京之战以外,其它战斗都是在野外,几乎全都是在河流边上,同样跟城池关系不大。
这是因为汉代的城池本来就狭小,容纳几万大军就已经是极限,想容纳很多军队,几乎不太现实。
而且城池相当于一个龟壳,一旦被围困,就只能被动挨打。要是敌人兵临城下,本身就说明局势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比如长社之战、宛城之战、邺城之战、合肥之战、樊城之战这些著名的城池攻防战等。
这里面除了长社之战的黄巾军,合肥之战孙权稍微拉垮一些以外,其它城池攻防战当中,防守那一方基本都是处于被围困的弱势地位,甚至长社之战和合肥之战也是这样,只不过皇甫嵩朱儁张辽成功地反击了而已。
毕竟在城池里,外不能联系友军,内部又是惶恐不安,想逃跑都不容易。所以大规模战争,都是在野外安营扎寨进行攻防对垒,至少还有条活路走,不会在城中死守坐以待毙。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袁绍把军队都集中在城池当中,刘备军准备充足,不管是围点打援也好,还是强攻城池也罢,袁绍都不可能守得住。
因此只要袁绍不蠢,必然只能毕其功于一役,选择与青州军在野外进行决战。
荀攸和田丰已经研究很多天了,早就有了想法,听到陈暮的询问,荀攸就说道:“冀州并无天险,且袁绍骑兵尽失,野外正面对垒,他的胜算不大。不过冀州多河流,若我是袁绍,必然占据一条河流必经之路,以阻拦我军过河。”
“不错。”
田丰点点头道:“我与公达探讨了许久,认为袁绍只可能在两条河流设防。”
“是清河与漳水吧。”
陈暮随口说道。
“是的。”
荀攸道:“冀州河流虽多,但都是小河,地势根本不险要。唯独清河与漳水乃是大河,河流宽阔,水势浩大,我军要想攻打魏郡,也必须过此二河,所以袁绍必然在此二河与我们决一死战,目前我们认为在清河沿线,第一个点应该是广宗的界桥,第二个点应该是魏县的魏桥。”
“只有这两座桥比较大,能通过大型军队,其它小桥或者浮桥则很难通过那么多人马。”
田丰补充道:“至于我们构造浮桥的话,也需要不少时间,袁绍必然会关注我们的动向。一旦我们从其它地方建造浮桥,他必然会选择在河对岸安营扎寨,阻拦我们过去。此战不必当初我们在大河故渎一战,要想取胜,恐怕不容易。”
“你们认为呢?”
陈暮问。
荀彧和田丰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界桥。”
“嗯。”
陈暮点点头,其实大战的地点选择并不在于袁绍,而在于他们。他们想从哪座桥过河,或者选择这两条河流当中某一个地点建造浮桥渡河,袁绍就会选择在那个地点对他们进行阻击。
就如同著名的升遗电影,《让子弹飞》当中的名言一样。人埋在哪里,事就得出在哪里。事出在哪里,黄四郎就得跟在哪里。
界桥之战为什么会发生?
是因为公孙瓒当时气势如虹,想要渡过清河直接进攻魏郡,所以才打算从界桥过去。于是袁绍就在界桥拦截他,通过鞠义的先登死士,一举将公孙瓒击败。
同理还有官渡之战。
曹操只是选择了官渡河作为拦截点,具体的渡河点还是袁绍自己抉择,他打算在哪里过河,曹操就会在河对岸扎营。
因为官渡河虽然不是什么大河,但这里泥沙淤积,地质柔软,不适合骑兵以及步卒大规模进攻。
所以曹操在此处死守,人数众多的袁军就很难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哪怕袁绍数倍于曹军的兵力,因为官渡河地势的问题,使得曹军营寨坚固堡垒,张郃高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攻破。
现在就轮到青州军开始抉择起来。
是打算像公孙瓒一样,从界桥过河,还是选择另外一座桥梁魏桥过去?
清水的上游就是洹水,魏桥就在洹水下游,从这里过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离洛阳比较近,这样如果他们在魏桥与袁军对峙,洛阳军则可以趁势从洹水上游渡河,然后在魏桥对岸进攻袁军,两面夹击。
但坏处也很明显。
那就是界桥的位置是在清河中游,在清河国与巨鹿郡的交汇处,刚好处于清河国与魏郡的中间。
如果青州选择无视界桥,越过界桥南下往魏郡的魏县方向去,则袁军可以从界桥出击,犹如将一根绳子从中间剪开一样,随时可以断青州军的粮道和退路,对于青州军来说,非常危险。
所以包括荀攸田丰在内,都认为应该从界桥进攻。
至于搭建浮桥。
除非安不得以,二人都不打算考虑。
毕竟界桥和魏桥都是大型石桥,本就坚固,如果临时搭建浮桥,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遭到袁绍的半渡而击。还不如从原有的大型桥梁过河,这样更加方便。
“界桥确实是第一选择,过了界桥之后,则南可取平恩斥丘,西可过薄落津,进入巨鹿郡,绕到魏郡北方,奇袭邺城。”
陈暮对二人的判断表示赞同:“更重要的是,界桥处于清河中游,如果界桥在袁绍手里,他可以随时派兵过河,清河国数百里都无险要之地,直接进攻我们的粮仓,断我们的粮草,所以界桥一定要控制在我们手中。”
“只是要取界桥,恐怕不容易。”
田丰摇摇头:“我们能够想到,袁绍肯定也会想到,大军在河对岸安营防守,我们想要过河,难如登天。”
陈暮想了想,沉吟道:“或许我们可以让洛阳那边配合一下,以声东击西之计应之。”
荀攸思索道:“子归的意思是,佯攻魏桥,让袁绍觉得我们会从魏桥过去,等他大军分兵去魏桥之后,再突袭界桥?”
“正是。”
陈暮赞许道:“界桥有界桥的好,魏桥也有魏桥的好。魏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和洛阳军联合起来,袁绍也一定惧怕这一点,所以他哪怕猜到我们会想取界桥,但也一定不会对魏桥置之不理,只要我们装作进攻魏桥的样子,他怎么样也会分出一部分兵力过去。”
“有道理。”
田丰点点头道:“此计或许能行得通,而且在其它方向我们也可以进行规划,袁绍若是占据界桥防守,骑兵则用处不大,不若兵分三路,一路偏师装作主力,佯攻魏桥。一路则进攻界桥,骑兵则北上修县渡河,奇袭敌军后方,一旦袁军大乱,便可趁势渡河进攻!”
陈暮推演了一下,觉得这个办法也挺好的,便说道:“甚秒,我等集思广益,便先定下这几个策略。主要进攻点,依旧是界桥,但声东击西,先击魏县,佯攻魏桥,再骑兵北上渡河,绕道后方偷袭,看能否一举将袁绍拿下。”
刘备听了他们的讨论,拍板道:“好,那便依你们之意,先便如此安排吧。大军如今整装待发,兵马粮草一应俱全,我打算数日之后就正式准备启程,先取清河国,再图界桥!”
“尊明公令!”
几人便站起来,纷纷拱手应是。
其实现在在这里讨论战术,都是纸上谈兵。
因为战局在不停变化,局势发生改变的时候,策略也得改变。
不过他们是进攻一方,本来就应该要掌握主动权,所以具体要怎么做,还是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行。
当下,确定战术之后,青州军,也将正式开始出发。
府邸大厅已经不是传统的中间空旷,左右两边摆席和桌案的样子,而是改成了更方便进行讨论作战的会议室。
正中间是一条长方形的大桌,周围摆放了一些椅子,上面堆满了公文资料,左右有书吏在记录。
陈暮和沮授进去的时候,看到荀攸和田丰正趴在桌子上对着一份地图指指点点。
刘备则坐在旁边,手里正端着一杯茶,认真听着二人的分析。
椅子在汉朝就有,叫做胡凳,不过因为不合礼仪而在正式场合不能用,所以陈暮造的太师椅基本上只能在家里坐。
不过陈暮和刘备向来都是实用主义,哪个方便就用哪个。坐椅子开会比较舒适一些,因此也就无所谓了。
二人进去,刘备看到他们过来,把手中的茶杯放下,笑着说道:“子归,公与,你们来了?”
“嗯,大哥。”
陈暮点点头,将报表递上去:“人员清算已经核对得差不多,各部所有兵力配置,兵种安排,人员更迭都在这里。”
“好。”
刘备接过来随便扫了一眼,都没有认真去看便签了字,然后又顺手盖上了自己的州牧大印,笑着说道:“子归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看他那样子,如果将来刘备真的当了皇帝,陈暮偷偷给他弄个禅让诏书啥的让他盖玺,估计都不会察觉。
沮授也走过来将手中的报表放在刘备面前,沉声说道:“明公,这是所有辎重情况。目前我们有粮草总计三百万石,可供大军使用半年,后续的粮草也在调集的路上,武器装备充足,没有什么问题。”
《居延汉简》记载,汉朝士兵一人每天大概吃12-14汉斤粮食,取平均值大概13汉斤,青州军这次出动步卒七万,水军两万,骑兵八千,战兵人数十万,加上辅兵和民夫加起来约四万,总人数大概在十四万左右,每天要吃一万五千石粮食。
半年下来,大概是二百七十万石粮草。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代大规模战争,一次动用的物资非常夸张。光是在吃这方面,人吃马嚼,花的钱跟流水一样。即便以青州比较便宜的物价,一仗打下来,也得花数亿的资金。
好在青州这些年一直处于治理状态,不像其它州郡那么混乱。两个平原区有田地四千多万亩,再加上半个徐州如今也得了两千多万亩,多年开荒,青州现在的总田亩数达七千万,每年产粮四亿石以上,刨除掉大部分的开支之后,存粮颇丰,这才能支撑起多年大战。
像历史上公孙瓒于易京也是存粮三百万石,就连幽州那样贫瘠的地方都能让公孙瓒积攒那么多粮草,青州多年风调雨顺,又有半个徐州,自然是有过之而不及。事实上他们的后备储藏粮食多达两千多万石,袁绍的存粮能打十年,青州同样如此。
目前这三百万石粮草还只是前期第一批往前线运输的粮食,光运送粮草的驽马牛驴之类的牲畜就有七八万之多,每天浩浩荡荡数千辆车队从平原开赴鄃县,清点粮草的书吏就有数百人,忙碌了足足一两个月才点清楚账目。
还有武器铠甲装备,以及各类的箭支、弓弩、攻城器械、燃烧瓶等等消耗品。陈暮那边还只是管人员清点,沮授这边的任务则更加繁重,这些天的忙碌下来,隐约都能看见沮授的头发已经在隐隐泛白。
刘备这次就不再敷衍,接过沮授的公文报表认真看了许久,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肯定了他的努力,对他说道:“我看过了,确实无误。公与这些日子辛苦了,先坐下吧。”
“皆是为明公效力尔,我这点辛苦其实不算什么,真正辛苦的是文若。”
沮授没有居功自傲,拱拱手便坐在了旁边。他没有谦虚,因为荀彧那边任务也不比他轻松,荀彧除了要往前线运粮以外,同样得清点账目,沮授是负责审核,所以荀彧身兼数职,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堪比刘邦的萧何,功劳确实要比沮授大。
刘备说道:“文若也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此战若是能取胜,我必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多谢明公。”
沮授回应了一句。
陈暮看他们在地图上做了数个标记,问道:“元皓,公达,你们现在有什么打算?”
田丰沉吟道:“我们在想,袁绍会在哪里与我们进行决战。”
荀攸点点头道:“冀州各城池,根本不可能阻拦得了我们十万大军,困守各处城池的话,只能是坐以待毙。我要是袁绍,必然会在野外与我们决一死战,现在我们就得考虑,袁绍会怎么想。”
“你们是什么看法?”
陈暮赞同他们的意见,只要袁绍不蠢,确实不会傻到找一座城池跟他们打防守战争。
汉末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以及包括规模稍微小一点的汉中之战,基本都不是城池攻防战,而是在野外的鏖战。大部分的胜负手,也不是城池战争。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上公孙瓒与袁绍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易京之战以外,其它战斗都是在野外,几乎全都是在河流边上,同样跟城池关系不大。
这是因为汉代的城池本来就狭小,容纳几万大军就已经是极限,想容纳很多军队,几乎不太现实。
而且城池相当于一个龟壳,一旦被围困,就只能被动挨打。要是敌人兵临城下,本身就说明局势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比如长社之战、宛城之战、邺城之战、合肥之战、樊城之战这些著名的城池攻防战等。
这里面除了长社之战的黄巾军,合肥之战孙权稍微拉垮一些以外,其它城池攻防战当中,防守那一方基本都是处于被围困的弱势地位,甚至长社之战和合肥之战也是这样,只不过皇甫嵩朱儁张辽成功地反击了而已。
毕竟在城池里,外不能联系友军,内部又是惶恐不安,想逃跑都不容易。所以大规模战争,都是在野外安营扎寨进行攻防对垒,至少还有条活路走,不会在城中死守坐以待毙。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袁绍把军队都集中在城池当中,刘备军准备充足,不管是围点打援也好,还是强攻城池也罢,袁绍都不可能守得住。
因此只要袁绍不蠢,必然只能毕其功于一役,选择与青州军在野外进行决战。
荀攸和田丰已经研究很多天了,早就有了想法,听到陈暮的询问,荀攸就说道:“冀州并无天险,且袁绍骑兵尽失,野外正面对垒,他的胜算不大。不过冀州多河流,若我是袁绍,必然占据一条河流必经之路,以阻拦我军过河。”
“不错。”
田丰点点头道:“我与公达探讨了许久,认为袁绍只可能在两条河流设防。”
“是清河与漳水吧。”
陈暮随口说道。
“是的。”
荀攸道:“冀州河流虽多,但都是小河,地势根本不险要。唯独清河与漳水乃是大河,河流宽阔,水势浩大,我军要想攻打魏郡,也必须过此二河,所以袁绍必然在此二河与我们决一死战,目前我们认为在清河沿线,第一个点应该是广宗的界桥,第二个点应该是魏县的魏桥。”
“只有这两座桥比较大,能通过大型军队,其它小桥或者浮桥则很难通过那么多人马。”
田丰补充道:“至于我们构造浮桥的话,也需要不少时间,袁绍必然会关注我们的动向。一旦我们从其它地方建造浮桥,他必然会选择在河对岸安营扎寨,阻拦我们过去。此战不必当初我们在大河故渎一战,要想取胜,恐怕不容易。”
“你们认为呢?”
陈暮问。
荀彧和田丰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界桥。”
“嗯。”
陈暮点点头,其实大战的地点选择并不在于袁绍,而在于他们。他们想从哪座桥过河,或者选择这两条河流当中某一个地点建造浮桥渡河,袁绍就会选择在那个地点对他们进行阻击。
就如同著名的升遗电影,《让子弹飞》当中的名言一样。人埋在哪里,事就得出在哪里。事出在哪里,黄四郎就得跟在哪里。
界桥之战为什么会发生?
是因为公孙瓒当时气势如虹,想要渡过清河直接进攻魏郡,所以才打算从界桥过去。于是袁绍就在界桥拦截他,通过鞠义的先登死士,一举将公孙瓒击败。
同理还有官渡之战。
曹操只是选择了官渡河作为拦截点,具体的渡河点还是袁绍自己抉择,他打算在哪里过河,曹操就会在河对岸扎营。
因为官渡河虽然不是什么大河,但这里泥沙淤积,地质柔软,不适合骑兵以及步卒大规模进攻。
所以曹操在此处死守,人数众多的袁军就很难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哪怕袁绍数倍于曹军的兵力,因为官渡河地势的问题,使得曹军营寨坚固堡垒,张郃高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攻破。
现在就轮到青州军开始抉择起来。
是打算像公孙瓒一样,从界桥过河,还是选择另外一座桥梁魏桥过去?
清水的上游就是洹水,魏桥就在洹水下游,从这里过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离洛阳比较近,这样如果他们在魏桥与袁军对峙,洛阳军则可以趁势从洹水上游渡河,然后在魏桥对岸进攻袁军,两面夹击。
但坏处也很明显。
那就是界桥的位置是在清河中游,在清河国与巨鹿郡的交汇处,刚好处于清河国与魏郡的中间。
如果青州选择无视界桥,越过界桥南下往魏郡的魏县方向去,则袁军可以从界桥出击,犹如将一根绳子从中间剪开一样,随时可以断青州军的粮道和退路,对于青州军来说,非常危险。
所以包括荀攸田丰在内,都认为应该从界桥进攻。
至于搭建浮桥。
除非安不得以,二人都不打算考虑。
毕竟界桥和魏桥都是大型石桥,本就坚固,如果临时搭建浮桥,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遭到袁绍的半渡而击。还不如从原有的大型桥梁过河,这样更加方便。
“界桥确实是第一选择,过了界桥之后,则南可取平恩斥丘,西可过薄落津,进入巨鹿郡,绕到魏郡北方,奇袭邺城。”
陈暮对二人的判断表示赞同:“更重要的是,界桥处于清河中游,如果界桥在袁绍手里,他可以随时派兵过河,清河国数百里都无险要之地,直接进攻我们的粮仓,断我们的粮草,所以界桥一定要控制在我们手中。”
“只是要取界桥,恐怕不容易。”
田丰摇摇头:“我们能够想到,袁绍肯定也会想到,大军在河对岸安营防守,我们想要过河,难如登天。”
陈暮想了想,沉吟道:“或许我们可以让洛阳那边配合一下,以声东击西之计应之。”
荀攸思索道:“子归的意思是,佯攻魏桥,让袁绍觉得我们会从魏桥过去,等他大军分兵去魏桥之后,再突袭界桥?”
“正是。”
陈暮赞许道:“界桥有界桥的好,魏桥也有魏桥的好。魏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和洛阳军联合起来,袁绍也一定惧怕这一点,所以他哪怕猜到我们会想取界桥,但也一定不会对魏桥置之不理,只要我们装作进攻魏桥的样子,他怎么样也会分出一部分兵力过去。”
“有道理。”
田丰点点头道:“此计或许能行得通,而且在其它方向我们也可以进行规划,袁绍若是占据界桥防守,骑兵则用处不大,不若兵分三路,一路偏师装作主力,佯攻魏桥。一路则进攻界桥,骑兵则北上修县渡河,奇袭敌军后方,一旦袁军大乱,便可趁势渡河进攻!”
陈暮推演了一下,觉得这个办法也挺好的,便说道:“甚秒,我等集思广益,便先定下这几个策略。主要进攻点,依旧是界桥,但声东击西,先击魏县,佯攻魏桥,再骑兵北上渡河,绕道后方偷袭,看能否一举将袁绍拿下。”
刘备听了他们的讨论,拍板道:“好,那便依你们之意,先便如此安排吧。大军如今整装待发,兵马粮草一应俱全,我打算数日之后就正式准备启程,先取清河国,再图界桥!”
“尊明公令!”
几人便站起来,纷纷拱手应是。
其实现在在这里讨论战术,都是纸上谈兵。
因为战局在不停变化,局势发生改变的时候,策略也得改变。
不过他们是进攻一方,本来就应该要掌握主动权,所以具体要怎么做,还是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行。
当下,确定战术之后,青州军,也将正式开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