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8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虽然崇祯是认栽了,但两国间要完成权力的交接,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完的事情。
海汉在军事上做好了逐鹿中原的准备,但对于治理地域这么辽阔的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却还远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多地方仍需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现有的统治体系,海汉能做的顶多就是把衙门换块招牌而已。
一些内陆偏远地区的民众,可能要到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天下的统治者已经换作了别家。
但大沽口和谈的结果传回海汉国内后,依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对于一个成立不过二十多年的国家来说,对大明的取而代之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甚至很多已经加入海汉国籍的民众仍将大明视为正统。但真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所有人却发现这个实现目标竟然比想象中容易多了。
仗才打了几个月,大明竟然就降了,这可比战前动员时执委会所说的做好三到五年苦战准备要快多了。大明皇帝已经诏告天下,不得再对海汉采取敌对行动,估计很快就会正式退位了。
但海汉军的行动并未就此停止,正如陶东来所说的那样,大明既平,那满清也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数以万计的海汉军随即被运往辽东湾北部登陆,然后向北推进,对满清展开攻势。
守卫沈阳城的明军此时已经收到崇祯的圣旨,开城迎入了海汉军。指挥此次战役的颜楚杰,便将前线指挥部设在了城中。
陶东来如约邀请崇祯一起到辽东观战。而崇祯此时已经没什么好顾忌,便又一次从京城来到大沽口,然后与陶东来一同乘船前往辽东。
海汉最新型风帆铁甲舰让崇祯很快就明白了为何大明水师会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战舰的吨位足足是大明水师最大型福船的八倍之多,无论火力输出还是海上航速,都远非福船所能及,打起来只能是一边倒的局面。
他们在盖州卫登陆之后,便乘坐提前准备好的汽车沿官道赶往沈阳。崇祯对于这种不需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大感新奇,陶东来见状便表示等平定东北之后,会送一辆汽车给他作为代步工具。
满清此时虽然弱势,退到了沈阳以北,但地盘却并不小,基本完全接管了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向北直到库页岛北部。从辽东半岛到其疆域北端,几乎跟三亚到金州的距离差不多了。
这些区域内地广人稀,缺乏基础设施,要集结大部队作战,无论是交通还是补给,都将会成为大问题。像海汉军这样极度依赖后期的作战方式,就并不适合这种特殊环境。
即便海汉军在实力方面完全占优,但要想彻底剿灭满清势力,其实也不太现实。所以海汉制定的目标并非是要屠尽女真一族,而是要让满清彻底臣服,成为海汉的藩属国之一。
而满清自1639年与海汉签署金州协议之后,便已经向海汉开放了贸易。这些年来在海汉的有意经营之下,已经基本成了满清唯一的对外贸易通道,而满清对此的依赖也是越发显著。
类似盐、铁、茶、糖、烟等必不可少的物资,都必须依赖于海汉提供。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甚至还得向海汉求购粮食来度过难关。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前几年已经过世了,如今执政的顺治才年方十六,他六岁即位时,满清就已与海汉停战了。而他对海汉的认知,便是“海汉军凶猛异常,不可力敌”之类的看法,也很难生出将海汉视作主要对手的念头。
海汉去年与满清开战的时候,顺治身边还有人蠢蠢欲动,认为这是一个夹击大明的好机会。但满清非但没有等到合适的出击时机,反倒是等来了突然出现在辽东方向的数万海汉军。
海汉方面让满清商人带回了消息,要求清廷无条件投降,降格称藩,臣服海汉,否则便是全面开战。当然了,作为开战前的必要措施,两国间的所有贸易活动都已被海汉叫停,近期也不会再有任何物资从南边输送到满清境内了。
而与此消息同时传回的,还有另一个说不上是好是坏的消息——大明已经与海汉停战,并且由崇祯帝亲自请降。
看到老对手倒霉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大明没了,海汉得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满清,这可就笑不出来了。
年轻的顺治帝并不想招惹如此强大的对手,何况大明都已经被打垮了,难道满清还能挺得过去吗?
但满清朝堂上也有一些喜欢钻牛角尖的狠人,所以两军最终还是在沈阳以北三百里的平原上进行了正面对决。
战局结果当然毫无悬念,满清在这一战中折损了超过两万名战士,而作为对手的海汉,伤亡率仅有其百分之一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清军部队中也已有大量的火枪火炮列装,但在面对武器装备更为先进的海汉军时仍然毫无还手之力。
亲临前线的崇祯目睹了两军交战的整个过程,这次他是真的服气了,海汉军号称天下第一的战斗力可不是吹出来的,收割敌军性命的速度快得难以想象。崇祯也有些庆幸自己之前的决断没有做错,否则难以想象所将造成的惨烈后果。
而满清方面的好战分子几乎都在这场决战中消耗殆尽,留给顺治的只有两条路,要嘛带着民众往北逃,逃到海汉军无法企及的苦寒之地;要嘛就果断乞降,让满清部族还能继续在家乡生活下去。
顺治最终选择了后者。
半个月之后,受降仪式在满清曾经的京城沈阳举行。崇祯没有在战后立刻离开返京,而是选择留下来观看这一幕。
大明和满清打了几十年,双方的统治者却是第一次会面。但讽刺的是双方都是亡国之君,在这里唯一的胜利者是海汉,他们都只是陪衬而已。
在降书上签下名字后,年轻的顺治如释重负,而目睹这历史性一幕的崇祯却若有所失。
只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和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两个国家,在同一年里走到了尽头。
虽然崇祯是认栽了,但两国间要完成权力的交接,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完的事情。
海汉在军事上做好了逐鹿中原的准备,但对于治理地域这么辽阔的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却还远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多地方仍需在一段时期内维持现有的统治体系,海汉能做的顶多就是把衙门换块招牌而已。
一些内陆偏远地区的民众,可能要到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天下的统治者已经换作了别家。
但大沽口和谈的结果传回海汉国内后,依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对于一个成立不过二十多年的国家来说,对大明的取而代之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甚至很多已经加入海汉国籍的民众仍将大明视为正统。但真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所有人却发现这个实现目标竟然比想象中容易多了。
仗才打了几个月,大明竟然就降了,这可比战前动员时执委会所说的做好三到五年苦战准备要快多了。大明皇帝已经诏告天下,不得再对海汉采取敌对行动,估计很快就会正式退位了。
但海汉军的行动并未就此停止,正如陶东来所说的那样,大明既平,那满清也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数以万计的海汉军随即被运往辽东湾北部登陆,然后向北推进,对满清展开攻势。
守卫沈阳城的明军此时已经收到崇祯的圣旨,开城迎入了海汉军。指挥此次战役的颜楚杰,便将前线指挥部设在了城中。
陶东来如约邀请崇祯一起到辽东观战。而崇祯此时已经没什么好顾忌,便又一次从京城来到大沽口,然后与陶东来一同乘船前往辽东。
海汉最新型风帆铁甲舰让崇祯很快就明白了为何大明水师会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战舰的吨位足足是大明水师最大型福船的八倍之多,无论火力输出还是海上航速,都远非福船所能及,打起来只能是一边倒的局面。
他们在盖州卫登陆之后,便乘坐提前准备好的汽车沿官道赶往沈阳。崇祯对于这种不需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大感新奇,陶东来见状便表示等平定东北之后,会送一辆汽车给他作为代步工具。
满清此时虽然弱势,退到了沈阳以北,但地盘却并不小,基本完全接管了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向北直到库页岛北部。从辽东半岛到其疆域北端,几乎跟三亚到金州的距离差不多了。
这些区域内地广人稀,缺乏基础设施,要集结大部队作战,无论是交通还是补给,都将会成为大问题。像海汉军这样极度依赖后期的作战方式,就并不适合这种特殊环境。
即便海汉军在实力方面完全占优,但要想彻底剿灭满清势力,其实也不太现实。所以海汉制定的目标并非是要屠尽女真一族,而是要让满清彻底臣服,成为海汉的藩属国之一。
而满清自1639年与海汉签署金州协议之后,便已经向海汉开放了贸易。这些年来在海汉的有意经营之下,已经基本成了满清唯一的对外贸易通道,而满清对此的依赖也是越发显著。
类似盐、铁、茶、糖、烟等必不可少的物资,都必须依赖于海汉提供。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甚至还得向海汉求购粮食来度过难关。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前几年已经过世了,如今执政的顺治才年方十六,他六岁即位时,满清就已与海汉停战了。而他对海汉的认知,便是“海汉军凶猛异常,不可力敌”之类的看法,也很难生出将海汉视作主要对手的念头。
海汉去年与满清开战的时候,顺治身边还有人蠢蠢欲动,认为这是一个夹击大明的好机会。但满清非但没有等到合适的出击时机,反倒是等来了突然出现在辽东方向的数万海汉军。
海汉方面让满清商人带回了消息,要求清廷无条件投降,降格称藩,臣服海汉,否则便是全面开战。当然了,作为开战前的必要措施,两国间的所有贸易活动都已被海汉叫停,近期也不会再有任何物资从南边输送到满清境内了。
而与此消息同时传回的,还有另一个说不上是好是坏的消息——大明已经与海汉停战,并且由崇祯帝亲自请降。
看到老对手倒霉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大明没了,海汉得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满清,这可就笑不出来了。
年轻的顺治帝并不想招惹如此强大的对手,何况大明都已经被打垮了,难道满清还能挺得过去吗?
但满清朝堂上也有一些喜欢钻牛角尖的狠人,所以两军最终还是在沈阳以北三百里的平原上进行了正面对决。
战局结果当然毫无悬念,满清在这一战中折损了超过两万名战士,而作为对手的海汉,伤亡率仅有其百分之一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清军部队中也已有大量的火枪火炮列装,但在面对武器装备更为先进的海汉军时仍然毫无还手之力。
亲临前线的崇祯目睹了两军交战的整个过程,这次他是真的服气了,海汉军号称天下第一的战斗力可不是吹出来的,收割敌军性命的速度快得难以想象。崇祯也有些庆幸自己之前的决断没有做错,否则难以想象所将造成的惨烈后果。
而满清方面的好战分子几乎都在这场决战中消耗殆尽,留给顺治的只有两条路,要嘛带着民众往北逃,逃到海汉军无法企及的苦寒之地;要嘛就果断乞降,让满清部族还能继续在家乡生活下去。
顺治最终选择了后者。
半个月之后,受降仪式在满清曾经的京城沈阳举行。崇祯没有在战后立刻离开返京,而是选择留下来观看这一幕。
大明和满清打了几十年,双方的统治者却是第一次会面。但讽刺的是双方都是亡国之君,在这里唯一的胜利者是海汉,他们都只是陪衬而已。
在降书上签下名字后,年轻的顺治如释重负,而目睹这历史性一幕的崇祯却若有所失。
只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和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两个国家,在同一年里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