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5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对王承恩来说,眼前的局势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海汉尚未调动南方的军队参与华北、江浙两地的战事,这说明对方应该暂时还没有存着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大明虽然处于劣势但尚有生机。
忧的是海汉目前仅仅只投入了北方大区和东海大区两地的驻军部队,大明便已经难以招架了,要是海汉由此动了顺势将大明灭国的心思,把原本部署在南方,乃至海外的军队都调来参战,大明又该如何应对?
尽快与海汉执委会接触,推动停战谈判进行,否则极有可能迟则生变。
只是执委会目前并未对谈判表现出任何的兴趣,已经把他晾了好几天,看样子必须再采取一些更为主动的措施,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朝廷在杭州这边能托付的人脉,早在他来之前就都已经联系过一遍了。而这些人脉所能达到的效果,最终也就只能保他顺顺利利地进到杭州城内,与海汉官方取得联系而已。
至于能不能与执委会的高官们会面,乃至进行谈判,没有任何人敢给予他这样的保证,也帮不上这最后一步,只能凭他自己去努力争取了。
在运河码头转了这一圈下来,王承恩受到不小的触动,也不敢再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朱子安那边,他知道自己必须得尽快采取行动才行了。
执委会办公的地方并不是什么秘密,杭州本地尽人皆知,城西西湖北岸那一大片新建的海汉式建筑,被称作“胜利宫”的地方,便正是其日常办公所在。
王承恩先前来过一次,拜帖递进去之后,只说让他先回去等通知,执委会有空了就会安排接见。
虽然这一次的主动造访依然得到了同样的回复,一名外交官员仍然让他先回去,但这次王承恩可不会被那么容易打发走了。
“执委会各位大人公务繁忙,万一有时间又来不及通知咱家,耽搁了正事就麻烦了。咱家就在这儿候着,随叫随到。”
王承恩说完之后他便真就杵在那里不动了,这样的反应也有些出乎了外交官员的预料,劝了几句之后,见他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便只能先将这个情况上报。
“王承恩这是急了啊!”
陶东来无奈地摇摇头道:“这点耐心都没有,还想跟我们谈判呢!”
宁崎道:“听说王承恩这几天都是去兴贤坊那边守着,怎么突然想通了跑我们这边来了,莫不是朱子安给他出了主意?”
陶东来道:“朱子安应该没那么大胆子给他出这种主意,我看是有别的原因,说不定是看到什么东西受了刺激。”
陶东来的猜测虽未全中,但也相差不远。王承恩若不是去了一趟城东的运河码头,见到了输送去前线的物资和兵员,或许还不至于如此着急。
他想明白了其中关键,那是一刻都不敢再耽搁了,就算暂时得不到执委会的召见,他也必须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宁崎道:“那见不见他?”
陶东来摆摆手道:“火候未到,再晾他两天。他想杵在门口逼我们接见,那就正好用他来打个样,让其他国家的人都看看,大明现在是个什么处境!”
王承恩到执委会的办公楼外守候,本来是打算以此来扩大影响,让海汉这边觉得下不来台,说不定就会尽快接见他了。
但他万万想不到,执委会也想拿他当样板,敲打敲打别的国家。
至于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执委会并不担心,毕竟在这里的话语权和舆论风向,那肯定都是牢牢把控在海汉手里的。
海汉迁都已经处于进行时,所以不少国家也在准备将本国的外交使馆机构从三亚迁往杭州。像葡萄牙这种积极分子,更是连大使都已经跟着执委会到了杭州。
每日前往西湖北岸胜利宫办理公务的外国官员着实不少,进进出出就都能看到守在大门外的王承恩——外交部门给他安排了一张太师椅,还有一把遮阳伞,甚至还有茶水,这样的配置很难让人不注意到他。
就算有人不知道王承恩的身份,只要稍加打听,便会知道这位是代表大明来议和的使臣。
至于为什么会被晾在了胜利宫大门外,各方对此的理解或许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共识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海汉在目前还没打算停止对大明的攻势。
不管是否支持海汉,各国对于这场战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但有关前线的战况,大多数人的消息来源还是只有海汉官方通过报纸发布的战报。
战报上的海汉军是一路平推,击溃大明指日可待,但真实战况如何,还是有很多人心存疑虑。
毕竟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便处于劣势,但战争潜力仍然相当巨大。而海汉军一向只在沿海地区活动,极少会深入内陆作战,能不能在大明控制的内陆地区发挥出正常水平,仍是一个未知数。
但胜利宫外出现的大明使臣,似乎已经表明了当下的战场态势。而且执委会对大明来使故意避而不见,表现出不愿和谈的态度,更是坐实了之前的战报应该都是属实。
即便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现实还是让一些人感到了不安。如果大明就此倒下,那对于他们所属的阵营来说,绝非什么值得庆祝的好消息。
恰恰相反,大明倒下,就意味着海汉将会迅速获得大量人口和资源。没有了这个一个体量相当的对手,海汉的对外扩张方向必然也会发生转变,届时其胃口可就不是一个南海能满足了。
要阻止海汉的扩张脚步,眼下就得先尽力保住大明不倒。
于是在胜利宫外守候的王承恩,愕然发现身边冒出了一群本不认识的“朋友”。
这些人来自多个国家,但他们都自称是大明的支持者,要和王承恩站在一起,向海汉提出停战和谈的要求。
王承恩不傻,他当然能看懂这些行为艺术家并不是为了大明而来,但当下他的确也需要有人为自己摇旗呐喊,所以对于这样的“援助”,他也是来者不拒,统统笑纳。
对王承恩来说,眼前的局势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海汉尚未调动南方的军队参与华北、江浙两地的战事,这说明对方应该暂时还没有存着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大明虽然处于劣势但尚有生机。
忧的是海汉目前仅仅只投入了北方大区和东海大区两地的驻军部队,大明便已经难以招架了,要是海汉由此动了顺势将大明灭国的心思,把原本部署在南方,乃至海外的军队都调来参战,大明又该如何应对?
尽快与海汉执委会接触,推动停战谈判进行,否则极有可能迟则生变。
只是执委会目前并未对谈判表现出任何的兴趣,已经把他晾了好几天,看样子必须再采取一些更为主动的措施,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朝廷在杭州这边能托付的人脉,早在他来之前就都已经联系过一遍了。而这些人脉所能达到的效果,最终也就只能保他顺顺利利地进到杭州城内,与海汉官方取得联系而已。
至于能不能与执委会的高官们会面,乃至进行谈判,没有任何人敢给予他这样的保证,也帮不上这最后一步,只能凭他自己去努力争取了。
在运河码头转了这一圈下来,王承恩受到不小的触动,也不敢再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朱子安那边,他知道自己必须得尽快采取行动才行了。
执委会办公的地方并不是什么秘密,杭州本地尽人皆知,城西西湖北岸那一大片新建的海汉式建筑,被称作“胜利宫”的地方,便正是其日常办公所在。
王承恩先前来过一次,拜帖递进去之后,只说让他先回去等通知,执委会有空了就会安排接见。
虽然这一次的主动造访依然得到了同样的回复,一名外交官员仍然让他先回去,但这次王承恩可不会被那么容易打发走了。
“执委会各位大人公务繁忙,万一有时间又来不及通知咱家,耽搁了正事就麻烦了。咱家就在这儿候着,随叫随到。”
王承恩说完之后他便真就杵在那里不动了,这样的反应也有些出乎了外交官员的预料,劝了几句之后,见他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便只能先将这个情况上报。
“王承恩这是急了啊!”
陶东来无奈地摇摇头道:“这点耐心都没有,还想跟我们谈判呢!”
宁崎道:“听说王承恩这几天都是去兴贤坊那边守着,怎么突然想通了跑我们这边来了,莫不是朱子安给他出了主意?”
陶东来道:“朱子安应该没那么大胆子给他出这种主意,我看是有别的原因,说不定是看到什么东西受了刺激。”
陶东来的猜测虽未全中,但也相差不远。王承恩若不是去了一趟城东的运河码头,见到了输送去前线的物资和兵员,或许还不至于如此着急。
他想明白了其中关键,那是一刻都不敢再耽搁了,就算暂时得不到执委会的召见,他也必须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宁崎道:“那见不见他?”
陶东来摆摆手道:“火候未到,再晾他两天。他想杵在门口逼我们接见,那就正好用他来打个样,让其他国家的人都看看,大明现在是个什么处境!”
王承恩到执委会的办公楼外守候,本来是打算以此来扩大影响,让海汉这边觉得下不来台,说不定就会尽快接见他了。
但他万万想不到,执委会也想拿他当样板,敲打敲打别的国家。
至于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执委会并不担心,毕竟在这里的话语权和舆论风向,那肯定都是牢牢把控在海汉手里的。
海汉迁都已经处于进行时,所以不少国家也在准备将本国的外交使馆机构从三亚迁往杭州。像葡萄牙这种积极分子,更是连大使都已经跟着执委会到了杭州。
每日前往西湖北岸胜利宫办理公务的外国官员着实不少,进进出出就都能看到守在大门外的王承恩——外交部门给他安排了一张太师椅,还有一把遮阳伞,甚至还有茶水,这样的配置很难让人不注意到他。
就算有人不知道王承恩的身份,只要稍加打听,便会知道这位是代表大明来议和的使臣。
至于为什么会被晾在了胜利宫大门外,各方对此的理解或许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共识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海汉在目前还没打算停止对大明的攻势。
不管是否支持海汉,各国对于这场战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但有关前线的战况,大多数人的消息来源还是只有海汉官方通过报纸发布的战报。
战报上的海汉军是一路平推,击溃大明指日可待,但真实战况如何,还是有很多人心存疑虑。
毕竟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即便处于劣势,但战争潜力仍然相当巨大。而海汉军一向只在沿海地区活动,极少会深入内陆作战,能不能在大明控制的内陆地区发挥出正常水平,仍是一个未知数。
但胜利宫外出现的大明使臣,似乎已经表明了当下的战场态势。而且执委会对大明来使故意避而不见,表现出不愿和谈的态度,更是坐实了之前的战报应该都是属实。
即便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现实还是让一些人感到了不安。如果大明就此倒下,那对于他们所属的阵营来说,绝非什么值得庆祝的好消息。
恰恰相反,大明倒下,就意味着海汉将会迅速获得大量人口和资源。没有了这个一个体量相当的对手,海汉的对外扩张方向必然也会发生转变,届时其胃口可就不是一个南海能满足了。
要阻止海汉的扩张脚步,眼下就得先尽力保住大明不倒。
于是在胜利宫外守候的王承恩,愕然发现身边冒出了一群本不认识的“朋友”。
这些人来自多个国家,但他们都自称是大明的支持者,要和王承恩站在一起,向海汉提出停战和谈的要求。
王承恩不傻,他当然能看懂这些行为艺术家并不是为了大明而来,但当下他的确也需要有人为自己摇旗呐喊,所以对于这样的“援助”,他也是来者不拒,统统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