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止是韩公廉那么简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零点中文网 www.ldzw.net,最快更新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韩公廉?
听到这个名字,徐云的表情顿时一愣。
没想到啊没想到。。。
老苏给出的人选.......
居然是他?
韩公廉。
这是北宋一位遗留信息很少的数学家,后世甚至连他的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只在他的出生地《古平县异志》中,有简单提及过他自号杨怀先生的少许信息。
毕竟这年头的号和后世的B站昵称似的,是个人都能取。
除了那些知名用户,能被记下的普通人也就约定成书和蒙古上单这有数几位罢了。
不过仅仅从那存留的只言片语中,后世依旧能看简单的判断出韩公廉的能力。
宋元祐元年。
韩公廉任吏部当守官,级别是最低的正九品。
当时老苏就任吏部尚书,奉命检验太史局等使用的浑仪,并准备制作一架新仪。
结果老苏在访问过程中,听说韩公廉精通数学、天文学,乃是汴京内数算大家。
老苏便亲自上门,便告之以前代天文学家张衡、梁令瓒、张思训等人的仪器法式大纲。
希望他能寻根究底,依之仿制。
韩公廉为此写了《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1卷,并制作了一座机轮木样的模具。
老苏看过之后认为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而水运轮的设计却有独到之处,具备很高的可行性。
因此便选定了这套方案,并且上表朝廷,得到了批允。
元祐二年。
韩公廉被命为制度官,开始制作新仪。
元祐七年。
该仪最终完成,被命名为元祐浑天仪象。
同时在历史上,韩公廉也被认为是元祐浑天仪象制作过程中,除老苏外最关键的人物。
所以由此可见。
韩公廉在史书上的文墨虽然不多,但数学方面的能力显然是要远高于普通人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他其实很像后世一位名叫埃德尔的葡萄牙球员。
此前默默无闻,大家几乎都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也从来没怎么上过场。
结果在2016年欧洲杯决赛替补出场,一剑封喉帮助葡萄牙夺冠,完事后就又没声儿了。
没办法。
虽然宋朝的数学发展的非常迅速,奈何封建王朝终究是以人事斗争为主。
很多数学家并没多少机会展现身手,更别提被载入史书了。
当然了。
道理虽是是这么个道理。
但若真是那种顶尖到极致的数学家,多多少少都应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记载。
比如秦九昭。
比如杨辉。
又比如拐走诺贝尔老婆的那个人,好吧这个不算......
所以说句比较客观的定位:
韩公廉应该是那种数学方面的高级、甚至接近顶尖的人才。
但离‘时代天花板’的距离,恐怕还有点儿远。
因此徐云想了想。
还是准备再问问老苏,看看能不能多找几个类似韩公廉的人才。
毕竟这次的计算工作量还是挺大的,鸡蛋也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老爷,若是按您所说,杨怀先生显然是个相当不错的人选。
不过天文望远镜所需的数算步骤极其繁杂,单靠一人恐怕将会费时费力。
因此老爷若是还有人选,不妨多找几位数算能人前来协助,也算是以备万一之策。”
老苏一边听一边点头,看上去接受了这个建议。
他曾经见过徐云鼓捣发电机和电解池,知道风灵月影宗的一些知识非同一般。
恐怕和现有认知有些出入,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刷新一番固有认知。
如果只请了个韩公廉,对方能理解公理那姑且还好说。
但要是出现了卡顿或者疑惑。
那么整个天文望远镜的‘复原’过程,就很可能出现延迟甚至停滞了。
随后他仔细回想了一番自己认识的数学家,过了小半分钟,他忽然眼前一亮:
“小王,你所说的数算知识,可否用文字大致描述下来?”
徐云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有些疑惑老苏的目的,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此事不难,毕竟小人本就是从书上看到的内容,概述一些关键点还是很容易的。”
老苏见说大手一挥,兴奋道:
“如此甚好,稍后你随我前往书房,撰写一封书信,寄往应天府。
有一位当世数算大家在府中乡野结庐而居,若能说动他前来汴京助力,镜面精度必能算成!”
看着头一次表现出如此兴奋与推崇态度的老苏,徐云顿时来了兴趣:
“不知是哪位大家?”
老苏沉默片刻,组织好语言,面带些许崇敬道:
“此人姓贾名宪,师从九章推步大师楚衍......”
老苏的这番话还没说完,徐云的眼皮便狠狠抽了一下。
妈耶。
居然是贾宪?
这个古代数学史上丰碑级的人物,这个时候居然还没死?
说道古代华夏的知名数学家。
很多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都是祖冲之。
也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男人,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但除了祖冲之外,华夏还有不少数学方面的牛人。
并且可以按照他们的贡献和方向,划分出很多类别。
比如以对现代数学影响力而言,秦九韶无疑当属首推。
因为本土数学中只有他的大衍求一术和中国剩余定理,仍然被现代数学所保留。
其余的各种华夏古代数学技术和数学工具,都是被西方数学家另起炉灶重新发明的。
若是以划时代的开创性而言。
那么无疑首推刘徽和朱世杰,因为他们分别对应着华夏两个数学高峰上的两次巨大的飞跃:
刘徽整理了整个秦汉时期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华夏古代数学的整体框架,总结了线性代数的整体计算框架。
大体上类似希腊数学中的欧几里得。
朱世杰则整理了唐宋以降的数学,规范了天元术的数学框架,将华夏的代数从无符号计算带入了有符号计算。
而在三角领域中,贾宪无疑是个大牛中的大牛。
还记得1665副本中提到的杨辉三角吗?
杨辉三角其实就是由贾宪提出来的,所以有些人会叫它贾宪三角。
不过由于著作失传的缘故,他的优秀思想被另一位大数学家杨辉记录了下来。
因此后世才以杨辉三角为名定义了这个规律。
11年亚洲数学大会给出的理由是杨辉的记录有实物佐证,这逻辑其实也没啥毛病。
另外。
贾宪还创造了“增乘开平方法”和“增乘开立方法”的开方方法,
也就是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类高效方法。
没错。
求高次方程数值。
要知道?
真年头的欧洲,还正在使用“罗马数码”呢。
没错,数码,连表数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作这么复杂的开方运算了。
贾宪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大致和欧洲数学家霍纳(公元1819年)的方法相同,但比对方早了770年。
而这也恰恰是镜面精度计算中的一道重要环节,并且还有很多衍生数算公式要解。
也就是说。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专业角度出发,贾宪都是一位要比韩公廉合适的多的人选。
但与此同时。
他也是徐云计划之外的人物,徐云一开始压根就没考虑过他。
因为贾宪此人的生卒时间后世同样无人知晓,但大多数看法都是他在宋徽宗即位之前就挂了。
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
贾宪在1050年左右完成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当时他担任的是左班殿直的职务。
左班殿直是三班之一,正九品官职。
根据后世收集到的宋代官职与年龄的对照表来看,左班殿直一般是由25-35岁的成年男子担任。
同时王洙在《国朝会要》中写过一句话:
“宪今为左班殿直,吉隶太史。宪运算亦妙,有书传于世。”
王洙撰写《国朝会要》的时间是1043年,成书在1045年秋天。
也就是说。
公元1045年的时候,贾宪最少都已经25岁了。
眼下是公元1100年,过去了整整好55年。
贾宪若是还活着,保底都有八十岁,甚至可能九十岁或者更高。
老苏虽说也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是谁啊?
前任宰相!
无论是生活的物质水平还是享受到的医疗水平,都可以说万中、甚至百万中无一。
但贾宪只是个普通小官,没多久还辞职了。
在生活物质水平方面,要远远低于老苏,顶多就是个小地主的水准吧,说不定还没那么有钱。
因此在后世的数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贾宪在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连词条百科上,给他的定义都是‘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杰出数学家’。
可眼下看来......
贾宪居然还活着?
而且按照老苏话中所言。
若是能说动贾宪,他甚至可能从应天府赶过来!
应天府就是后世的白下,而汴京是俊仪。
从白下到汴京足足六百多公里,后世动车都要三个小时呢,在古代妥妥算是一段长途了。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
目前贾宪的身体状况可能还挺不错的,否则不可能经的起这样距离的舟车劳顿。
怎么说呢......
虽然挺令人意外的,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徐云的目标,可不止是天文望远镜这么简单啊......
有些东西可不像天文望远镜这样,嘴上说自己算不了,但实际上凭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的算出来。
那些事儿的算力哪怕以徐云的个人能力来说,也完全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外力相助才行。
因此面对老苏的提议,徐云当场便应允道:
“桐屿先生小人神交已久,若能得此人相助,望远镜一事可成矣!”
随后老苏又与徐云提了几个人名,都是赋闲并且待在汴京或者周围二三十里的数学家。
其中有一两位徐云听过名字,能力上要逊色贾宪和韩公廉不少,算是高级人才的类型。
而更多的则是后世未闻的人名,能力方面未知,但估摸着同样不会很高:
毕竟老苏当初在制作新仪的时候需要大量数学计算支持,那会儿基本上把汴京上下的数学家都找了个遍,对于整个汴京数学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
除非是一些后起之秀,否则能力显然不可能太强。
事情到了这一步,今天的课程自然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随后老苏想了想,乐呵呵的对小赵和小李道:
“简王殿下,清照,不如在府上用过晚宴再走?”
小李与小赵对视了一眼,出声推辞道:
“有劳少师公蒙爱,不过本王还需尽早回宫寻找匠师,毕竟本王的那位兄长您也知道......所以还是下次吧,下次一定。”
看着这位一脸‘你懂得’的谜语人,徐云有些懵逼的眨了眨眼。
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理科汪,他自然不了解。
在刚即位没多久的这段时间里,宋徽宗便已经展现出了少许花鸟皇帝的范儿:
每天最少花三个时辰画画写字,偶尔可能改动成踢蹴鞠或者啪啪啪。
自己的胞弟们想见他,只能在下午的申时才会被应允。
当然了。
他对向太后的说法是喜欢一个人批阅奏章,加之向太后去世的早,所以在死前还真被宋徽宗给骗过去了。
向太后这位低配版慈禧还活着的时候赵佶都敢这么干,结果金军来的时候倒是怂了,倒也挺讽刺的。
随后老苏回到书房准备起了给贾宪的信,小李和小赵则交给了徐云相送。
毕竟眼下的徐云又是“老师”又是门客,在位格上足够送小李和小赵了。
老苏的这间府院不算很大,加之几人上课的地点又在前院,离大门只有一小段路。
没走一会儿,三人便抵达了门口。
“王公子。”
即将分别之际,小赵主动朝徐云拱了拱手: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今日王公子所言,着实让本王茅塞顿开,万有引力与星球之说...本王怕是这辈子都忘不了咯。”
小赵的表情和语气很真挚,说的也是他的肺腑之言,而非客套话。
毕竟若不是对科学感兴趣,他不可能跟着小李来到老苏府上来见徐云——那时候的小李还不知道徐云已经升职了,亲王见仆役,这已经超过了折节下交的概念了。
而另一边。
徐云对这位大帅比的印象也不错,每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同样帅气的读者老爷:
“简王殿下过誉了,小人只是将先贤所著的手札内容转述出来而已,。
如同蒙学的教习一般,传教圣贤书,换个人也能做到。
真正该敬佩的当是先贤之智,浩如星海,却又不知有多少被埋没在了光阴之中。”
徐云的这番话似乎触动了小赵的某根心神,只见他亦是叹了口气,道:
“确实如此,若非王公子提及,本王怕是到死都不会知晓,世间竟然有风灵月影宗这等玄奇宗门存在。
对了,王公子,如今的风灵月影宗,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
徐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悲伤,脸露苦涩与心痛:
“风灵月影宗早就消散在了岁月中,小人只是运气好,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断代的传承罢了。
一如天文望远镜一般,有不少传承如今早已支离破碎,我等后辈只闻其名,未见其物,唉.....”
小赵怅然的摇了摇头,随后他轻咳一声,安慰道:
“王公子,人要向前看,感伤之言便莫要再谈了,
至于工匠以及财物事宜,本王回宫后定会办妥,争取早日还原天文望远镜这般奇物!”
徐云点了点头,下意识的想劝这位简王殿下搬出皇宫。
不过考虑到交浅言深不太合适,最后只能郁闷的化作一股浊气。
接着他又看向了一旁的小李,扯出一丝笑意:
“李姑娘,咱们今日便暂且别过了。”
此时的小李正耷拉着眉角,有些郁闷的朝他挥了挥手:
“对不住啊王林,这次天文望远镜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嗨,这算啥?”
徐云朝她做了个无所谓的手势,笑道:
“李姑娘莫急,咱们的时间多着呢,说不定下一章...咳咳,下一次就会有事麻烦你哩!”
小李依旧是焉了吧唧的点了点头,很快又想到了什么。
带着些许期许和紧张,对徐云道:
“王林,等天文望远镜开始制作的时候,我还能来膀胱吗?”
徐云重重一点头,欣然应允:
“当然可以。”
小李见说这才回了点精神,轻轻舒了口气。
毕竟宋朝的女性地位虽然不低,但一位没出阁的姑娘与一堆大老爷们混在一起,这还是有些挑战固有观念的。
小李自己倒是不担心,她的老爹老李同志则已经认命。
因此整个最大的阻碍,便来自徐云和老苏这边了。
毕竟读书人自视清高,老苏这类人更怕晚节不保,说不定就会想法子拒绝自己呢。
眼见徐云亲口答应让自己旁观一波望远镜制作,那么也便代表着最大阻碍的解除。
随后三人又简单客套了几句,便就此在门外分别了。
徐云则顺着院落,回到了东厢房。
他打算稍微再休息一会儿,顺便把准备写给贾宪的知识点归纳一下。
若是还有时间。
便考虑考虑接下来还要怎么走。
结果走到自己的院落边,还没进院门呢。
他便见到王禀这个冷面汉子正双手环抱,铁塔似的杵在了自己院门口。
见此情形。
徐云下意识心底一惊:
该不会是王越又有状况了吧?
毕竟之前只是度过了意外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远远谈不上彻底脱离了风险。
在医疗环境不全备的宋朝,注射抗生素后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出事。
于是他连忙快步走上前,对王禀拱了拱手,有些急切道:
“校尉大人,您来小人这儿了?莫不是中侯病情有变?”
见到徐云担忧王越,王禀心中顿时一暖,笑着摆了摆手:
“小王,你权且放心,兄长病情无恙,王某此番主要是为你而来。”
徐云表情一愣,用食指指了指自己:
“我?”
王禀点点头,从身上掏出了几册线装书:
“若非小王你出手,此时王某与兄长必然早已阴阳两隔,救命之恩无以为报。”
“上午王某思来想去,忽觉你的身形似乎有些瘦弱,所以......”
“此处有几册武功秘籍,虽然不是上乘武学,但却能短时速成,你可感兴趣?”
.....
注:
6600字奉上,通宵到现在,今晚还有!!!
这个月保底20万,说道做到,求月票!!!
------题外话------
首先,作家的话不收费,不收费,不收费!!!
有读者反馈说最近人物介绍和科普有点多,这里解释一下。
最近这些情节的追定高到了一个令我相当惊讶的数字,也是这本书有史以来的最高。
这点从本章说应该就可以看出来了,这说明大家对这种情节应该是喜欢或者说可以接受的。
其次就是每个花长篇介绍的角色,后面都会有大用处,具体不剧透了,好想让你们明天就看到啊.....
最后大章求月票!!!
韩公廉?
听到这个名字,徐云的表情顿时一愣。
没想到啊没想到。。。
老苏给出的人选.......
居然是他?
韩公廉。
这是北宋一位遗留信息很少的数学家,后世甚至连他的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只在他的出生地《古平县异志》中,有简单提及过他自号杨怀先生的少许信息。
毕竟这年头的号和后世的B站昵称似的,是个人都能取。
除了那些知名用户,能被记下的普通人也就约定成书和蒙古上单这有数几位罢了。
不过仅仅从那存留的只言片语中,后世依旧能看简单的判断出韩公廉的能力。
宋元祐元年。
韩公廉任吏部当守官,级别是最低的正九品。
当时老苏就任吏部尚书,奉命检验太史局等使用的浑仪,并准备制作一架新仪。
结果老苏在访问过程中,听说韩公廉精通数学、天文学,乃是汴京内数算大家。
老苏便亲自上门,便告之以前代天文学家张衡、梁令瓒、张思训等人的仪器法式大纲。
希望他能寻根究底,依之仿制。
韩公廉为此写了《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1卷,并制作了一座机轮木样的模具。
老苏看过之后认为虽不尽如古人之说,然而水运轮的设计却有独到之处,具备很高的可行性。
因此便选定了这套方案,并且上表朝廷,得到了批允。
元祐二年。
韩公廉被命为制度官,开始制作新仪。
元祐七年。
该仪最终完成,被命名为元祐浑天仪象。
同时在历史上,韩公廉也被认为是元祐浑天仪象制作过程中,除老苏外最关键的人物。
所以由此可见。
韩公廉在史书上的文墨虽然不多,但数学方面的能力显然是要远高于普通人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他其实很像后世一位名叫埃德尔的葡萄牙球员。
此前默默无闻,大家几乎都没怎么听过他的名字,也从来没怎么上过场。
结果在2016年欧洲杯决赛替补出场,一剑封喉帮助葡萄牙夺冠,完事后就又没声儿了。
没办法。
虽然宋朝的数学发展的非常迅速,奈何封建王朝终究是以人事斗争为主。
很多数学家并没多少机会展现身手,更别提被载入史书了。
当然了。
道理虽是是这么个道理。
但若真是那种顶尖到极致的数学家,多多少少都应该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记载。
比如秦九昭。
比如杨辉。
又比如拐走诺贝尔老婆的那个人,好吧这个不算......
所以说句比较客观的定位:
韩公廉应该是那种数学方面的高级、甚至接近顶尖的人才。
但离‘时代天花板’的距离,恐怕还有点儿远。
因此徐云想了想。
还是准备再问问老苏,看看能不能多找几个类似韩公廉的人才。
毕竟这次的计算工作量还是挺大的,鸡蛋也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嘛:
“老爷,若是按您所说,杨怀先生显然是个相当不错的人选。
不过天文望远镜所需的数算步骤极其繁杂,单靠一人恐怕将会费时费力。
因此老爷若是还有人选,不妨多找几位数算能人前来协助,也算是以备万一之策。”
老苏一边听一边点头,看上去接受了这个建议。
他曾经见过徐云鼓捣发电机和电解池,知道风灵月影宗的一些知识非同一般。
恐怕和现有认知有些出入,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刷新一番固有认知。
如果只请了个韩公廉,对方能理解公理那姑且还好说。
但要是出现了卡顿或者疑惑。
那么整个天文望远镜的‘复原’过程,就很可能出现延迟甚至停滞了。
随后他仔细回想了一番自己认识的数学家,过了小半分钟,他忽然眼前一亮:
“小王,你所说的数算知识,可否用文字大致描述下来?”
徐云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有些疑惑老苏的目的,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此事不难,毕竟小人本就是从书上看到的内容,概述一些关键点还是很容易的。”
老苏见说大手一挥,兴奋道:
“如此甚好,稍后你随我前往书房,撰写一封书信,寄往应天府。
有一位当世数算大家在府中乡野结庐而居,若能说动他前来汴京助力,镜面精度必能算成!”
看着头一次表现出如此兴奋与推崇态度的老苏,徐云顿时来了兴趣:
“不知是哪位大家?”
老苏沉默片刻,组织好语言,面带些许崇敬道:
“此人姓贾名宪,师从九章推步大师楚衍......”
老苏的这番话还没说完,徐云的眼皮便狠狠抽了一下。
妈耶。
居然是贾宪?
这个古代数学史上丰碑级的人物,这个时候居然还没死?
说道古代华夏的知名数学家。
很多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都是祖冲之。
也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男人,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但除了祖冲之外,华夏还有不少数学方面的牛人。
并且可以按照他们的贡献和方向,划分出很多类别。
比如以对现代数学影响力而言,秦九韶无疑当属首推。
因为本土数学中只有他的大衍求一术和中国剩余定理,仍然被现代数学所保留。
其余的各种华夏古代数学技术和数学工具,都是被西方数学家另起炉灶重新发明的。
若是以划时代的开创性而言。
那么无疑首推刘徽和朱世杰,因为他们分别对应着华夏两个数学高峰上的两次巨大的飞跃:
刘徽整理了整个秦汉时期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华夏古代数学的整体框架,总结了线性代数的整体计算框架。
大体上类似希腊数学中的欧几里得。
朱世杰则整理了唐宋以降的数学,规范了天元术的数学框架,将华夏的代数从无符号计算带入了有符号计算。
而在三角领域中,贾宪无疑是个大牛中的大牛。
还记得1665副本中提到的杨辉三角吗?
杨辉三角其实就是由贾宪提出来的,所以有些人会叫它贾宪三角。
不过由于著作失传的缘故,他的优秀思想被另一位大数学家杨辉记录了下来。
因此后世才以杨辉三角为名定义了这个规律。
11年亚洲数学大会给出的理由是杨辉的记录有实物佐证,这逻辑其实也没啥毛病。
另外。
贾宪还创造了“增乘开平方法”和“增乘开立方法”的开方方法,
也就是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类高效方法。
没错。
求高次方程数值。
要知道?
真年头的欧洲,还正在使用“罗马数码”呢。
没错,数码,连表数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作这么复杂的开方运算了。
贾宪增乘开方法的计算程序,大致和欧洲数学家霍纳(公元1819年)的方法相同,但比对方早了770年。
而这也恰恰是镜面精度计算中的一道重要环节,并且还有很多衍生数算公式要解。
也就是说。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专业角度出发,贾宪都是一位要比韩公廉合适的多的人选。
但与此同时。
他也是徐云计划之外的人物,徐云一开始压根就没考虑过他。
因为贾宪此人的生卒时间后世同样无人知晓,但大多数看法都是他在宋徽宗即位之前就挂了。
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
贾宪在1050年左右完成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当时他担任的是左班殿直的职务。
左班殿直是三班之一,正九品官职。
根据后世收集到的宋代官职与年龄的对照表来看,左班殿直一般是由25-35岁的成年男子担任。
同时王洙在《国朝会要》中写过一句话:
“宪今为左班殿直,吉隶太史。宪运算亦妙,有书传于世。”
王洙撰写《国朝会要》的时间是1043年,成书在1045年秋天。
也就是说。
公元1045年的时候,贾宪最少都已经25岁了。
眼下是公元1100年,过去了整整好55年。
贾宪若是还活着,保底都有八十岁,甚至可能九十岁或者更高。
老苏虽说也是八十岁高龄,但他是谁啊?
前任宰相!
无论是生活的物质水平还是享受到的医疗水平,都可以说万中、甚至百万中无一。
但贾宪只是个普通小官,没多久还辞职了。
在生活物质水平方面,要远远低于老苏,顶多就是个小地主的水准吧,说不定还没那么有钱。
因此在后世的数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贾宪在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连词条百科上,给他的定义都是‘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杰出数学家’。
可眼下看来......
贾宪居然还活着?
而且按照老苏话中所言。
若是能说动贾宪,他甚至可能从应天府赶过来!
应天府就是后世的白下,而汴京是俊仪。
从白下到汴京足足六百多公里,后世动车都要三个小时呢,在古代妥妥算是一段长途了。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
目前贾宪的身体状况可能还挺不错的,否则不可能经的起这样距离的舟车劳顿。
怎么说呢......
虽然挺令人意外的,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徐云的目标,可不止是天文望远镜这么简单啊......
有些东西可不像天文望远镜这样,嘴上说自己算不了,但实际上凭着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的算出来。
那些事儿的算力哪怕以徐云的个人能力来说,也完全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外力相助才行。
因此面对老苏的提议,徐云当场便应允道:
“桐屿先生小人神交已久,若能得此人相助,望远镜一事可成矣!”
随后老苏又与徐云提了几个人名,都是赋闲并且待在汴京或者周围二三十里的数学家。
其中有一两位徐云听过名字,能力上要逊色贾宪和韩公廉不少,算是高级人才的类型。
而更多的则是后世未闻的人名,能力方面未知,但估摸着同样不会很高:
毕竟老苏当初在制作新仪的时候需要大量数学计算支持,那会儿基本上把汴京上下的数学家都找了个遍,对于整个汴京数学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
除非是一些后起之秀,否则能力显然不可能太强。
事情到了这一步,今天的课程自然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
随后老苏想了想,乐呵呵的对小赵和小李道:
“简王殿下,清照,不如在府上用过晚宴再走?”
小李与小赵对视了一眼,出声推辞道:
“有劳少师公蒙爱,不过本王还需尽早回宫寻找匠师,毕竟本王的那位兄长您也知道......所以还是下次吧,下次一定。”
看着这位一脸‘你懂得’的谜语人,徐云有些懵逼的眨了眨眼。
作为一名非历史专业的理科汪,他自然不了解。
在刚即位没多久的这段时间里,宋徽宗便已经展现出了少许花鸟皇帝的范儿:
每天最少花三个时辰画画写字,偶尔可能改动成踢蹴鞠或者啪啪啪。
自己的胞弟们想见他,只能在下午的申时才会被应允。
当然了。
他对向太后的说法是喜欢一个人批阅奏章,加之向太后去世的早,所以在死前还真被宋徽宗给骗过去了。
向太后这位低配版慈禧还活着的时候赵佶都敢这么干,结果金军来的时候倒是怂了,倒也挺讽刺的。
随后老苏回到书房准备起了给贾宪的信,小李和小赵则交给了徐云相送。
毕竟眼下的徐云又是“老师”又是门客,在位格上足够送小李和小赵了。
老苏的这间府院不算很大,加之几人上课的地点又在前院,离大门只有一小段路。
没走一会儿,三人便抵达了门口。
“王公子。”
即将分别之际,小赵主动朝徐云拱了拱手: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今日王公子所言,着实让本王茅塞顿开,万有引力与星球之说...本王怕是这辈子都忘不了咯。”
小赵的表情和语气很真挚,说的也是他的肺腑之言,而非客套话。
毕竟若不是对科学感兴趣,他不可能跟着小李来到老苏府上来见徐云——那时候的小李还不知道徐云已经升职了,亲王见仆役,这已经超过了折节下交的概念了。
而另一边。
徐云对这位大帅比的印象也不错,每看到他就仿佛看到了同样帅气的读者老爷:
“简王殿下过誉了,小人只是将先贤所著的手札内容转述出来而已,。
如同蒙学的教习一般,传教圣贤书,换个人也能做到。
真正该敬佩的当是先贤之智,浩如星海,却又不知有多少被埋没在了光阴之中。”
徐云的这番话似乎触动了小赵的某根心神,只见他亦是叹了口气,道:
“确实如此,若非王公子提及,本王怕是到死都不会知晓,世间竟然有风灵月影宗这等玄奇宗门存在。
对了,王公子,如今的风灵月影宗,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
徐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悲伤,脸露苦涩与心痛:
“风灵月影宗早就消散在了岁月中,小人只是运气好,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断代的传承罢了。
一如天文望远镜一般,有不少传承如今早已支离破碎,我等后辈只闻其名,未见其物,唉.....”
小赵怅然的摇了摇头,随后他轻咳一声,安慰道:
“王公子,人要向前看,感伤之言便莫要再谈了,
至于工匠以及财物事宜,本王回宫后定会办妥,争取早日还原天文望远镜这般奇物!”
徐云点了点头,下意识的想劝这位简王殿下搬出皇宫。
不过考虑到交浅言深不太合适,最后只能郁闷的化作一股浊气。
接着他又看向了一旁的小李,扯出一丝笑意:
“李姑娘,咱们今日便暂且别过了。”
此时的小李正耷拉着眉角,有些郁闷的朝他挥了挥手:
“对不住啊王林,这次天文望远镜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嗨,这算啥?”
徐云朝她做了个无所谓的手势,笑道:
“李姑娘莫急,咱们的时间多着呢,说不定下一章...咳咳,下一次就会有事麻烦你哩!”
小李依旧是焉了吧唧的点了点头,很快又想到了什么。
带着些许期许和紧张,对徐云道:
“王林,等天文望远镜开始制作的时候,我还能来膀胱吗?”
徐云重重一点头,欣然应允:
“当然可以。”
小李见说这才回了点精神,轻轻舒了口气。
毕竟宋朝的女性地位虽然不低,但一位没出阁的姑娘与一堆大老爷们混在一起,这还是有些挑战固有观念的。
小李自己倒是不担心,她的老爹老李同志则已经认命。
因此整个最大的阻碍,便来自徐云和老苏这边了。
毕竟读书人自视清高,老苏这类人更怕晚节不保,说不定就会想法子拒绝自己呢。
眼见徐云亲口答应让自己旁观一波望远镜制作,那么也便代表着最大阻碍的解除。
随后三人又简单客套了几句,便就此在门外分别了。
徐云则顺着院落,回到了东厢房。
他打算稍微再休息一会儿,顺便把准备写给贾宪的知识点归纳一下。
若是还有时间。
便考虑考虑接下来还要怎么走。
结果走到自己的院落边,还没进院门呢。
他便见到王禀这个冷面汉子正双手环抱,铁塔似的杵在了自己院门口。
见此情形。
徐云下意识心底一惊:
该不会是王越又有状况了吧?
毕竟之前只是度过了意外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远远谈不上彻底脱离了风险。
在医疗环境不全备的宋朝,注射抗生素后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出事。
于是他连忙快步走上前,对王禀拱了拱手,有些急切道:
“校尉大人,您来小人这儿了?莫不是中侯病情有变?”
见到徐云担忧王越,王禀心中顿时一暖,笑着摆了摆手:
“小王,你权且放心,兄长病情无恙,王某此番主要是为你而来。”
徐云表情一愣,用食指指了指自己:
“我?”
王禀点点头,从身上掏出了几册线装书:
“若非小王你出手,此时王某与兄长必然早已阴阳两隔,救命之恩无以为报。”
“上午王某思来想去,忽觉你的身形似乎有些瘦弱,所以......”
“此处有几册武功秘籍,虽然不是上乘武学,但却能短时速成,你可感兴趣?”
.....
注:
6600字奉上,通宵到现在,今晚还有!!!
这个月保底20万,说道做到,求月票!!!
------题外话------
首先,作家的话不收费,不收费,不收费!!!
有读者反馈说最近人物介绍和科普有点多,这里解释一下。
最近这些情节的追定高到了一个令我相当惊讶的数字,也是这本书有史以来的最高。
这点从本章说应该就可以看出来了,这说明大家对这种情节应该是喜欢或者说可以接受的。
其次就是每个花长篇介绍的角色,后面都会有大用处,具体不剧透了,好想让你们明天就看到啊.....
最后大章求月票!!!