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史料疑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最新章节!
在完成了这一切的准备工作之后,李鸿运的视野开始快速上升,再度回到了上帝视角。
而后,他看到梁太宗让所有骑兵全都结阵后退,只剩自己一个人,与颉利可汗在渭水的便桥上谈话。
李鸿运并不知道双方具体谈了一些什么内容,不过,却可以从两人的神态中猜到一些。
梁太宗仍旧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风轻云澹,完全看不出后方空虚的怯懦,甚至不介意在特定的时候露出咄咄逼人的锋芒;
而颉利可汗虽然在努力维持自己作为突厥大可汗的威严,甚至想要依托背后的二十万雄兵对梁太宗施压,但在上帝视角看来,这却更加透露出他并没有什么底气。
至于渭水北岸的那些突厥其他部落的首领,则是俨然一副吃瓜群众的姿态,兴致勃勃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两位可汗在言语交锋中讨价还价,尝试着订立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盟约,这在各部落首领眼中,也是在草原传统中的一个保留节目。
他们亲眼看到当时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两名可汗面对面地缔结盟约,亲眼见证历史,或许这对他们来说,要比一场死伤枕籍的大战更有意思。
在经历了初步的讨价还价、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两人各自返回。
在这个过程中,颉利可汗没有让突厥人突然进攻,梁太宗自然也没有让身后的骑兵靠近。
突厥人返回了自己的大营,而梁太宗则是回到长安城中。
两天后,梁太宗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并斩杀白马立盟。
而有意思的是,在正式和谈的时候,颉利可汗独在对岸,而突厥人的各部落首领却纷纷跑到对岸来拜谒梁太宗这位“可汗”。
在中原人眼中,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两国虽然建立盟约,但也仍旧是敌国,甚至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哪听说过中原王朝的封王、将军过去拜谒突厥可汗的?
但在草原人的视角中,这却是自然而又理所当应当的。
或许可以说这些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他们决定与你缔结盟约时,必然是因为你的实力强于他们,而一旦你露出了破绽,他们就会立刻背信弃义、撕毁盟约,狠狠撕咬你的伤口。
但这些草原人对于英雄人物的敬重和仰慕,也是实打实的。
在草原上,实力为尊,有实力的人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拥戴。而这在中原人的视角中,又是不可理喻的一件事情了。
如果说梁太宗真的生于草原,那么即便他是次子,也不必再考虑什么玄武门之变,因为他能打,就是继承可汗之位的不二人选。
突厥人拔营离开,一场大战就此消弭于无形。
……
从头到尾体验了整个渭水之盟的李鸿运,对梁朝初年与突厥人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次挑战虽然是以秦王的视角来进行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抄秦王的标准答桉,但仔细挖掘,却会发现其中有诸多细节可以深挖。
尤其是李鸿运下意识地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才发现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又来了。
那是他之前以窦建德的视角去看秦王时,体验到的那种压迫感!
突厥弱吗?
颉利可汗蠢吗?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李鸿运非常确定,这两个问题的答桉都是否定的。
有句话叫做,困难像弹黄,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而放在两国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突厥人在秦王面前弱,但并不代表着它真的弱。
突厥被灭,固然是梁太宗机会抓得好,但这种抓机会的能力,也不是谁都有的。
比如齐太祖开国时定下先南后北的方针,任由辽国的昏君在北方睡了十年,硬是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佳窗口期。以至于十年后再讨伐燕云时,遇到了整个辽国立国以来最为强大的同志团体。
要知道,开启一场大战,绝不仅仅是像打游戏一样,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的。
要提前练兵、运粮、布置战略、探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等。
而这些准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能完成。
突厥人在于梁朝的对抗中,并不是没有过进攻的机会。
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的数年时间中,突厥人的状态如日中天,而梁朝则是处于剧烈的内斗之中。
而颉利可汗的一系列行为,其实也体现出了他的远见。
他早就意识到梁朝强大起来突厥人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几乎每年都会调集重兵南下。
少则十万,多则二十万,在兵力上来说,已经对梁朝处于绝对碾压的态势。
而且,颉利可汗并非有勇无谋,他也并不会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武德五年开始,前面的入侵其实都是在试探。试探最佳路线、试探梁朝这些将领的成色。
从刚开始选择河东、太原路线入侵,到后来直接经由渭水谷地南下逼近长安城;从刚开始遇到秦王就暂避锋芒、先打其他将领,到后来在五陇坂上也开始尝试着与梁朝最强的秦王对峙。
可以说,颉利可汗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了尽可能打垮梁朝而做准备。
到了渭水之盟时,颉利可汗的能力、眼光和兵力投射都没有任何问题,这次长途奔袭、直击长安堪称是北方游牧民族用兵的教科书。
如果换上平庸一些的皇帝,即便长安城守得住,整个关中平原恐怕也要在突厥人的铁蹄之下被肆意蹂躏。
如果突厥大胜,那么颉利可汗的声望将快速拔升,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但偏偏,他遇到了一生中的克星。
这种无奈,恐怕也只有窦建德能够理解了。
李鸿运想了想,如果真的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在不开金手指、不提前预知未来的情况下,他多半也会做出与颉利可汗相同的选择。
不论是在五陇坂上,还是在渭水河畔,颉利可汗在重重战争迷雾阻碍的情况下,都做出了他认为最为稳妥、胜算最高的选择。
但他也就此彻底失去了机会。
当然,即便颉利可汗真的丧失理智,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地搏一搏,历史的走向也不见得会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毕竟颉利可汗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做错了一个决定。
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展现的,是情报、心理、军力的全面碾压。
在渭水之盟订立之后,整整三年时间,突厥人都没有再次南下。
这固然有突厥人内部矛盾开始逐渐显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渭水之盟,已经彻底打碎了颉利可汗的威望。
如果说五陇坂时,秦王带着精锐骑兵冒雨急进,逼颉利可汗退兵,是在颉利可汗的威望上狠狠地捅了一刀,那么渭水之盟,就是直接用铁锤将颉利可汗的威望砸得粉碎了。
各个部落的首领纷纷跨过渭水便桥前来拜谒梁太宗,只剩颉利可汗一人在河对岸,已然折射出至关重要的一点:颉利可汗的威望与掌控力已经严重不足。
显然,经过数年间连番南下,又屡屡在秦王手下吃瘪、无功而返,突厥各部落的首领都已经明白了一个事实。
既然你颉利可汗在自己最为强大、梁朝最为虚弱的时候都不敢打,什么都做不了,二十万大军只是去渭水河畔旅游了一圈,那以后,你的任何军事行动自然也不会再有任何结果。
所以,即便颉利可汗不服,还想再召集大军南下,那些各部落的首领还会不会听他的,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一年,梁太宗二十八岁。
梁朝与突厥的强弱关系,彻底易位。
贞观君臣开始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在各地天灾不断的情况下,一边赈济灾民,一边恢复生产,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分化突厥各部落,为随时可能开始的灭国之战做好准备。
而突厥一方,颉利可汗的威信彻底崩塌,很多部落拒绝依附,开始纷纷叛离,甚至不少部落直接倒向了他们眼中的梁太宗这位可汗。
整个草原秩序开始洗牌,而这也为之后梁朝灭突厥之战,埋下了伏笔。
……
李鸿运的视野中,第二层障碍也被突破了。
他感觉到,自己距离这个历史切片的核心已经越来越近。
一鼓作气,直接触碰第三层黑气。
而这次,李鸿运的视野中没有再出现一个确切的年份,而是直接以上帝视角,来到了长安城的上方,并定格在了极为关键的一个区域。
玄武门。
之前李鸿运前往渭水、与突厥人订立盟约时,与房玄龄等人走的,就是玄武门。
玄武门始建于前朝,是大兴宫的正北门,而到梁朝时,将大兴宫改建为太极宫,北面开两门,玄武门位于太极宫北面偏西处,而偏东处为安礼门。
玄武门地据龙首原高坡,北邻西内苑,俯瞰宫城,是控制太极宫的制高点。
可以说,控制了玄武门,就控制了太极宫;控制了太极宫,就控制了长安城;而控制了长安城,就能控制整个国家。
此时,游戏画面再三展示玄武门的诸多细节,已经向李鸿运暗示,不,应该说是明示了这一阶段的目标。
显然,这次他要体验的,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果然还是梁太宗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不知道这次又是要扮演谁?
“直接扮演秦王?
“还是扮演秦王的对手,太子和齐王?又或者,直接扮演梁高祖?”
让李鸿运没想到的是,这次他的视野并未像之前一样直接附身于某个人,而是仍旧以上帝视角,盘旋在整个长安城上。
而在长安城中,开始亮起一个个光点。
仔细观看,那些光点依附于一个一个的普通人。
他看到玄武门上的禁军卫兵中有光点,长安城中各个功勋文臣武将府邸中有光点,甚至就连普通百姓中也有光点。
至于皇宫中,光点就更加密集。
两仪殿左右侧分别是承乾殿和武德殿,这分别是秦王和齐王的府邸。
而在东方的丽正殿和承恩殿,则是东宫,是太子的居所。
数量庞大的光点,共同编织成玄武门之变的宽广舞台。而这些人的态度最终凝聚成的合力,将直接决定整个帝国未来百年的走向。
在很多时候,历史会展现出它的必然性;
但也有些时候,历史却又充满了偶然性。
比如,一个王朝的气象,往往与它的开国之君高度一致。而一旦开国之君在某个关键节点做出了某个错误决定,导致另一位开国之君上位,那么未来百余年的历史,或许都将彻底改变。
而在李鸿运纳闷这次的挑战应该如何开始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本书册。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史书的合集。
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不过还好,下一秒钟这些繁体字就全都自动翻译过来,让他能够无压力地看懂。
“这是……玄武门之变的相关历史记载?”
李鸿运看出来了,这上面的诸多条目,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各种各样的史料。
比如,他所熟知的有《创业起居注》、《旧梁书》、《新梁书》、《资治通鉴》,还有许多他没听说过的书名,那有可能是之前曾经存在过、但后来已经役失的史料。
古代,书籍属于十分珍贵且稀少的资源,尤其是史书,一般不会存世很多,像一些不太重要的史书就更是如此了。
每逢乱世,各路军阀总是喜欢烧东西,府库、城池,常常被付之一炬,而很多珍贵的史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役失了,再也无法见到。
《资治通鉴》是研究梁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正是因为文君实在撰写它时,还能够看到许多现在看不到的、新旧梁书之外的史料。
而文君实是综合了这些史料的记载,综合考证一番之后,才将它们写到了《资治通鉴》中。
所以,《资治通鉴》写梁朝的部分,并不是全盘照抄新旧梁书,而是有它独特的史料价值。
名目繁多的各种记载,以及诸多史料的名字,让李鸿运看得眼花缭乱。
而后,在他的视野中出现了通关目标。
【本阶段的长安城,是被扭曲、改变后的长安城。】
【玩家可自行判断史料真伪,一旦确定,长安城的情况将根据玩家对史料的判断结果而发生改变。】
【选定光点,即可以该角色视角进行观察,并有概率获得记忆碎片。】
【尽可能还原玄武门之变的原貌,完成度达到70%以上视为通关。】
看到通关目标,李鸿运不由得有些意外。
因为这次的通关形式,与之前的模式全然不同。
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被扭曲,篡改过的,比如,某个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不符,或者某件事情的发展和走向,与历史上的走向不同。
而李鸿运要自行判断史料真伪,一旦判定,那么史料就会固化这个世界中的某些因素。
比如,假设某条史料中记载了太子英明神武、运筹帷幄,而李鸿运采信了这条史料,那么这个世界中的太子就会真的变得英明神武、运筹帷幄。
反之,如果某条史料中记载了太子恣意妄为、愚昧蠢钝,而李鸿运采信了,那么这个世界中的太子就会真的变成废物。
第二,他可以用任意视角体验,去控制这些角色去做一些事情,或者窥探他们的记忆。
但这仍旧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看到的记忆碎片可能是史料的左证,但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上来看,直接采信太子、齐王和梁高祖三个人都是废物的史料,秦王会赢得更加没有悬念。
但如果这种采信与历史真实发生了冲突,会让李鸿运复现的场景与历史真实偏差过大,同样是无法通关的。
总而言之,李鸿运要在浩如烟海、有真有假的史料中,分辨出相对正确的史料,对整个被改变过的长安城进行初步的纠正。而后再扮演各个光点角色,不断推动事件的发展,并尽可能地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实面貌。
在完成了这一切的准备工作之后,李鸿运的视野开始快速上升,再度回到了上帝视角。
而后,他看到梁太宗让所有骑兵全都结阵后退,只剩自己一个人,与颉利可汗在渭水的便桥上谈话。
李鸿运并不知道双方具体谈了一些什么内容,不过,却可以从两人的神态中猜到一些。
梁太宗仍旧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风轻云澹,完全看不出后方空虚的怯懦,甚至不介意在特定的时候露出咄咄逼人的锋芒;
而颉利可汗虽然在努力维持自己作为突厥大可汗的威严,甚至想要依托背后的二十万雄兵对梁太宗施压,但在上帝视角看来,这却更加透露出他并没有什么底气。
至于渭水北岸的那些突厥其他部落的首领,则是俨然一副吃瓜群众的姿态,兴致勃勃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两位可汗在言语交锋中讨价还价,尝试着订立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盟约,这在各部落首领眼中,也是在草原传统中的一个保留节目。
他们亲眼看到当时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两名可汗面对面地缔结盟约,亲眼见证历史,或许这对他们来说,要比一场死伤枕籍的大战更有意思。
在经历了初步的讨价还价、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两人各自返回。
在这个过程中,颉利可汗没有让突厥人突然进攻,梁太宗自然也没有让身后的骑兵靠近。
突厥人返回了自己的大营,而梁太宗则是回到长安城中。
两天后,梁太宗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并斩杀白马立盟。
而有意思的是,在正式和谈的时候,颉利可汗独在对岸,而突厥人的各部落首领却纷纷跑到对岸来拜谒梁太宗这位“可汗”。
在中原人眼中,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两国虽然建立盟约,但也仍旧是敌国,甚至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哪听说过中原王朝的封王、将军过去拜谒突厥可汗的?
但在草原人的视角中,这却是自然而又理所当应当的。
或许可以说这些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他们决定与你缔结盟约时,必然是因为你的实力强于他们,而一旦你露出了破绽,他们就会立刻背信弃义、撕毁盟约,狠狠撕咬你的伤口。
但这些草原人对于英雄人物的敬重和仰慕,也是实打实的。
在草原上,实力为尊,有实力的人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拥戴。而这在中原人的视角中,又是不可理喻的一件事情了。
如果说梁太宗真的生于草原,那么即便他是次子,也不必再考虑什么玄武门之变,因为他能打,就是继承可汗之位的不二人选。
突厥人拔营离开,一场大战就此消弭于无形。
……
从头到尾体验了整个渭水之盟的李鸿运,对梁朝初年与突厥人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次挑战虽然是以秦王的视角来进行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抄秦王的标准答桉,但仔细挖掘,却会发现其中有诸多细节可以深挖。
尤其是李鸿运下意识地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才发现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又来了。
那是他之前以窦建德的视角去看秦王时,体验到的那种压迫感!
突厥弱吗?
颉利可汗蠢吗?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李鸿运非常确定,这两个问题的答桉都是否定的。
有句话叫做,困难像弹黄,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而放在两国关系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突厥人在秦王面前弱,但并不代表着它真的弱。
突厥被灭,固然是梁太宗机会抓得好,但这种抓机会的能力,也不是谁都有的。
比如齐太祖开国时定下先南后北的方针,任由辽国的昏君在北方睡了十年,硬是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佳窗口期。以至于十年后再讨伐燕云时,遇到了整个辽国立国以来最为强大的同志团体。
要知道,开启一场大战,绝不仅仅是像打游戏一样,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的。
要提前练兵、运粮、布置战略、探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等。
而这些准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能完成。
突厥人在于梁朝的对抗中,并不是没有过进攻的机会。
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的数年时间中,突厥人的状态如日中天,而梁朝则是处于剧烈的内斗之中。
而颉利可汗的一系列行为,其实也体现出了他的远见。
他早就意识到梁朝强大起来突厥人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几乎每年都会调集重兵南下。
少则十万,多则二十万,在兵力上来说,已经对梁朝处于绝对碾压的态势。
而且,颉利可汗并非有勇无谋,他也并不会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武德五年开始,前面的入侵其实都是在试探。试探最佳路线、试探梁朝这些将领的成色。
从刚开始选择河东、太原路线入侵,到后来直接经由渭水谷地南下逼近长安城;从刚开始遇到秦王就暂避锋芒、先打其他将领,到后来在五陇坂上也开始尝试着与梁朝最强的秦王对峙。
可以说,颉利可汗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了尽可能打垮梁朝而做准备。
到了渭水之盟时,颉利可汗的能力、眼光和兵力投射都没有任何问题,这次长途奔袭、直击长安堪称是北方游牧民族用兵的教科书。
如果换上平庸一些的皇帝,即便长安城守得住,整个关中平原恐怕也要在突厥人的铁蹄之下被肆意蹂躏。
如果突厥大胜,那么颉利可汗的声望将快速拔升,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但偏偏,他遇到了一生中的克星。
这种无奈,恐怕也只有窦建德能够理解了。
李鸿运想了想,如果真的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在不开金手指、不提前预知未来的情况下,他多半也会做出与颉利可汗相同的选择。
不论是在五陇坂上,还是在渭水河畔,颉利可汗在重重战争迷雾阻碍的情况下,都做出了他认为最为稳妥、胜算最高的选择。
但他也就此彻底失去了机会。
当然,即便颉利可汗真的丧失理智,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地搏一搏,历史的走向也不见得会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毕竟颉利可汗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做错了一个决定。
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展现的,是情报、心理、军力的全面碾压。
在渭水之盟订立之后,整整三年时间,突厥人都没有再次南下。
这固然有突厥人内部矛盾开始逐渐显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渭水之盟,已经彻底打碎了颉利可汗的威望。
如果说五陇坂时,秦王带着精锐骑兵冒雨急进,逼颉利可汗退兵,是在颉利可汗的威望上狠狠地捅了一刀,那么渭水之盟,就是直接用铁锤将颉利可汗的威望砸得粉碎了。
各个部落的首领纷纷跨过渭水便桥前来拜谒梁太宗,只剩颉利可汗一人在河对岸,已然折射出至关重要的一点:颉利可汗的威望与掌控力已经严重不足。
显然,经过数年间连番南下,又屡屡在秦王手下吃瘪、无功而返,突厥各部落的首领都已经明白了一个事实。
既然你颉利可汗在自己最为强大、梁朝最为虚弱的时候都不敢打,什么都做不了,二十万大军只是去渭水河畔旅游了一圈,那以后,你的任何军事行动自然也不会再有任何结果。
所以,即便颉利可汗不服,还想再召集大军南下,那些各部落的首领还会不会听他的,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这一年,梁太宗二十八岁。
梁朝与突厥的强弱关系,彻底易位。
贞观君臣开始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在各地天灾不断的情况下,一边赈济灾民,一边恢复生产,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着分化突厥各部落,为随时可能开始的灭国之战做好准备。
而突厥一方,颉利可汗的威信彻底崩塌,很多部落拒绝依附,开始纷纷叛离,甚至不少部落直接倒向了他们眼中的梁太宗这位可汗。
整个草原秩序开始洗牌,而这也为之后梁朝灭突厥之战,埋下了伏笔。
……
李鸿运的视野中,第二层障碍也被突破了。
他感觉到,自己距离这个历史切片的核心已经越来越近。
一鼓作气,直接触碰第三层黑气。
而这次,李鸿运的视野中没有再出现一个确切的年份,而是直接以上帝视角,来到了长安城的上方,并定格在了极为关键的一个区域。
玄武门。
之前李鸿运前往渭水、与突厥人订立盟约时,与房玄龄等人走的,就是玄武门。
玄武门始建于前朝,是大兴宫的正北门,而到梁朝时,将大兴宫改建为太极宫,北面开两门,玄武门位于太极宫北面偏西处,而偏东处为安礼门。
玄武门地据龙首原高坡,北邻西内苑,俯瞰宫城,是控制太极宫的制高点。
可以说,控制了玄武门,就控制了太极宫;控制了太极宫,就控制了长安城;而控制了长安城,就能控制整个国家。
此时,游戏画面再三展示玄武门的诸多细节,已经向李鸿运暗示,不,应该说是明示了这一阶段的目标。
显然,这次他要体验的,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果然还是梁太宗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不知道这次又是要扮演谁?
“直接扮演秦王?
“还是扮演秦王的对手,太子和齐王?又或者,直接扮演梁高祖?”
让李鸿运没想到的是,这次他的视野并未像之前一样直接附身于某个人,而是仍旧以上帝视角,盘旋在整个长安城上。
而在长安城中,开始亮起一个个光点。
仔细观看,那些光点依附于一个一个的普通人。
他看到玄武门上的禁军卫兵中有光点,长安城中各个功勋文臣武将府邸中有光点,甚至就连普通百姓中也有光点。
至于皇宫中,光点就更加密集。
两仪殿左右侧分别是承乾殿和武德殿,这分别是秦王和齐王的府邸。
而在东方的丽正殿和承恩殿,则是东宫,是太子的居所。
数量庞大的光点,共同编织成玄武门之变的宽广舞台。而这些人的态度最终凝聚成的合力,将直接决定整个帝国未来百年的走向。
在很多时候,历史会展现出它的必然性;
但也有些时候,历史却又充满了偶然性。
比如,一个王朝的气象,往往与它的开国之君高度一致。而一旦开国之君在某个关键节点做出了某个错误决定,导致另一位开国之君上位,那么未来百余年的历史,或许都将彻底改变。
而在李鸿运纳闷这次的挑战应该如何开始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本书册。
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史书的合集。
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不过还好,下一秒钟这些繁体字就全都自动翻译过来,让他能够无压力地看懂。
“这是……玄武门之变的相关历史记载?”
李鸿运看出来了,这上面的诸多条目,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各种各样的史料。
比如,他所熟知的有《创业起居注》、《旧梁书》、《新梁书》、《资治通鉴》,还有许多他没听说过的书名,那有可能是之前曾经存在过、但后来已经役失的史料。
古代,书籍属于十分珍贵且稀少的资源,尤其是史书,一般不会存世很多,像一些不太重要的史书就更是如此了。
每逢乱世,各路军阀总是喜欢烧东西,府库、城池,常常被付之一炬,而很多珍贵的史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役失了,再也无法见到。
《资治通鉴》是研究梁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正是因为文君实在撰写它时,还能够看到许多现在看不到的、新旧梁书之外的史料。
而文君实是综合了这些史料的记载,综合考证一番之后,才将它们写到了《资治通鉴》中。
所以,《资治通鉴》写梁朝的部分,并不是全盘照抄新旧梁书,而是有它独特的史料价值。
名目繁多的各种记载,以及诸多史料的名字,让李鸿运看得眼花缭乱。
而后,在他的视野中出现了通关目标。
【本阶段的长安城,是被扭曲、改变后的长安城。】
【玩家可自行判断史料真伪,一旦确定,长安城的情况将根据玩家对史料的判断结果而发生改变。】
【选定光点,即可以该角色视角进行观察,并有概率获得记忆碎片。】
【尽可能还原玄武门之变的原貌,完成度达到70%以上视为通关。】
看到通关目标,李鸿运不由得有些意外。
因为这次的通关形式,与之前的模式全然不同。
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被扭曲,篡改过的,比如,某个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不符,或者某件事情的发展和走向,与历史上的走向不同。
而李鸿运要自行判断史料真伪,一旦判定,那么史料就会固化这个世界中的某些因素。
比如,假设某条史料中记载了太子英明神武、运筹帷幄,而李鸿运采信了这条史料,那么这个世界中的太子就会真的变得英明神武、运筹帷幄。
反之,如果某条史料中记载了太子恣意妄为、愚昧蠢钝,而李鸿运采信了,那么这个世界中的太子就会真的变成废物。
第二,他可以用任意视角体验,去控制这些角色去做一些事情,或者窥探他们的记忆。
但这仍旧是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看到的记忆碎片可能是史料的左证,但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从表面上来看,直接采信太子、齐王和梁高祖三个人都是废物的史料,秦王会赢得更加没有悬念。
但如果这种采信与历史真实发生了冲突,会让李鸿运复现的场景与历史真实偏差过大,同样是无法通关的。
总而言之,李鸿运要在浩如烟海、有真有假的史料中,分辨出相对正确的史料,对整个被改变过的长安城进行初步的纠正。而后再扮演各个光点角色,不断推动事件的发展,并尽可能地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