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关外六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海上升明帝最新章节!
东京。
部院诸衙已经都派了人去北京打前站,码头每天都是人流如织。
蓬来宫中。
朱以海召开廷议,殿中间摆着一副巨大沙盘,由兵部职方司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上面山川河流城池平原丘陵都详细显示着,看着沙盘,就好像在天空俯视着大地。
这副沙盘西南是燕山山脉,东南是鸭绿江长白山脉,南面是渤海、黄海,其北是西辽河平原、科尔沁草原,东面有下辽河平原,西面则是老哈河、大凌河等几大河流。
“臣建议裁辽西省,两辽并为一辽,可改称辽宁省,西南起燕山山脉,西面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北面则以战国时燕国所修的燕北长城为界,东北抵东西辽河交汇处双辽,东面以其分水岭为界,抵通化城,鸭绿江畔。”
文安之认为中原王朝对辽西其实大多仅限于辽西走廊的控制,其北面的大凌河丘陵山区,控制薄弱,而且现在是许多漠南蒙古诸部游牧。
倒不如把辽西与辽东合并为一省,辽西走廊平原地带迁移汉民居住屯垦,而北面山区的大凌河一带山谷丘陵地,则安置蒙古人,彷西南设立土司一样,也跟清廷一样,给他们划界设旗,最好是把大部落拆分成许多小部落,再与其它部落混合成旗,以增强其控制。
战国时的燕北长城,约自后世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辽宁朝阳、吉林通化等地。
有很长一段,基本上就是沿努鲁儿虎山等山区丘陵与科尔沁沙地草原的天然边界线修建的。
山区和草原,这是天然不同的地理单元。
努鲁儿虎山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山脉,此山为诸多河流分水岭,西面是老哈河水系,东面则是大凌河等水系,以山为界,东面的都向东流,西面的都向西流。
文安之认为辽西单独设省,能实际控制的地方太小,不如两辽并为一省。
武英殿大学士朱大典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大明如今兵强马壮,尤其是有铳炮之利,所以以往的那些游牧民族,现在已经不是中原对手。
趁现在中兴之机,就该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
大明当年也曾在关外设立大宁卫等,只是后来内迁,实是失策。要保中兴的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关外辽东非常重要,而要保关外辽东久安,则燕北辽西这片地区是重中之重,只保辽西走廊,实在太过脆弱。
必须把燕北辽西山区也全都纳入大明直接统辖。
朱大典提出的建议,是两辽仍以辽河为中间,而辽西省,西面也仍以努鲁儿虎山为界,西起山海关,北面应当直接划到西辽河南岸。
至于努鲁儿虎山以西的老哈河流域,以及西抵蒙古高原,北抵西拉木伦河,南抵长城,这片地区,可以统纳入先前所设的燕北三省的承德省。
不论是文安之还是朱大典,他们的划省都还是以几大山脉的分水岭为主,比起以江河为界,在山区,以一些大山做为界线,其实更合理些。
毕竟河流两岸往往百姓生活习惯文化等都是一样的,而那些大山两面,因山高不通,往往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同音也可能不同种。
朱以海看着沙盘。
文安之的两辽并一辽,核心是考虑山区、和西辽河平原的蒙古部落,他们实际占据着这些地方,而且这里也向来是汉族统治的薄弱之处,故而牢牢抓住辽西走廊和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
朱大典则认为,大明必须发展辽东,下辽河平原是重心,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地方,否则时间一久,难以保障安全。所以干脆以辽河为界,分设辽东辽西两省,两省各以平原地带为根基,再带动周边的山区一起发展。
同时,辽东以东有渤海省,在辽西以西则又有承德省,这两个省可以是少量驻军移民屯垦,主要安置蒙古诸旗,实行直辖和土司并行政策,也是做为缓冲。
两位阁老的方略,各有不同。
文安之这种更接近传统做法,也是最节约成本,最快能见效的,甚至可能也是最容易让蒙古、女真等接受的方桉。
朱大典这种,成本高,而且可能会激发现在两辽等地那些蒙古、女真人的不满。
建虏入关后,辽西之地,也就沿海几十里这条走廊是设县立府,在其北面的松岭、努鲁儿虎山之间,还设了一个卓索图盟,安置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以及察哈尔左右翼旗等在此,又有满洲八旗左领等。
努鲁儿虎山以北,则是喀尔喀、敖汉、翁牛特、巴林、克思克腾、奈曼、扎鲁特、阿鲁科尔沁诸部组成的昭乌达盟。
西辽河平原,以及更北的松嫩平原,是科尔沁、郭尔罗斯诸部各旗组成的哲里木盟。
文安之的分省,明显是有汉蒙分治的意思。而朱大典则是把蒙满全都纳入大明直接控制,或是半羁縻的状态。
朱以海考虑了一会,其实心中更倾向于朱大典的这个方桉。
现在放弃倒是容易,但以后可能就成隐患。
大明以前对蒙古,要么就是打,要么就是拒,反正就是敌国外国,建虏虽然立国没多少年,但一路打过来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拢征服了蒙古右翼诸部,设立的盟旗制度其实挺先进的。
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设立的万户制,和蒙古习惯的会盟制基础上设立的,是有很大基础条件的,结合清八旗制度,建立一套盟旗制度。
既是笼络各部,也是分化控制。
定制于皇太极,成熟于多尔衮,发展为六处会盟,也就是内札萨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万户部,是一种很不错的军事组织制度,以百户、千户、万户这样的层级结构,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游牧部落的家庭组织,还不会怎么影响日常单独的游牧生活。
蒙古人游牧最大特点就是独立地放养畜群,特别是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会增加相互间竞争,从而导致畜群数量、质量下降等。
而如果规模较小,相对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击,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间经常交战的原因。
所以围绕着草场,部落间总是矛盾不断,后来成吉思汗时建立百户千户万户制度,推行的是疯狂的对外扩张的模式,通过征服其它地区,获得更多的草场。
到了明末的时候,蒙古早就已经分裂倒退,以族姓为代表的部落制度,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内部斗争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权,回到了部落割据时代。
后来建州女真对蒙古右翼分化拉拢,逐个击破,科尔沁部土谢汗表示顺从后,皇太极趁势派大臣与科尔沁十旗会盟,议定和颁布了有关出征、驿递及审桉等方面的事务,这是清廷主导下的正式会盟,这次会盟还规定了会盟时间、地点及职责等。
随着后来建州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满清,他们对蒙古的控制也加强。
到了后面,满清对蒙古诸部进行迁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迁分成许多小部落,甚至由几个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组成一个旗,然后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组成一个盟。
入关前,定下三处会盟,每三年一次,入关后,又增加三处,形成六盟。
每次会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册封盟长、旗长札萨克等,又实行联姻制度,宣扬满蒙一体。
满清的这个盟旗制度推行的很顺利,关键一是会盟有蒙古传统的基础,二来是满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通过上层的联姻,让蒙古也成功进入了统治阶级。
而其旗的编制本身,也适合蒙古部落的游牧特点。
在明末清初,蒙古内战不斗,特别是林丹汗意图武力强行征服诸部,恢复蒙古大汗中央集权的那一套方式,引的诸部不满,而夹在明清战争中,蒙古诸部也大受损失,最终被女真半打半拉的招抚,也是理所当然了。
相比起以前明朝简单的给归附的蒙古、女真部落设卫,满清的这种盟旗制度明显要先进一些,干涉管理更深,影响力控制力也自然更强。
盟旗制度与西南土司制度,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是按照各地不同传统因地制宜而制订的统治制度。
“首辅若是担忧蒙古、女真部落不肯归附,那么先礼后兵,先打后抚,招抚后将他们适当的拆分重组,迁地安置,置都护府,定期会盟。下设都督府,划界游牧,朝廷委蒙古王公们为都护、都督,同时朝廷派长史、司马等去任职,负责协助比丁、户口登记、诉讼裁决、进贡、互市、驿递等事务。”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说承德、大宁、平泉、赤峰、察罕等地,朝廷设立屯镇,甚至建立省城、府城、县城等,沿交通要道或是主要的河谷,建立一条驿路,沿驿路不仅设立驿馆递铺,还要建立军堡兵站,移汉民屯垦放牧等。
就跟以前大明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开发一样,册封土司,但同时设立驿路,沿驿路设卫所驻军,移民安置。
只要能打通一条路,维持这条交通线,那么也就能够初步把整个地区都给控制起来。
这条线,由一个个节点组成,这节点可以不断的扩增。连点成线,以后还能再开枝散叶,建立新的支线。
“告诉张国维,既然拿下了辽沉,那就一鼓作气,继续出击,先把辽河平原扫平,然后周边山区,还可以向上游的东西辽河地区进军,那些不肯归附的蒙古、女真,都可以扫平。”
“那些愿意归附的,既要适当安抚,也要顺势拆分重编成都护、都督府,朝廷还在那些地方,择一些要地,设立军堡屯镇等。”
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朱大典的方桉,辽东、辽西、渤海、承德、宣化、绥远,关外六省。
东京。
部院诸衙已经都派了人去北京打前站,码头每天都是人流如织。
蓬来宫中。
朱以海召开廷议,殿中间摆着一副巨大沙盘,由兵部职方司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上面山川河流城池平原丘陵都详细显示着,看着沙盘,就好像在天空俯视着大地。
这副沙盘西南是燕山山脉,东南是鸭绿江长白山脉,南面是渤海、黄海,其北是西辽河平原、科尔沁草原,东面有下辽河平原,西面则是老哈河、大凌河等几大河流。
“臣建议裁辽西省,两辽并为一辽,可改称辽宁省,西南起燕山山脉,西面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北面则以战国时燕国所修的燕北长城为界,东北抵东西辽河交汇处双辽,东面以其分水岭为界,抵通化城,鸭绿江畔。”
文安之认为中原王朝对辽西其实大多仅限于辽西走廊的控制,其北面的大凌河丘陵山区,控制薄弱,而且现在是许多漠南蒙古诸部游牧。
倒不如把辽西与辽东合并为一省,辽西走廊平原地带迁移汉民居住屯垦,而北面山区的大凌河一带山谷丘陵地,则安置蒙古人,彷西南设立土司一样,也跟清廷一样,给他们划界设旗,最好是把大部落拆分成许多小部落,再与其它部落混合成旗,以增强其控制。
战国时的燕北长城,约自后世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又东经河北省围场、辽宁朝阳、吉林通化等地。
有很长一段,基本上就是沿努鲁儿虎山等山区丘陵与科尔沁沙地草原的天然边界线修建的。
山区和草原,这是天然不同的地理单元。
努鲁儿虎山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山脉,此山为诸多河流分水岭,西面是老哈河水系,东面则是大凌河等水系,以山为界,东面的都向东流,西面的都向西流。
文安之认为辽西单独设省,能实际控制的地方太小,不如两辽并为一省。
武英殿大学士朱大典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大明如今兵强马壮,尤其是有铳炮之利,所以以往的那些游牧民族,现在已经不是中原对手。
趁现在中兴之机,就该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
大明当年也曾在关外设立大宁卫等,只是后来内迁,实是失策。要保中兴的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关外辽东非常重要,而要保关外辽东久安,则燕北辽西这片地区是重中之重,只保辽西走廊,实在太过脆弱。
必须把燕北辽西山区也全都纳入大明直接统辖。
朱大典提出的建议,是两辽仍以辽河为中间,而辽西省,西面也仍以努鲁儿虎山为界,西起山海关,北面应当直接划到西辽河南岸。
至于努鲁儿虎山以西的老哈河流域,以及西抵蒙古高原,北抵西拉木伦河,南抵长城,这片地区,可以统纳入先前所设的燕北三省的承德省。
不论是文安之还是朱大典,他们的划省都还是以几大山脉的分水岭为主,比起以江河为界,在山区,以一些大山做为界线,其实更合理些。
毕竟河流两岸往往百姓生活习惯文化等都是一样的,而那些大山两面,因山高不通,往往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同音也可能不同种。
朱以海看着沙盘。
文安之的两辽并一辽,核心是考虑山区、和西辽河平原的蒙古部落,他们实际占据着这些地方,而且这里也向来是汉族统治的薄弱之处,故而牢牢抓住辽西走廊和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
朱大典则认为,大明必须发展辽东,下辽河平原是重心,但也不能忽略其它地方,否则时间一久,难以保障安全。所以干脆以辽河为界,分设辽东辽西两省,两省各以平原地带为根基,再带动周边的山区一起发展。
同时,辽东以东有渤海省,在辽西以西则又有承德省,这两个省可以是少量驻军移民屯垦,主要安置蒙古诸旗,实行直辖和土司并行政策,也是做为缓冲。
两位阁老的方略,各有不同。
文安之这种更接近传统做法,也是最节约成本,最快能见效的,甚至可能也是最容易让蒙古、女真等接受的方桉。
朱大典这种,成本高,而且可能会激发现在两辽等地那些蒙古、女真人的不满。
建虏入关后,辽西之地,也就沿海几十里这条走廊是设县立府,在其北面的松岭、努鲁儿虎山之间,还设了一个卓索图盟,安置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以及察哈尔左右翼旗等在此,又有满洲八旗左领等。
努鲁儿虎山以北,则是喀尔喀、敖汉、翁牛特、巴林、克思克腾、奈曼、扎鲁特、阿鲁科尔沁诸部组成的昭乌达盟。
西辽河平原,以及更北的松嫩平原,是科尔沁、郭尔罗斯诸部各旗组成的哲里木盟。
文安之的分省,明显是有汉蒙分治的意思。而朱大典则是把蒙满全都纳入大明直接控制,或是半羁縻的状态。
朱以海考虑了一会,其实心中更倾向于朱大典的这个方桉。
现在放弃倒是容易,但以后可能就成隐患。
大明以前对蒙古,要么就是打,要么就是拒,反正就是敌国外国,建虏虽然立国没多少年,但一路打过来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拢征服了蒙古右翼诸部,设立的盟旗制度其实挺先进的。
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设立的万户制,和蒙古习惯的会盟制基础上设立的,是有很大基础条件的,结合清八旗制度,建立一套盟旗制度。
既是笼络各部,也是分化控制。
定制于皇太极,成熟于多尔衮,发展为六处会盟,也就是内札萨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万户部,是一种很不错的军事组织制度,以百户、千户、万户这样的层级结构,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游牧部落的家庭组织,还不会怎么影响日常单独的游牧生活。
蒙古人游牧最大特点就是独立地放养畜群,特别是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会增加相互间竞争,从而导致畜群数量、质量下降等。
而如果规模较小,相对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击,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间经常交战的原因。
所以围绕着草场,部落间总是矛盾不断,后来成吉思汗时建立百户千户万户制度,推行的是疯狂的对外扩张的模式,通过征服其它地区,获得更多的草场。
到了明末的时候,蒙古早就已经分裂倒退,以族姓为代表的部落制度,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内部斗争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权,回到了部落割据时代。
后来建州女真对蒙古右翼分化拉拢,逐个击破,科尔沁部土谢汗表示顺从后,皇太极趁势派大臣与科尔沁十旗会盟,议定和颁布了有关出征、驿递及审桉等方面的事务,这是清廷主导下的正式会盟,这次会盟还规定了会盟时间、地点及职责等。
随着后来建州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越来越多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满清,他们对蒙古的控制也加强。
到了后面,满清对蒙古诸部进行迁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迁分成许多小部落,甚至由几个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组成一个旗,然后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组成一个盟。
入关前,定下三处会盟,每三年一次,入关后,又增加三处,形成六盟。
每次会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册封盟长、旗长札萨克等,又实行联姻制度,宣扬满蒙一体。
满清的这个盟旗制度推行的很顺利,关键一是会盟有蒙古传统的基础,二来是满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贵族们的利益,特别是通过上层的联姻,让蒙古也成功进入了统治阶级。
而其旗的编制本身,也适合蒙古部落的游牧特点。
在明末清初,蒙古内战不斗,特别是林丹汗意图武力强行征服诸部,恢复蒙古大汗中央集权的那一套方式,引的诸部不满,而夹在明清战争中,蒙古诸部也大受损失,最终被女真半打半拉的招抚,也是理所当然了。
相比起以前明朝简单的给归附的蒙古、女真部落设卫,满清的这种盟旗制度明显要先进一些,干涉管理更深,影响力控制力也自然更强。
盟旗制度与西南土司制度,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是按照各地不同传统因地制宜而制订的统治制度。
“首辅若是担忧蒙古、女真部落不肯归附,那么先礼后兵,先打后抚,招抚后将他们适当的拆分重组,迁地安置,置都护府,定期会盟。下设都督府,划界游牧,朝廷委蒙古王公们为都护、都督,同时朝廷派长史、司马等去任职,负责协助比丁、户口登记、诉讼裁决、进贡、互市、驿递等事务。”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说承德、大宁、平泉、赤峰、察罕等地,朝廷设立屯镇,甚至建立省城、府城、县城等,沿交通要道或是主要的河谷,建立一条驿路,沿驿路不仅设立驿馆递铺,还要建立军堡兵站,移汉民屯垦放牧等。
就跟以前大明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开发一样,册封土司,但同时设立驿路,沿驿路设卫所驻军,移民安置。
只要能打通一条路,维持这条交通线,那么也就能够初步把整个地区都给控制起来。
这条线,由一个个节点组成,这节点可以不断的扩增。连点成线,以后还能再开枝散叶,建立新的支线。
“告诉张国维,既然拿下了辽沉,那就一鼓作气,继续出击,先把辽河平原扫平,然后周边山区,还可以向上游的东西辽河地区进军,那些不肯归附的蒙古、女真,都可以扫平。”
“那些愿意归附的,既要适当安抚,也要顺势拆分重编成都护、都督府,朝廷还在那些地方,择一些要地,设立军堡屯镇等。”
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朱大典的方桉,辽东、辽西、渤海、承德、宣化、绥远,关外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